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傳送網(PTN)是基于分組交換、面向連接的多業務統一傳送技術,不僅能較好承載電信級以太網業務,滿足業務標準化、高可靠性、靈活擴展性、嚴格服務質量(QoS) 和完善的運行管理維護(OAM)等5個基本屬性,而且兼顧了支持傳統時分復用(TDM) 和異步傳輸模式(ATM)業務,繼承同步數字體系(SDH) 網管的圖形化界面、端到端配置等管理功能。
目前,PTN應用在城域網范圍,承載移動回傳、企事業專線/專網等有QoS要求的業務,實現中國運營商城域傳送網從TDM向分組化的逐步演進。
PTN有以下兩類具體實現技術:
一類是從因特網協議/多協議標記交換(IP/MPLS) 發展來的傳送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TP)技術。該技術拋棄了基于IP地址的逐跳轉發機制,并且不依賴于控制平面來建立傳送路徑;保留了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面向連接的端到端標簽轉發能力;去掉了其無連接和非端到端的特性,即不采用最后一跳彈出(PHP)、標記交換路徑合并、等價多路徑等,因此具有確定的端到端傳送路徑,并增強了滿足傳送網需求;且具有傳送網風格的網絡保護機制和OAM能力。
另一類是從以太網發展而來的面向連接的以太網傳送技術,如IEEE 802.1Qay規范的運營商骨干橋接-流量工程(PBB-TE)。該技術在IEEE 802.1ah運營商骨干橋接(PBB,即MAC in MAC)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取消了媒體訪問控制(MAC)地址學習、生成樹和泛洪等以太網無連接特性,并增加了流量工程(TE)來增強QoS能力。目前 PBB-TE主要支持點到點和點到多點的面向連接的業務傳送和線性保護,暫不支持面向連接的多點到多點之間的業務傳送和環網保護。
這兩類PTN實現技術在數據轉發、多業務承載、網絡保護和OAM機制上有一定差異[1-2]。從產業鏈、標準化、設備商產品及運營商應用情況來看,MPLS-TP技術發展趨勢要優于PBB-TE,因此,MPLS-TP是目前業內關注和應用的PTN主流實現技術。
1 《PTN總體技術要求》主要內容
《PTN總體技術要求》主要規范了PTN網絡功能架構、多業務承載和數據轉發功能、網絡保護功能和性能、OAM能力、QoS、分組同步、網絡接口、網絡性能、網管功能以及控制平面功能等方面。其中前4個方面是PTN技術具有的特色,下面分別簡單介紹。
1.1 PTN的網絡功能架構
PTN具有以下技術特征:
采用面向連接的分組交換(CO-PS)技術,基于分組交換內核,支持多業務承載。
嚴格面向連接。該連接應能長期存在,可由網管手工配置。
提供可靠的網絡保護機制,并可應用于PTN的各個網絡分層和各種網絡拓撲。
為多種業務提供差異化的服務質量保障。
具有完善的OAM故障管理和性能管理功能。
基于標簽進行分組轉發。OAM報文的封裝、傳送和處理不依賴于IP封裝和IP處理。保護機制也不依賴于IP分組。
支持雙向點到點傳送路徑,并支持單向點到多點傳送路徑;支持點到點(P2P) 和點到多點(P2MP)傳送路徑的流量工程控制能力。
分組傳送網絡包括3個PTN層網絡,如圖1所示[3]。它們分別是PTN虛通道(VC)層網絡、PTN虛通路(VP)層網絡和PTN虛段(VS)層網絡。PTN的底層是物理媒介層網絡,可采用IEEE 802.3以太網技術或SDH、光傳送網(OTN) 等面向連接的電路交換(CO-CS)技術。對于MPLS-TP技術,PTN的VC層即偽線 (PW)層,VP層即標記交換路徑(LSP)層。
1.2 PTN的多業務承載和數據轉發功能
在基于MPLS-TP的PTN網絡的多業務承載架構[4]中,MPLS-TP的網絡客戶層包括基于PW的仿真業務、采用MPLS標簽的業務和IP業務。目前階段,該承載架構的標準主要規范基于PW的仿真業務,包括TDM業務、以太網二層業務和ATM業務;對采用對等模型承載IP和MPLS業務的功能要求待研究。PTN的業務承載均是采用面向連接的機制,基于無連接的實現機制不在標準范圍之內。
對基于PW的仿真業務,基于MPLS-TP的PTN應當滿足以下功能要求:(1)PTN統一采用PWE3封裝來承載仿真類業務。PWE3控制字的使用應符合RFC4385。
(2)PTN支持TDM業務仿真和傳送,具體要求如下:
應支持基于非結構化仿真(SAToP)模式的TDM業務承載。PWE3封裝和控制字應符合RFC4553。SAToP模式適用于任何信號結構的 TDM電路仿真。
可選支持基于結構化仿真(CESoPSN)模式的TDM業務承載。PWE3封裝和控制字符合RFC5086。CESoPSN模式主要用于 N×64kbit/s信號結構的TDM電路仿真,并可節省帶寬。
可選支持基于SDH仿真(CEP)模式的TDM業務承載。PWE3封裝和控制字符合RFC4842。CEP模式主要用于基于VC12或VC-4信號結構的SDH電路仿真。
?(3)PTN支持以太網二層業務的仿真和傳送。
具體要求如下:
支持以太網線型業務(E-Line)、以太網專網業務(E-LAN)和以太網根基多點業務(E-Tree),并符合ITU-T 和MEF的相應規范。
應支持基于端口、端口+VLAN的方式實現業務與VC/VP的綁定。
應支持采用網管的靜態配置方式建立以太網業務。可選支持采用信令方式動態建立以太網業務。
PWE3封裝和控制字應符合RFC4448。
(4)PTN可選支持ATM業務仿真和傳送。PWE3封裝和控制字符合RFC4717。PTN支持1︰1虛信道連接/虛通道連接 (VCC/VPC)和N︰1 VCC/VPC封裝模式;支持單向和雙向點到多點虛通道連接(VPC)或虛信道連接(VCC)的建立;可選支持ATM反向復用(IMA)組處理功能。
基于MPLS-TP的PTN應滿足以下數據轉發功能要求:
(1)MPLS-TP的數據轉發機制是MPLS數據轉發(RFC3031)的子集,并應滿足RFC5654中規范的傳送需求。MPLS-TP不采用基于IP的逐跳轉發機制,且不支持等價多路徑(ECMP)、最后一跳彈出(PHP)和LSP合并功能。
(2)MPLS-TP的標簽堆棧功能應符合RFC3032和RFC5462的規范。MPLS的生存時間(TTL)處理機制應符合RFC3443的規范(VC和VP兩層TC和TTL的模型一致,宜采用管道模型)。
(3)PW和LSP標簽的范圍應支持1~1 048 575(即2 20-1),其中0~15為保留標簽(供PTN網絡內的OAM使用或保留)。RFC3032中定義了4個保留的標簽值。
(4)應當支持以下標簽交換功能要求:
源節點進行PW和LSP標簽的正確添加,并支持將多條PW復用到一條LSP中。
宿節點進行PW和LSP標簽的正確剝離。
應支持單段偽線(SS-PW)和多段偽線(MS-PW)交換功能。SS-PW的架構應符合RFC3985的規定。多段偽線交換是將不同LSP的PW交換到相同的LSP中。
1.3 PTN網絡保護功能要求
PTN網絡支持的保護方式分為以下三大類:
(1)PTN網絡內的保護方式
PTN網絡內的線性保護包括單向/雙向1+1路徑保護、雙向1︰1或1︰N (N >1)路徑保護、單向/雙向1+1 SNC/S保護和雙向1︰1 SNC/S保護,應至少支持雙向1︰1保護機制。
PTN網絡內的環網保護包括Wrapping和Steering兩種保護機制,應至少支持一種環網保護機制。
?(2)分組傳達網與其他網絡的接入鏈路保護
TDM/ATM接入鏈路的1+1或1︰N保護。
以太網GE/10GE接入鏈路的保護,即鏈路聚合組(LAG)。
(3)雙歸保護
PTN網絡內保護和接入鏈路保護相配合,實現在接入鏈路或PTN接入節點失效情況下的端到端業務保護。具體實現機制待研究。
PTN的網絡內保護方式應滿足以下通用功能要求:
(1)PTN的保護倒換應支持鏈路、節點故障和網管外部命令的觸發,并應支持各種倒換請求的優先級處理。故障類型觸發支持物理鏈路、VP/VC信號失效(SF)和中間節點失效,支持信號劣化(SD)。外部命令觸發支持鎖定到工作、強制倒換、人工倒換和清除命令等網管命令。
(2)保護倒換方式包括支持單端倒換和雙端倒換類型,支持配置為返回或不返回操作模式,支持等待恢復(WTR)功能的啟動和等待恢復時間的設置。
(3)保護倒換時間。在拖延時間設置為0的情況下,保護倒換引起的業務受損時間應不大于50 ms(對SD觸發的保護倒換除外)。
(4)拖延時間設置。在PTN的底層網絡(如WDM和OTN) 配置了保護方式情況下,PTN網絡保護方式應支持拖延時間的設置,可設置為50 ms或100 ms。1.4 PTN網絡的OAM架構和功能要求
PTN網絡的OAM功能包括PTN網絡內的OAM機制、PTN網絡業務層OAM機制以及接入鏈路層的OAM機制等。
PTN網絡內的OAM分為告警相關的OAM、性能相關的OAM和其他OAM三大類,VC、VP和VS 3層的OAM功能要求如表1所示。其中,主動OAM是指周期性連續實施的OAM操作。主動上報故障和誤碼性能的檢測結果。按需OAM指人工發起的有限次數的OAM操作,通常用于故障的診斷和定位。
2 PTN行標中的關鍵問題探討
在PTN行業標準起草過程中,存在一些有爭議的關鍵問題,涉及標準的技術選擇、PTN的網絡應用和后續發展等方面。我們牽頭組織了相關討論,部分有了初步結論,部分還有待后續研究,在此與大家分享:
(1)MPLS-TP的OAM實現機制和封裝格式問題
目前有T-MPLS G.8114、G-ACh[5]+Y.1731 OAM PDU[6]、 IETF BFD擴展[7]+新OAM工具3種選項。從保護中國運營商和設備商的現有利益,并且便于今后軟件升級角度出發,中國所有單位一致同意采用G-ACh+Y.1731 OAM PDU格式,并希望形成合力來推進MPLS-TP國際標準采納。但由于IETF MPLS工作組被Cisco、Juniper等數據領域專家主導,該技術選擇成為MPLS-TP標準選項的難度相當大。
(2)PTN環網保護的實現機制
目前IETF初步認可了環網保護需求,但具體實現機制有MPLS-TE FRR應用在環網拓撲[8]、IEEE多段保護[9]、ITU-T Wrapping和Steering環網保護[10]3類選項。我們一方面需要從技術角度深入分析3類機制在業務配置、帶寬共享、OAM、跨環保護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要考慮運營商網絡運維習慣的影響。目前,根據中國設備商產品情況和運營商應用需求,行標中選擇了基于ITU-T的Wrapping和 Steering兩種環網保護機制,后續還要完善點到多點業務保護和跨環保護等具體機制。
(3)PTN與MSTP混合組網需求和互通功能要求問題
由于PTN的使命是逐步替代基于SDH的MSTP,因此在運營商的網絡部署過程中,必然面臨PTN與MSTP 混合組網和互通問題。如存在PTN匯聚環直接帶MSTP接入環的混合組網場景,在標準中如何具體規范,也成為頗有爭論的一個問題,需要后續組織協調討論。
(4)PTN支持IP/MPLS三層功能需求問題
在全業務運營和LTE移動回傳承載的發展趨勢下,PTN是否需要支持IP/MPLS的部分三層功能?如何與現有路由器網絡分工協調?這些都需要運營商明確具體應用需求后再組織針對性的研究。這將成為本版本PTN行標的一個開放性待研究問題。
PTN技術在與IP/MPLS競爭融合的環境中逐步發展,目前已應用在IP化的3G移動回傳網絡中。從標準化和產業應用來看,今后兩年是PTN技術發展的關鍵期,希望PTN技術的產業鏈不斷發展壯大。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