校園一直是三大運營商“硝煙彌漫”的一個重要戰場。
8月1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約談中國移動、江蘇省移動以及南京移動相關負責人,就近期媒體曝光的校園電信業務營銷違規問題嚴肅問責。
此次,江蘇移動因臨近高校開學季,在入學通知書中夾帶電話卡被約談。而據媒體報道,這不是江蘇移動第一次違規,之前就因威脅、毆打、阻撓其他公司工作人員;發送虛假短信;攔截異網用戶短信;利用渠道排他性協議阻止其他公司進入校園開展營銷工作。等等違規行為被約談。
而就在約談不久前,7月12日,工信部剛剛召開完電話會議。動員部署秋季校園電信業務市場規范管理工作。7月18日,工信部網站發文要求各基礎電信企業落實《關于規范當前校園電信業務市場經營行為的通知》(工信部信管函〔2015〕420號)等文件,強化違規行為問責處理。要求各基礎電信企業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轉變觀念,自覺不在校園及周邊擺攤設點營銷電信業務。各通信管理局加強問責執法,做到有案必查,查實必罰。
校園違規營銷是三大運營商共同的頑疾,早在2011年7月,工信部就曾發布過《關于規范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校園電信業務市場經營行為的意見》。當年8月,江蘇省無錫市還在當地通信行業協會主導下與無錫電信、無錫移動、聯通等公司,簽訂了《通信行業規范校園電信業務市場經營行為自律公約》。
2015年8月,工信部電話會議,正式宣貫印發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規范當前校園市場電信業務市場經營行為的通知》文件。指出基礎電信企業在開展校園業務市場經營活動時,應嚴守底線,杜絕校園不正之風,維護公平有序競爭秩序,嚴格落實電話實名制等等。
漫游費取消加劇內斗,KPI換湯不換藥
在種種文件、意見、通知不斷敦促下,三大運營商依然我行我素的頂風作案。不禁疑問,三大運營商在經營過程中出現了怎樣的問題。其實,近兩年運營商校園營銷已經有所收斂。
2/3G時代,運營商在校園營銷的過程中,時常出現打架斗毆的現象,“惡斗”逐年升級。以2011年最為猛烈。比如,據當年媒體報道,中南民族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數所高等院校錄取通知書中夾帶手機卡;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三大運營商分公司在火車站迎新時,運營商員工動手火并;南京校園、武漢多所學校通信光纜被剪斷;湖北荊門校園營銷時發生血案;浙江寧波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網絡交換機被切斷,學校網絡設備癱瘓……
校園營銷從學生們從走出火車站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每年迎新,三大運營商都會在火車站、校園中搶奪地盤。雇傭學生進行營銷,通過賄賂把學校老師分成幾個派系。局部嚴重地區,極端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校園正常的公共秩序,擾亂學生平靜的校園生活。
據北京移動分公司經理透露,目前,北京地區的高校已經不允許在校園內進行營銷,不過其他省市、地方仍然存在大量校園違規營銷的現象。此外,從去年開始中國移動已經沒有單獨針對校園的KPI考核。
運營商之所以如此重視學生用戶市場,是因為該部分市場屬于新增用戶市場。電信存量市場已經達到飽和,電信市場整體進入存量競爭時代。今年7月1日,三大運營商宣布取消漫游費。又給三大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帶來巨大的變化,影響深遠。
在漫游費沒有取消之前,運營商自身的競爭主要集中在地市之間的競爭,即同一個省內不同地市對用戶的搶奪。用戶受限于在本地使用外地電話套餐將會產生額外的漫游費用,一般情況下都會使用本地的電話卡。漫游費取消之后,省與省之間,省地市之間都將會存在不同維度的競爭。比如,一個廣東的用戶可能因為甘肅、廣西等地區的套餐資費劃算,而使用甘肅、廣西等地區的異地電話卡。
有人戲稱,之前是三家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以后可能成為上千家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三大運營商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目前為止,受限于省與省之間“誰打入誰結算”的費用機制,并沒有出現“上千家”運營商之間“大范圍”跨省市競爭的現象,不過在小范圍內確實顯露出了一些苗頭。一位中移動員工透露,廣東地區用戶已經飽和,運營商會跑到廣西爭搶新增用戶。
雖然中國移動沒有了具體的校園KPI指標,校園KPI卻悄悄地轉變為考核新增用戶和增加份額的KPI。一般而言,新增用戶的指標比收入指標難度大得多,即便運營商多花了結算費用,為了完成新增用戶的考核犧牲一部分收入也是值得的。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手機用戶呈現低齡化趨勢。這意味著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可能就擁有至少一張電話卡,漫游費取消后換卡率將會進一步降低。因此,如果不及時加以制止,出臺相應規范。搶奪新增用戶份額的“戰火”,將會蔓延到中學甚至小學。
一位中移動員工表示,中國移動最早進行校園營銷,為的是提前圈地,培養用戶,將動感地帶的客戶消化為全球通和神州行用戶。如今,校園營銷早已經變了味道,支出遠遠超過了回報。三大運營商之間拼的你死我活,最后學生每張卡的棄用率極高。
所以,三家惡斗的最終結果是,沒有一家能成為贏家。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