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孤子源,光孤子源是什么意思
光孤子源,光孤子源是什么意思
光孤子源是實現超高速光孤子通信的關鍵。根據理論分析,只有當輸出的光脈沖為嚴格的雙曲正割形,且振幅滿足一定條件時,光孤子才能在光纖中穩定地傳輸,目前,研究和開發的光孤子源種類繁多,有拉曼孤子激光器、參量孤子激光器、摻餌光纖孤子激光器、增益開關半導體孤子激光器和鎖模半導體孤子激光器等。現在的光孤子通信試驗系統大多采用體積小、重復頻率高的增益開關DFB半導體激光器或鎖模半導體激光器作光孤子源。它們的輸出光脈沖是高斯形的,且功率較小,但經光纖放大器放大后,可獲得足以形成光孤子傳輸的峰值功率。理論和驗均已證明光孤子傳輸對波形要求并不嚴格。高斯光脈沖在色散光纖中傳輸時,由于非線性自相位調制與色散效應共同作用,光脈沖中心部分可逐漸演化為雙曲正割形。
1.什么是光孤子
孤子(Soliton)又稱孤立波,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超短脈沖,或者說是一種在傳播過程中形狀、幅度和速度都維持不變的脈沖狀行波。有人把孤子定義為:孤子與其他同類孤立波相遇后,能維持其幅度、形狀和速度不變。
孤子這個名詞首先是在物理的流體力學中提出來的。1834年,美國科學家約翰?斯科特?羅素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在一條窄河道中,迅速拉一條船前進,在船突然停下時,在船頭形成的一個孤立的水波迅速離開船頭,以每小時14~15km的速度前進,而波的形狀不變,前進了2~3km才消失。他稱這個波為孤立波。
其后,1895年,卡維特等人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研究,人們對孤子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并先后發現了聲孤子、電孤子和光孤子等現象。從物理學的觀點來看,孤子是物質非線性效應的一種特殊產物。從數學上看,它是某些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一類穩定的、能量有限的不彌散解。即是說,它能始終保持其波形和速度不變。孤立波在互相碰撞后,仍能保持各自的形狀和速度不變,好像粒子一樣,故人們又把孤立波稱為孤立子,簡稱孤子。
由于孤子具有這種特殊性質,因而它在等離子物理學、高能電磁學、流體力學和非線性光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1973年,孤立波的觀點開始引入到光纖傳輸中。在頻移時,由于折射率的非線性變化與群色散效應相平衡,光脈沖會形成一種基本孤子,在反常色散區穩定傳輸。由此,逐漸產生了新的電磁理論——光孤子理論,從而把通信引向非線性光纖孤子傳輸系統這一新領域。光孤子(soliton)就是這種能在光纖中傳播的長時間保持形態、幅度和速度不變的光脈沖。利用光孤子特性可以實現超長距離、超大容量的光通信。
2.光孤子通信
光纖通信中,限制傳輸距離和傳輸容量的主要原因是“損耗”和“色散”。“損耗”使光信號在傳輸時能量不斷減弱;而“色散”則是使光脈沖在傳輸中逐漸展寬。所謂光脈沖,其實是一系列不同頻率的光波振蕩組成的電磁波的集合。光纖的色散使得不同頻率的光波以不同的速度傳播,這樣,同時出發的光脈沖,由于頻率不同,傳輸速度就不同,到達終點的時間也就不同,這便形成脈沖展寬,使得信號畸變失真。現在隨著光纖制造技術的發展,光纖的損耗已經降低到接近理論極限值的程度,色散問題就成為實現超長距離和超大容量光纖通信的主要問題。
光纖的色散是使光信號的脈沖展寬,而光纖中還有一種非線性的特性,這種特性會使光信號的脈沖產生壓縮效應。光纖的非線性特性在光的強度變化時使頻率發生變化,從而使傳播速度變化。在光纖中這種變化使光脈沖后沿的頻率變高、傳播速度變快;而前沿的頻率變低、傳播速度變慢。這就造成脈沖后沿比前沿運動快,從而使脈沖受到壓縮變窄。
如果有辦法使光脈沖變寬和變窄這兩種效應正好互相抵消,光脈沖就會像一個一個孤立的粒子那樣形成光孤子,能在光纖傳輸中保持不變,實現超長距離、超大容量的通信。
光孤子通信是一種全光非線性通信方案,其基本原理是光纖折射率的非線性(自相位調制)效應導致對光脈沖的壓縮可以與群速色散引起的光脈沖展寬相平衡,在一定條件(光纖的反常色散區及脈沖光功率密度足夠大)下,光孤子能夠長距離不變形地在光纖中傳輸。它完全擺脫了光纖色散對傳輸速率和通信容量的限制,其傳輸容量比當今最好的通信系統高出1~2個數量級,中繼距離可達幾百km。它被認為是下一代最有發展前途的傳輸方式之一。
從光孤子傳輸理論分析,光孤子是理想的光脈沖,因為它很窄,其脈沖寬度在皮秒級(ps,即s)。這樣,就可使鄰近光脈沖間隔很小而不至于發生脈沖重疊,產生干擾。利用光孤子進行通信,其傳輸容量極大,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限制。傳輸速率將可能高達每秒兆比特。如此高速將意味著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全部藏書,只需要100秒就可以全部傳送完畢。由此可見,光孤子通信的能力何等巨大。
3.主要技術內容
近年來,光孤子通信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光纖放大器的應用對孤子放大和傳輸非常有利,它使孤子通信的夢想推進到實際開發階段。光孤子在光纖中的傳輸過程需要解決如下問題:光纖損耗對光孤子傳輸的影響,光孤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高階色散效應對光孤子傳輸的影響以及單模光纖中的雙折射現象等。由此需要涉及到的技術主要有:
適合光孤子傳輸的光纖技術。研究光孤子通信系統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評價光孤子沿光纖傳輸的演化情況。研究特定光纖參數條件下光孤子傳輸的有效距離,由此確定能量補充的中繼距離,這樣的研究不但為光孤子通信系統的設計提供數據,而且通常導致新型光纖的產生。
光孤子放大技術。全光孤子放大器對光信號可以直接放大,避免了目前光通信系統中光/電、電/光的轉換模式。它既可作為光端機的前置放大器,又可作為全光中繼器,是光孤子通信系統極為重要的器件。實際上,光孤子在光纖的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損耗。不過光纖的損耗只降低孤子的脈沖幅度,并不改變孤子的形狀,因此,補償這些損耗成為光孤子傳輸的關鍵技術之一。目前有兩種補償孤子能量的方法,一種是采用分布式的光放大器的方法,即使用受激拉曼散解放大器或分布的摻鉺光纖放大器;另一種是集總的光放大器法,即采用摻鉺光纖放大器或半導體激光放大器。利用受激拉曼散射效應的光放大器是一種典型的分布式光放大器。其優點是光纖自身成為放大介質,然而石英光纖中的受激拉曼散射增益系數相當小,這意味著需要高功率的激光器作為光纖中產生受激拉曼散射的泵浦源,此外,這種放大器還存在著一定的噪聲。集總放大方法是通過摻鉺光纖放大器實現的,其穩定性已得到理論和試驗的證明,成為當前孤子通信的主要放大方法。光放大被認為是全光孤子通信的核心問題。
光孤子開關技術。在設計全光開關時,采用光孤子脈沖作輸入信號可使整個設計達到優化,光孤子開關的最大特點是開關速度快(達10-2s量級),開關轉換率高(達100%),開關過程中光孤子的形狀不發生改變,選擇性能好。
4.發展前景
全光式光孤子通信,是新一代超長距離、超高碼速的光纖通信系統,更被公認為是光纖通信中最有發展前途、最具開拓性的前沿課題。光孤子通信和線性光纖通信比較有一系列顯著的優點:一、傳輸容量比最好的線性通信系統大1個~2個數量級;二、可以進行全光中繼。由于孤子脈沖的特殊性質使中繼過程簡化為一個絕熱放大過程,大大簡化了中繼設備,高效、簡便、經濟。光孤子通信和線性光纖通信比,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經濟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光孤子通信在高保真度、長距離傳輸方面,優于光強度調制/直接檢測方式和相干光通信。
正因為光孤子通信技術的這些優點和潛在發展前景,國際國內這幾年都在大力研究開發這一技術。迄今為止的研究已為實現超高速、超長距離無中繼光孤子通信系統奠定了理論的、技術的和物質的基礎:
(1)孤子脈沖的不變性決定了無需中繼;
(2)光纖放大器,特別是用激光二極管泵浦的摻鉺光纖放大器補償了損耗;
(3)光孤子碰撞分離后的穩定性為設計波分復用提供了方便;
(4)采用預加重技術,且用色散位移光纖傳輸,摻鉺光纖集總信號放大,這樣便在低增益的情況下減弱了ASE的影響,擴大了中繼距離;
(5)導頻濾波器有效地減小了超長距離內噪聲引起的孤子時間抖動;
(6)本征值通信的新概念使孤子通信從只利用基本孤子拓寬到利用高階孤子,從而可增加每個脈沖所載的信息量。
光孤子通信的這一系列進展使目前的孤子通信系統實驗已達到傳輸速率10~20Gbit/s,傳輸距離13000~20000公里的水平。 光孤子技術未來的前景是:在傳輸速度方面采用超長距離的高速通信,時域和頻域的超短脈沖控制技術以及超短脈沖的產生和應用技術使現行速率10~20Gbit/s提高到100Gbit/s以上;在增大傳輸距離方面采用重定時,整形,再生技術和減少ASE,光學濾波使傳輸距離提高到100000公里以上;在高性能EDFA方面是獲得低噪聲高輸出EDFA。當然實際的光孤子通信仍然存在許多技術的難題,但目前已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使我們相信,光孤子通信在超長距離、高速、大容量的全光通信中,尤其在海底光通信系統中,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
非常好我支持^.^
(0) 0%
不好我反對
(0) 0%
相關閱讀:
( 發表人:彭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