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對于現今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移動銷售終端等便攜式設備來說,電池使用時間和充電時間都成了問題,主要是因為越來越強大的處理器對電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大了,電池的容量必須不斷增長以滿足使用時長的需求。要對大容量的電池進行充電,延長充電時間或加大充電電流以縮短充電時間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而為了使用上的便利性,選擇加大充電電流必然成為最后的唯一選項。 ? ? 要用大電流對電池進行充電,傳統的線性充電器件受到諸多限制,以開關模式工作的充電器件走上前臺成為大多數情況下的必然之選。??
2.鋰離子電池的充電策略
對鋰離子電池的充電是需要特別小心的,因為錯誤的充電方法可以縮短電池壽命、對電池造成傷害,甚至可能造成安全問題。下圖顯示的是最典型的鋰離子電池充電策略:
圖1
? 深度放電的鋰離子電池在充電初期需要一個預充過程,這時候的電池電壓低于某個閾值,充電電流必須很小,這樣可以使電池進入可以接受大電流充電的狀態。預充過程還有解除電池保護電路的欠壓保護狀態的作用。在正常的使用狀態下,預充過程通常不會發生,因為大多數應用都不會容許進入電池的深度放電狀態。 當電池電壓超過預充閾值以后,充電過程就可以進入快充狀態。在這種模式下,充電器件按照預先定義好的恒定電流(CC, Constant Current)為電池提供電流,其數據通常是與電池的容量相關的。大多數應用的快充電流介于0.5C~1C之間(C是電池的容量,其單位一般為Ah或mAh),較低內阻的電池可以使用較高的充電速率,這個規則反過來也是成立的。大電 流的鋰聚合物電池具有特別的構造,它們可以接受比較高的充電速率(如2C~4C)。
當電池電壓達到電池額定電壓的時候,充電器就要從恒流(CC)模式切入恒壓(CV, Constant Voltage)模式,充電電流也會逐漸下降。對充電器的恒壓模式輸出電壓需要進行精確的控制以 避免對電池的過充和可能導致的危險,這個值通常介于4.15V~4.4V之間。對于大多數鋰離子電池來說,所謂的充滿是指電池的電壓達到了它的額定電壓,而且充電的電流也降到額定充電電流的5%以下了。一旦如此,充電過程就要被終止。
對充滿以后的鋰離子電池進行持續的涓流充電是不被推薦的,那將導致電池壽命的縮減。假如電池電壓在充電終止以后又下降到 了某個閾值(通常在3.9V~4.0V之間),大多數充電器件會重啟充電過程。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鋰離子電池充電器件需要具有精確的電池電壓檢測能力和對輸出電壓、輸出電流分別進行控制以實現恒流輸出、恒壓輸出的能力。當把開關模式的充電器件用于這樣的應用中時,由于應用場合的多樣性,它的很多參數應當是可調的,而最好用的控制參數的傳送接口通常是I2C接口。
? 3.對鋰離子電池進行快充面臨的挑戰
在對鋰離子電池進行快速充電的實踐中,有許多實際的因素對理想充電條件的達成構成了限制條件,圖2對此進行了表達。
圖2
? · 電源供應器可能提供不了足夠的電流和電壓以滿足快速充電的需求,這種狀況在從USB端口取電時尤其突出,因為它們具有嚴格的輸出電流限制。 · 充電電流變大以后,充電器件和電池連接線路上的電阻(包括PCB線路電阻、連接器電阻、保護用MOSFET的導通電阻和電池內阻等)上的電壓降都會變大,這將導致檢測到的電池電壓和實際的電池電壓之間的差異。 · 快充會導致電池溫升的提高,因此大部分充電器件都會對電池溫度進行檢測,并在溫度太高時降低充電電流和/或電壓以避免過熱狀況的發生。 · 當系統功率消耗與電池充電功率的和超過電源供應器的最大供應能力時,系統消耗的增加就意味著電池充電電流的減少。 ?
4.開關模式充電器件的應用和它們的特殊功能
圖3顯示了開關模式充電器件的典型應用狀況:
圖3 在實際應用中,充電IC的電源供應常常來源于USB端口,而開關模式充電器件實際上就是基本的Buck架構轉換器再加上輸出電壓和輸出電流的控制回路而形成的,其作用是將VBUS電壓轉換為適合系統供電用的電壓,同時為電池進行充電。大多數應用系統都會有一個應用處理器,它可以對接入的USB端口的供電能力進行檢測,再根據此能力和所用電池的類型對充 電的參數進行設定,而開關模式充電器件也含有很多與電池充電有關的功能與之進行配合,它們也同時具有對輸入電壓和電流進行控制的能力以適配具體的環境。下面的段落將對開關模式充電器件的特殊功能進行描述,說明它們是如何與USB端口的能力進行配合的,又是如何對充電參數進行優化的。
平均輸入電流調整(AICR)
大多數開關模式充電器件都會將平均輸入電流調整(AICR)的功能納入其設計中,其目標是通過對充電電流的調節使充電器的輸入電流不要超過某個門限,而輸入電流的門限是根據供電源的負載能力來進行調整的,這種調整可以通過I2C接口進行,或是通過對USB端口的自動檢測來實現。 開關模式充電器的輸入電流由下述公式予以確定: 其中的η是充電器的轉換效率。很顯然,在AICR模式下,當電池電壓上升以后,充入電池的電流將會降低。
最低輸入電壓調整(MIVR)
由于不能總是清楚地知道與之連接的電源的種類,充電器件試圖吸入的電流超過電源供應能力的狀況是有可能發生的。為了避免這種問題,在充電器件中加入最低輸入電壓控制回路就成了合理的選擇,它能對充電器的輸入電壓進行監測,并在輸入電壓下降至一定水平時降低 電池充電電流使輸入電壓維持在某個閾值之上。假如通過USB端口進行充電,MIVR的水平就可以設定為4.5V,這樣可以確保該USB端口不會出現過載的情形。
?
通過D+ 和D- 對USB充電端口進行檢測
標準的USB 2.0端口只能提供500mA的電流,因此,當利用它為設備充電時,充電器的輸入電流就必須低于500mA以避免造成端口過載。因為這個原因,大多數開關模式充電器都會在開始工作時就進入AICR = 500mA的模式。為了讓USB端口能夠通過更大的電流,USB-IF所制訂的USB電池充電標準BC1.2定義了一套通過USB端口進行交流的方法,將D+ 和D- 數據 線引入其中,使之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用。它所定義的端口類型有3種:
? 1、標準下行端口(SDP, Standard Downstream Port),它的D+ 和D- 各有一只15k電阻連接到GND。 2、專用充電端口(DCP, Dedicated Charging Port),它的D+ 和D- 連接在一起。 3、充電下行端口(CDP, Charging Downstream Port),它包含了一些邏輯電路,能夠與檢測電路進行握手操作。 SDP端口可以提供500mA電流輸出,DCP和CDP則都能提供至少1.5A的電流輸出。DCP端口是不能通過D+ 和D- 進行數據傳輸的,而CDP則仍然保留了通過D+ 和D- 進行數據傳輸的能力。 除了BC1.2所定義的方法以外,一些品牌廠商制訂了自己的通過D+/D- 進行識別的方法。如A pple、Samsung、Sony和Nokia等廠商,它們的電源適配器都使用了自己定義的電阻分壓器 在D+ 和D- 上,便于它們自己的產品進行識別。 充電IC可以在上電過程中對USB端口上的D+ 和D- 線進行檢測以確定自己連接到的端口類型,然后再據此設定AICR的電流閾值,確保與USB端口的類別或是電源適配器的能力是匹配的。
IR補償功能
如圖2顯示的那樣,充電器件的輸出到電池之間的路徑上存在PCB路徑電阻、電池連接器阻抗、電池保護用MOSFET的導通電阻以及電池的內部阻抗,它們會在充電器件的電壓檢測端子和實際的電池之間形成壓差,這種作用在較高的充電電流下會變得更明顯,可以導致充電I C提前進入CV模式,其結果就是使CV充電的時間更長,因而加長了總的充電時間,此作用 用圖形來表達就如圖4所示的那樣。
圖4
? 為了消除IR壓降所帶來的影響,一些開關模式充電器件導入了可編程的IR壓降補償功能,可對充電IC所檢測到的電壓進行與實際電流有關的補償,補償的依據是充電IC與電池之間的總電阻的大小。添加了IR壓降補償的充電曲線顯示在圖5中。
圖 5
?
在不同的溫度下對電池進行充電
很多開關模式充電器件都能按照JEITA所制訂的規范在不同的溫度下采取不同的充電策略, 它們把實用的溫度范圍分成5個區間(冷,涼,常溫,暖,熱),并在不同的區間實施不同的充電參數。在冷、熱區間里,充電是被禁止的;在涼、暖區間里,建議將充電電流和充電電壓之一或是兩者都降下來;在常溫區間里,充電電壓和充電電流都保持在正常值。具體的 規則見圖6。
圖6 ? ? ? 圖 7 對電池溫度進行檢測的方法是將電池包中的NTC熱敏電阻和充電IC連接起來,并通過一個由I C生成的參考電壓供電的電阻分壓器進行偏置(如圖7所示)。RTH1和RTH2的值可以根據所選熱敏電阻的類型進行選擇,其目標是使熱敏電阻在0°C 和 60°C下所形成的TS端電壓與IC內部的判定冷和熱的閾值剛好一致。此后,充電IC即可自動改變其在涼、暖溫區的充電參數,并在冷、熱溫區里進入充電掛起狀態。大部分充電IC都容許對涼、暖溫區的充電參數進 行程序化的改變。圖7除了給出電池溫度檢測的方法外,還給出了在不同溫度區間對充電電流和電壓進行修改的例子。 ?
自動電源路徑管理
具有自動電源路徑管理功能的開關模式充電器件具有為系統負載選擇電源的能力。在圖8所示的電路中,充電器件與電源適配器連接,電池正在被充電,系統也正在被供電,這時的電源路徑MOSFET處于導通狀態,Buck功率級在為系統提供工作電流的同時也在為電池提供充電電流。
圖 8: 充電器同時為系統和電池充電提供電流
? 在系統負載很重的時候,電池電流可以倒轉過來,實際上就是適配器和電池一起向負載供電(如圖9所示)。
? 圖 9: 充電器和電池一起為負載供電 當電池被充滿了的時候,作為電流通道存在的MOSFET開關就會被關斷,這時候就只有適配器在向系統負載供電了(如圖10所示)。某些充電器件具有一種被稱為工廠模式的狀態,它能在沒有電池存在的情況下為系統提供穩定的工作電壓。
? 圖10: 電池充滿狀態:充電器僅為系統供電 當適配器被移除時,電源路徑控制開關將會自動接通,電池開始向系統負載供電,此時位于VIN進入路徑上起阻斷作用的MOSFET開關將會關斷,開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見圖11)
? 圖11: 充電器件沒有了輸入,電池開始為負載供電 假如設備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被使用(例如處于運輸階段),某些充電器件還能進入運輸模式。在運輸模式下,用于電源路徑管理的MOSFET會被關斷,這樣就可將電池電量的損耗降低到最小化。只要重新接入外部電源,或是通過I2C接口發送命令,充電器件的運輸模式就可以被終止。參見圖12。
? 圖 12: 處于運輸模式的充電器件,電池消耗降到了最低
?
USB On-The-Go (OTG)功能
有些便攜式設備的USB端口可以承擔多種角色:與適配器連接的時候是充電的電源輸入端口;與slave(從設備)如閃存盤、數碼相機、鼠標或鍵盤連接的時候是Host(主機)端口; 還可以作為slave(從設備)與PC連接起來進行數據交換。這樣的設計意味著此端口在某些時候是電源輸入端,有些時候又需要向外部連接的設備供電,有些時候就完全是一個slave端口。
USB On-The-Go(OTG)對這樣的端口進行了定義,它在小型和微型USB連接器里新增了 一個ID端子,目的是對設備的Host或slave角色進行標識。在有這樣的端口的設備中,應用處 理器通過檢測ID端的狀態并和連接設備進行通訊來決定它到底是Host還是slave,也由此決定 它是否需要向外部設備供電。在Host狀態下,應用處理器將激活開關模式充電器件的OTG模 式,它將使其在充電時工作在Buck模式下的MOSFET開關以同步Boost方式工作,從電池取 電將MID端的電壓提升到5V,再打開連接MID端和VIN端的阻斷開關使5V電壓輸出到端口 上。充電器件的OTG工作狀態顯示在圖13中。
? 圖13 工作在Boost模式下的轉換器的輸出電流限制是可編程的,這就容許OTG模式的輸出可以兼 容于普通的USB端口。 某些充電IC的反向阻止開關可以被禁止導通,這樣就使得位于MID端的Boost轉換器的輸出可以作為獨立的5V電源來使用,移動電源方案通常就是這樣做的。
用高輸入電壓進行充電
在以5V作為輸入電壓時,電池充電的大電流很容易就能導致高輸入電流的形成,因為鋰離子電池的電壓并沒有比5V低多少,由適配器的電流限制和電纜、連接器的電流限制很快就會成為大電流充電的限制因素(舉例而言,微型USB連接器的最大電流承受能力就只有1.8A)。 新型的開關模式充電器件通常能夠工作在更高的輸入電壓下,這樣就可以使用高于5V的輸入電壓(例如9V、12V)。由于降壓型開關模式充電器的輸入電流是由公式 ? 決定的,輸入電壓較高就可以降低輸入電流。需要注意的是,較高的輸入電壓也會導致轉換器損耗的提高,因而轉換效率也會下降,但這可以通過降低開關切換頻率進行一些補償,只是這樣也需要使用更大一些的濾波元件。 對于可以改變輸入電壓的充電系統來說,出現在USB端口上的初始電壓必須仍然是5V以避免對標準的單5V系統造成傷害。這樣的系統在連接以后會有通訊信號在充電器件和適配器之間進行傳遞,以便出現在USB VBUS上的電壓是可以提高的,很多公司已經開發了自己的特殊通訊方法來完成這一任務。
高通公司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是定義了QuickChargeTM協議,它使用D+ 和D- 信號線與適配器進行溝通。 MediaTek所發展的方法被稱為MTK Pump ExpressTM,它讓充電IC對輸入電流進行調制以實現和適配器之間的通訊。 使用全新USB C型接口的設備可以利用標準的USB PD協議在充電器件和適配器之間進行通訊,它可讓VBUS上的電壓在5V~20V之間變化,而電流則可以高達5A。
編輯:黃飛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