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火爆背后是泡沫與價值并存并存的現狀,區塊鏈技術到底會帶來怎樣顛覆性影響的技術革命?是價值大于泡沫,還是泡沫即將破滅。如今區塊鏈應用項目存在這許多不切實際的宣傳和炒作,區塊鏈幾乎被神化。區塊鏈應用如何落地是否會顛覆互聯網,我們尚未可知。
“目前區塊鏈技術在資本市場上表現的價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泡沫。”——梅花天使創投創始人吳世春
新年伊始,區塊鏈突然“火了”。作為比特幣、ICO以及各類“代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火爆登場。為什么區塊鏈最近突然“火”了?區塊鏈技術到底是能夠帶來顛覆性影響的技術革命,還是帶有“泡沫”的狂歡?未來區塊鏈在哪些領域率先落地?伴隨著區塊鏈的“火爆”,監管思路又將是怎樣的?
記者特別邀請工信部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于佳寧和梅花天使創投創始人吳世春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于佳寧認為,未來對區塊鏈的監管不會像ICO那樣嚴格,而且監管節奏會隨著產業的發展逐漸釋放出一些促進政策。未來監管的重點應是要避免區塊鏈被炒作為ICO,避免區塊鏈淪為直接詐騙、非法集資、地下黑市的工具。
吳世春認為,目前區塊鏈技術在資本市場上表現的價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泡沫。目前最應警惕概念炒作,應讓區塊鏈回歸到提供真正價值上。
區塊鏈為何火了?
于佳寧:與代幣價格暴漲不無關系
區塊鏈“火了”,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的成熟程度進一步增加了,和產業的結合更緊密了。在前幾年,區塊鏈技術主要的應用場景在加密數字代幣,和實體產業結合的不是很緊密,但這輪區塊鏈概念股顯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集中在數字版權交易、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溯源等與實體經濟結合緊密的領域。可以說,區塊鏈技術的逐漸落地,催生了區塊鏈受到重要關注。另一方面,數字加密代幣的價格暴漲是引發大家關注區塊鏈的契機。但區塊鏈的應用場景要遠遠多于在發行代幣領域的應用,未來隨著和產業的結合,以及在推動實體經濟中發揮作用,區塊鏈的技術價值會被逐漸釋放出來。
此外,對于區塊鏈概念股暴漲的表現,應該辯證地看待。一方面,區塊鏈技術是一個顛覆性技術,可以實現智能合約交易、高效幫助數字資產管理、推動組織變革等。因此,在這樣一個估值體系、價值體系、經濟體系的轉換期,區塊鏈概念股的估值偏高一些,可以理解。另一方面,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層面還處在一個初期階段,區塊鏈技術能否支撐起這么高的估值、這么大的漲幅?我覺得可能不一定。
吳世春:資本會給新技術較高溢價
近期“區塊鏈概念股”火了,中外科技公司紛紛“擁抱”區塊鏈。這是因為資本市場一般對于新科技都會給予比較高的溢價,比如2000年左右互聯網技術出現的時候,只要畫一個www.com都會帶來市場的認可。這是因為大家對新技術天然帶有憧憬,認為新技術可以創造巨大的價值。但所有新技術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有一個屢試不爽的曲線,即一開始漲到最高點,然后遇到泡沫掉下來,之后再慢慢復蘇。而在這樣的曲線過程中,新技術慢慢接近其真實的價值。我們需要判斷的就是現在在哪一點?是在泡沫的頂點,還是在爬坡期?
我相信區塊鏈是偉大的技術,但這個技術只有應用到很多真實的場景中,能夠改變人類的生活、提升行業的效率,區塊鏈才會變得更有價值。
科技公司紛紛“擁抱區塊鏈”,對新事物保持開放心態很重要,上市公司在擁抱新技術的同時,如何結合自身的商業場景推動區塊鏈技術研發和有效應用至關重要。
“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區塊鏈。”——工信部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于佳寧
區塊鏈有泡沫嗎?
于佳寧:一些項目存在不切實際的宣傳炒作
一些區塊鏈應用項目存在不切實際的宣傳和炒作,使得市場估值偏離基本價值或者被賦予過高的期望。此外,還有一些項目從本質上并沒有真正利用區塊鏈技術,只是打著區塊鏈的旗號,獲得了與實際價值完全不相符的估值。這樣存在泡沫的項目在區塊鏈應用中占據95%。很多項目的所謂創新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需求,完全是投機行為。比特幣并不是區塊鏈技術落地的最佳場景,只是區塊鏈技術最早落地的實踐,只應用于簡單的代幣領域,并不能體現區塊鏈的價值。但我不贊成“區塊鏈是當今最大的泡沫”等類似的觀點,如同啤酒也有泡沫,所有的新技術必然伴隨著泡沫的出現,對于區塊鏈應用和ICO要區別看待。
任何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技術創新都沒有任何意義,只有能夠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技術才能彰顯出價值。因此,如果區塊鏈技術只是進一步深化金融空轉,那這樣一個技術無任何意義。未來隨著一些企業把區塊鏈應用于真實產業場景,能夠切實服務于現代化經濟體系產業新生態的區塊鏈技術,才能體現出更高的市場價值。
吳世春:區塊鏈泡沫破滅時間取決于監管
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泡沫。ICO中,98%的代幣都是沒有價值的泡沫。目前區塊鏈技術在資本市場上表現的價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泡沫。但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互聯網技術興起時,同樣存在很多泡沫,但這其中誕生了谷歌、騰訊、阿里巴巴這樣偉大的公司,不能認為所有的區塊鏈項目都是泡沫。是泡沫總會破掉,區塊鏈泡沫破掉的時間取決于監管。如果監管出手,泡沫被擠掉的時間可能快些,如果沒有監管,泡沫存在的時間可能會久些。
區塊鏈應用如何落地?
于佳寧:3年內區塊鏈技術可與產業深度結合
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處于一個探索期,概念性的東西更多一些,實際落地的真實交易、真實項目可能少一些。不過現在一些產業已經開始嘗試區塊鏈技術,我個人相信,三年之內,區塊鏈技術就可以和產業開始深度結合,區塊鏈可能在分享經濟、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管理這三個領域落地。
首先,區塊鏈技術適用于分享經濟,是因為分享經濟的資源、資產呈現分散化特點,供求雙方處于低信任的狀態。其次,區塊鏈技術適用于鏈條具有連續性的交易。比如一些電商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供應鏈管理,實現所有商品可溯源、且記錄不可更改,以保證食品安全。第三,適用于高頻交易的數字資產管理。以P2P網絡借貸為例,區塊鏈技術可以把借款人和出借人的行為記錄都保存下來且不可篡改,低信任狀態的雙方可以通過區塊鏈這一技術建立一個智能合約,使得雙方對交易全程清晰明了,相關記錄全程保存,大大提升違約難度。
吳世春:應用落地的關鍵點是找對應用場景
區塊鏈目前還處于發展早期,技術還不太成熟,國內有實質性的應用還很少。區塊鏈技術正在逐步完善底層技術,應用層落地會在未來兩三年到來,應用落地的關鍵點是找對應用場景。
現在我們看到的區塊鏈技術在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領域中的應用,只是使用了其中很表層的一些東西。如同火藥的應用和價值不應只限于煙花爆竹領域,我相信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和價值不僅僅限于數字代幣領域,區塊鏈可以構建整個可信任的網絡,應用于交易、存儲、智能合約等領域。并且區塊鏈技術會率先落地金融領域和物聯網領域,比如金融領域的支付、信用等方面。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大幕剛剛開啟,未來可以看到區塊鏈更深層次的應用,屆時區塊鏈才更有投資價值。
區塊鏈會顛覆互聯網嗎?
于佳寧: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區塊鏈
既不能神化區塊鏈技術,也不能矮化區塊鏈技術。不能神話區塊鏈技術,因為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庫,應用場景有限,不是所有場景、每個行業都需要區塊鏈技術。任何技術都不是萬能膏藥或神藥,誰都可以開一服,技術最大的價值在于能夠解決某個行業原有的痛點,所以,區塊鏈未來的應用場景和需求應該能夠真正解決一些實體經濟產業發展的痛點。
如果對不可篡改性要求不高,使用中心化數據庫可能比區塊鏈技術更快捷、低成本。在我看來,區塊鏈可能適用于大額、安全性要求相對較高、違約難度要求更高的交易中。
吳世春:區塊鏈不會顛覆互聯網
區塊鏈是互聯網的一部分,不會代替互聯網,但區塊鏈技術會使得互聯網更加可信、安全、去中心化。和互聯網技術一樣,區塊鏈技術在場景中大規模應用沒有那么快。
互聯網技術在1998年被發明出來,一直到2005年才大規模改變人類的生活,之后在通訊、電商、支付等領域更深層次改變和影響我們的生活。
區塊鏈落地或許比互聯網的推進速度要快一些,但依然需要5年時間即到2023年才能被大規模應用,影響人類的生活。
區塊鏈有何風險?
于佳寧:區塊鏈技術風險也很大
不得不承認,區塊鏈技術風險也很大,主要有技術風險、體系外誠信風險、網絡性風險。從技術本身看,區塊鏈技術還存在不少問題:51%被攻擊的分叉問題、成本偏高、交易區塊具有選擇性等。未來可以通過技術的發展不斷修復和完善區塊鏈技術,以太坊未來將會轉向權益證明的方式等探索可能會帶來一些全新的解決思路;區塊鏈技術第二個風險是體系外的誠信風險。區塊鏈技術本身和真實世界聯通,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如果有偽區塊鏈技術公司打著區塊鏈的名義,實際扮演超級管理員的角色進行敲詐,參與方損失巨大;第三個風險是網絡性風險,比如黑客攻擊交易所、破解用戶密碼,進入到交易所個人賬戶把幣轉走。這個風險倒不是區塊鏈本身的風險,而是中心化層面的風險。此外,還有可能出現網絡堵塞,不同的區塊被迫硬分叉,硬分叉的結果會導致對整個網絡體系的信任受到質疑,網絡體系的價值就會崩盤。
吳世春:最應警惕區塊鏈概念炒作
對于備受追捧的區塊鏈,目前最應警惕概念炒作,應讓區塊鏈回歸到提供真正價值上。一家上市公司宣稱正在推進區塊鏈項目,股價隨之上漲了20%或者30%,這是市場對于企業擁抱新技術的認可,但至于企業能否在區塊鏈項目上挖到“金礦”或者更大的價值,企業最終還是要用業績和數據說話。但一些企業只是做個姿態,把區塊鏈用于炒作,這樣的股價表現就是泡沫。
區塊鏈該如何監管?
于佳寧:監管重點應避免區塊鏈被炒作為ICO
未來對區塊鏈的監管不會像ICO那樣嚴格,而且監管節奏會隨著產業的發展逐漸釋放出一些促進政策。目前看,監管框架是清晰的,對區塊鏈要實行分類監管:到底是打著區塊鏈的名義搞ICO,還是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界定每個區塊鏈業務的法律實質到底在哪里。根據區塊鏈業務的法律實質,監管應該給予區別對待。未來監管的重點應該是要避免區塊鏈被炒作為ICO,避免區塊鏈淪為直接詐騙、非法集資、地下黑市的工具。
應該認真研究,區分兩者的關系,從而確定相關的監管思路。在我看來,關鍵是如何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同時,限制Token的使用。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公司應該逐漸實現去幣化,或者嚴格控制Token的適用范圍,阻礙其與法幣之間的雙向交易通道。未來可能主要進行三方面的監管:第一,打擊利用區塊鏈技術開展非法活動的行為,比如非法集資、非法經營交易違規品;第二,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機制界定整個區塊鏈體系各方參與者應履行的權利和義務;第三,打擊偽區塊鏈技術在產業中的應用。一些披著區塊鏈外衣,實際和區塊鏈完全無關的應用,輕則可能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重則損害投資人的經濟利益,甚至是違反社會公序良俗。
目前區塊鏈監管最大的挑戰是,區塊鏈技術和金融的結合。參與者參與到區塊鏈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有一個激勵機制,有代幣、有積分等。如果代幣使用范圍太小,會削弱參與者的參與熱情,如果使用范圍擴大,區塊鏈應用價值類似于金融資產,增加系統性金融風險。目前一個難點是,區塊鏈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結合了新技術、金融、實體產業、智能合約在內的組織形式等,這種模式和過去的技術創新不一樣,也對過去的監管模式和組織方式提出了挑戰。
應該認真研究,區分兩者的關系,從而確定相關的監管思路。在我看來,關鍵是如何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同時,限制Token的使用。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公司應該逐漸實現去幣化,或者嚴格控制Token的適用范圍,阻礙其與法幣之間的雙向交易通道。
吳世春:監管不能“一刀切”應分類監管
應該分類監管。對于帶有涉嫌詐騙性質或者以借區塊鏈之名行詐騙之實的行為要監管,而對于真正運用區塊鏈技術的產品應給予鼓勵,引導鼓勵真正有價值的公司進行技術創新。
監管不能“一刀切”,要平衡好創新和風險之間的關系。中國十幾年來新經濟的發展在于,監管把好的東西留下來、把不好的東西踢出去。如果監管“一刀切”,“倒洗澡水的時候把嬰兒倒掉”,這就不利于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于2018年監管是否對區塊鏈領域出手?我認為這要看區塊鏈泡沫發展的程度,如果區塊鏈泡沫化到了像ICO那樣的程度,監管會出手。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