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傳感器是電路中一個比較常見的元器件,同時溫度傳感器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那么種類繁多的溫度傳感器應該怎么挑選呢?選擇溫度傳感器時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溫度傳感器
溫度傳感器是指能感受溫度并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是溫度測量儀表的核心部分,品種繁多。
按測量方式可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大類,按照傳感器材料及電子元件特性分為熱電阻和熱電偶兩類。
二、溫度傳感器的種類
1 接觸式
接觸式溫度傳感器的檢測部分與被測對象有良好的接觸,又稱溫度計。
溫度計通過傳導或對流達到熱平衡,從而使溫度計的示值能直接表示被測對象的溫度。溫度傳感器一般測量精度較高。在一定的測溫范圍內,溫度計也可測量物體內部的溫度分布。
但對于運動體、小目標或熱容量很小的對象則會產生較大的測量誤差,常用的溫度計有雙金屬溫度計、玻璃液體溫度計、壓力式溫度計、電阻溫度計、熱敏電阻和溫差電偶等。它們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商業等部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使用這些溫度計。隨著低溫技術在國防工程、空間技術、冶金、電子、食品、醫藥和石油化工等部門的廣泛應用和超導技術的研究,測量120K以下溫度的低溫溫度計得到了發展,如低溫氣體溫度計、蒸汽壓溫度計、聲學溫度計、順磁鹽溫度計、量子溫度計、低溫熱電阻和低溫溫差電偶等。低溫溫度計要求感溫元件體積小、準確度高、復現性和穩定性好。利用多孔高硅氧玻璃滲碳燒結而成的滲碳玻璃熱電阻就是低溫溫度計的一種感溫元件,可用于測量1.6~300K范圍內的溫度。
2 非接觸式
它的敏感元件與被測對象互不接觸,又稱非接觸式測溫儀表。這種儀表可用來測量運動物體、小目標和熱容量小或溫度變化迅速(瞬變)對象的表面溫度,也可用于測量溫度場的溫度分布。
最常用的非接觸式測溫儀表基于黑體輻射的基本定律,稱為輻射測溫儀表。溫度傳感器輻射測溫法包括亮度法(見光學高溫計)、輻射法(見輻射高溫計)和比色法(見比色溫度計)。
各類輻射測溫方法只能測出對應的光度溫度、輻射溫度或比色溫度。只有對黑體(吸收全部輻射并不反射光的物體)所測溫度才是真實溫度。如欲測定物體的真實溫度,則必須進行材料表面發射率的修正。而材料表面發射率不僅取決于溫度和波長,而且還與表面狀態、涂膜和微觀組織等有關,因此很難精確測量。
在自動化生產中往往需要利用輻射測溫法來測量或控制某些物體的表面溫度,如冶金中的鋼帶軋制溫度、軋輥溫度、鍛件溫度和各種熔融金屬在冶煉爐或坩堝中的溫度。在這些具體情況下,物體表面發射率的測量是相當困難的。對于固體表面溫度自動測量和控制,可以采用附加的反射鏡使與被測表面一起組成黑體空腔。
附加輻射的影響能提高被測表面的有效輻射和有效發射系數。利用有效發射系數通過儀表對實測溫度進行相應的修正,最終可得到被測表面的真實溫度。最為典型的附加反射鏡是半球反射鏡。球中心附近被測表面的漫射輻射能受半球鏡反射回到表面而形成附加輻射,從而提高有效發射系數式中ε為材料表面發射率,ρ為反射鏡的反射率。溫度傳感器至于氣體和液體介質真實溫度的輻射測量,則可以用插入耐熱材料管至一定深度以形成黑體空腔的方法。通過計算求出與介質達到熱平衡后的圓筒空腔的有效發射系數。在自動測量和控制中就可以用此值對所測腔底溫度(即介質溫度)進行修正而得到介質的真實溫度。
非接觸測溫優點:測量上限不受感溫元件耐溫程度的限制,因而對最高可測溫度原則上沒有限制。對于1800℃以上的高溫,主要采用非接觸測溫方法。隨著紅外技術的發展,輻射測溫 逐漸由可見光向紅外線擴展,700℃以下直至常溫都已采用,且分辨率很高。
三、溫度傳感器如何選型
利用物質各種物理性質隨溫度變化的規律把溫度轉換為電量的傳感器。這些呈現規律性變化的物理性質主要有體。
溫度傳感器是溫度測量儀表的核心部分,品種繁多。按測量方式可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大類,按照傳感器材料及電子元件特性分為熱電阻和熱電偶兩類。
如果您要進行可靠的溫度測量,就需要為您的應用選擇正確的溫度傳感器。熱電偶、熱敏電阻、鉑電阻(RTD)和溫度IC是測試中最常用的溫度傳感器。
1 熱電偶
熱電偶是溫度測量中最常用的傳感器。
其主要好處是寬溫度范圍和適應各種大氣環境,而且結實、價低,無需供電,尤其最便宜。
熱電偶由在一端連接的兩條不同金屬線(金屬A和金屬B)構成,如圖1所示。當熱電偶一端受熱時,熱電偶電路中就有電勢差。可用測量的電勢差來計算溫度。
各類溫度傳感器的優缺點
圖1 熱偶電路圖及熱偶電壓
簡而言之,熱偶是最簡單和最通用的溫度傳感器,但熱偶并不適合高精度的應用。
2 熱敏電阻
熱敏電阻是用半導體材料,大多為負溫度系數,即阻值隨溫度增加而降低。溫度變化會造成大的阻值改變,因此它是最靈敏的溫度傳感器。但熱敏電阻的線性度極差,并且與生產工藝有很大關系。制造商給不出標準化的熱敏電阻曲線。
熱敏電阻電路圖
熱敏電阻體積非常小,對溫度變化的響應也快。但熱敏電阻需要使用電流源,小尺寸也使它對自熱誤差極為敏感。
熱敏電阻在兩條線上測量的是絕對溫度, 有較好的精度,但它比熱偶貴,可測溫度范圍也小于熱偶。
一種常用熱敏電阻在25℃時的阻值為5kΩ,每1℃的溫度改變造成200Ω的電阻變化。
注意10Ω的引線電阻僅造成可忽略的 0.05℃誤差。它非常適合需要進行快速和靈敏溫度測量的電流控制應用。
尺寸小對于有空間要求的應用是有利的,但必須注意防止自熱誤差。
2線RTD測量
2.1 測量技巧
熱敏電阻體積小是優點,它能很快穩定,不會造成熱負載。不過也因此很不結實,大電流會造成自熱。由于熱敏電阻是一種電阻性器件,任何電流源都會在其上因功率而造成發熱。功率等于電流平方與電阻的積。因此要使用小的電流源。如果熱敏電阻暴露在高熱中,將導致永久性的損壞。
3 鉑電阻溫度傳感器
與熱敏電阻相似,鉑電阻溫度傳感器(RTD)也是用鉑制成的熱敏感電阻。當通過測量電壓計算RTD 溫度時,數字萬用表用已知電流源測量該電流源所產生的電壓。這一電壓為兩條引線(Vlead)上的壓降加RTD上的電壓(Vtemp)。
例如,常用RTD 的電阻為100Ω,每1℃僅產生0.385Ω的電阻變化。如果每條引線有10Ω電阻,就將造成26℃的測量誤差,這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應對RTD作4線歐姆測量。
RTD是最精確和最穩定的溫度傳感器,它的線性度優于熱偶和熱敏電阻。但RTD也是最慢和最貴的溫度傳感器。因此RTD最適合對精度有嚴格要求,而速度和價格不太關鍵的應用領域。
4線測量
3.1 測量技巧
·使用5mA電流源會因自熱造成2.5℃的溫度測量誤差。因此把自熱誤差減到最小是極為重要的。
·4線測量更為精確,但需要兩倍的引線和兩倍的開關。
4 溫度IC
溫度集成電路(IC)是一種數字溫度傳感器,它有非常線性的電壓∕電流-溫度關系。有些IC傳感器甚至有代表溫度、并能被微處理器直接讀出的數字輸出形式。
4.1 兩類具有如下溫度關系的溫度IC
·電壓IC: 10 mV/K。
·電流IC: 1μA/K。
溫度IC 的輸出是非常線性的電壓∕℃。實際產生的是電壓∕Kelvin,因此室溫時的1℃輸出約為3V。溫度IC需要有外電源。通常溫度IC是嵌入在電路中而不用于探測。
電流傳感器(左)和電壓傳感器(右)
溫度IC缺點是溫度范圍非常有限,也存在同樣的自熱、不堅固和需要外電源的問題。總之,溫度IC提供產生正比于溫度的易讀讀數方法。它很便宜,但也受到配置和速度限制。
4.2 測量技巧
·溫度IC 體積較大,因此它變化慢,并可能造成熱負載。
·把溫度IC用于接近室溫的場合。這是它最流行的應用。雖然測量范圍有限,但也能測量150℃的高溫。
5 結語
我們已討論了各類常用溫度傳感器的優點和缺點。如果您了解必須的權衡,為您的應用仔細選擇正確的傳感器,您就能避免常見的缺憾而實現可靠的溫度測量。
審核編輯:湯梓紅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