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雙11,華為旗下榮耀手機在京東、天貓兩大平臺上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霸榜”優勢明顯。與此同時,長期與榮耀對標的小米這次雖然銷量也不錯,但相比榮耀,卻顯得有些失色。
璽哥也注意到小米曬出的雙11“冠軍”成績單,但含金量多少大家一看就明白。榮耀雙11期間的表現全面超越小米,這是事實。璽哥認為,小米雙11在國內市場被榮耀全面超越并不是偶然,長此以往,或徹底被榮耀甩在身后。
一、榮耀實力超小米,領先不止一點點
我們先來仔細看一下京東的這份雙11單品榜單:榮耀的暢玩7、9i、7A、7C竟然包攬了銷量前四名,把向來主打性價比的小米擠到了第五名上。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榜單上榮耀不但占據前四位,而且還把從第七到第十的位置全部收入囊中。小米僅以紅米6A和小米8兩個單品保住了第五和第六兩個位置。
再來看看天貓的情況:榮耀同樣是奪得總銷量、手機品類品牌旗艦店銷量、銷售總額三項冠軍,遠遠地把小米拋在了身后??梢哉f,榮耀這次對小米的超越是全方位的。
這種全面超越,不是某一方面突出就能做到的,憑的是硬實力。在璽哥看來,榮耀超越小米,是在下面2方面做得較好的結果。一是性價比,二是技術優勢。
1.性價比
璽哥留意到,長期性價比為“武器”與其他友商競爭的小米,在最近一年左右時間里,卻頻頻受到消費者的質疑,指其過于依賴硬件堆砌的策略缺乏創新,甚至在引以為傲的性價比方面也開始受到挑戰。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
先看兩家最近發布的旗艦型號榮耀Magic 2 和 小米 MIX 3的對比。
盡管前者在發行價格上比小米貴了500元左右,但由于榮耀Magic 2擁有屏下指紋、40W超級快充、3D結構光人臉識別和雙卡雙VoLTE,這就讓只具備后置指紋識別、關鍵器件仍然使用供應鏈廠商產品的小米MIX 3相形見絀了。價格上的差距并不足以抹平小米在綜合競價比上的劣勢。
再來看看兩款價格相近、市場定位差不多的產品:榮耀8X 與 小米8的對比。
榮耀8X外觀設計極為創新,加之自主程度很高的麒麟710處理器,讓外觀設計顯得保守、甚至因循守舊的小米8很難比較,更何況小米8依然搭載的是驍龍845處理器,令其與友商產品很難拉開差距。
在千元機方面,榮耀暢玩8C與紅米Note 5的對比也類似。
對于千元機用戶來說最重要的電池續航性能的對比上,榮耀暢玩8C雖然與小米8一樣,配置了4000mAh容量的電池,但榮耀勝在有內置的智慧節電算法幫助用戶省電,從而讓用戶得到更長的續航時間。反觀紅米的Note 5,卻因為缺乏優化算法設計,即便擁有與對手一樣容量的電池,也無法在續航時間上與榮耀暢玩8C相提并論。
從這兩三組的機型對比中就可看出,小米系列在榮耀面前并沒有多大的“性價比”優勢。
2. 華為強大的支撐,帶來技術優勢
從表面上看榮耀系列的全面超越,依靠的是多個機型在性價比上對小米系列形成的優勢。但璽哥認為這些優勢最終還是要歸結于榮耀在技術上的領先,而技術上的領先當然來自于榮耀背后華為廠商的強大支撐。
這個支撐首先就體現在手機硬件最核心的處理器芯片上。如前面璽哥所分析,近期以來榮耀系列多個機型對小米系列所取得的性價比優勢地位,很大程度上都來自于其搭載的麒麟系列處理器。華為實際上從2004年就已經開始以海思領銜進行芯片研發,早期的K3處理器由于兼容性不夠以及發熱方面過于嚴重,還一度讓市場對其前景產生懷疑,但多年堅持下來,華為終于以麒麟系列處理器打開了自主芯片發展之路。從2014年發布的麒麟910到今天的麒麟970,這個系列從28nm工藝發展到10nm工藝,其功能內核也具備了高級的人工智能處理能力。華為在多年巨額投資和技術積累下,終于進入世界頂級芯片廠商行列,而搭載麒麟芯片的多款華為、榮耀品牌機型,也均借此與友商產品拉開了差異化競爭的距離。
反觀小米方面,雖也曾在芯片領域里做了一定的投入,拿出過自己品牌的松果-澎湃芯片,但是在搭載了澎湃S1芯片的小米5c曇花一現后,再也難見小米自主芯片的蹤跡。小米也只能繼續走在核心器件使用供應鏈貨架產品、單純堆砌通用硬件的技術路線上,與華為/榮耀系列相比較漸漸落入下風。
其次,今年以來,榮耀推出了不少“嚇人”的技術。以榮耀Play為例,它搭載了“嚇人” 的GPU Turbo技術,GPU Turbo在手機系統底層對傳統的圖形處理框架進行了重構,使得GPU圖形運算整體效率提升60%,SoC能耗降低30%,提高圖形渲染效率,讓手機在長時間的游戲狀態下保持畫面平滑,不卡頓,帶來高幀率狀態下的持續穩定。
所以,處理器芯片只是華為強大技術支撐的一部分,在UI、人工智能開發、以及前面提到過的電池智能優化算法研發等多個方面,榮耀相比小米來說都有不少優勢。
二、小米市場策略的失誤,或是其國內市場被榮耀全面超越的根本原因
進入2018年后,璽哥發現小米的市場業績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方面,小米在國際市場上表現比較亮眼。比如剛剛過去的三季度,小米就實現了25%的全球同比增長率,而且在印度等新興市場的份額還在顯著提升中。但另一方面,小米在國內市場的業績則令人憂慮,第二季度國內出貨量0增長、第三季度甚至大幅下滑16%的狀況顯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璽哥認為,小米這一年多來把過多的資源擺在了國際市場的開拓上,卻對企業發展的根基----國內市場重視不夠。要知道,雖然小米目前在印度等海外市場表現還不錯,但海外市場的推動主要依靠的是低端產品。而對于小米的未來前途來說,最核心的環節還是其在招股書等文件里反復強調的互聯網服務+生態鏈業務上。這兩個環節如果做不好,小米是談不上長遠未來的。而璽哥以前就分析過,小米極重視的互聯網服務+生態鏈業務,基本上是依靠中高端手機的銷售來帶動的,中高端機型的研發銷售則全部都要在國內市場上解決。
璽哥的結論就是:如果小米繼續這樣把過多戰力放在海外,而對國內市場重視不足的話,必將危及其長遠的發展利益,將來雷軍會發現自己與華為等廠商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三、榮耀PK小米,手機超越并不算贏
從目前的情況看,榮耀手機在和小米手機的PK中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是,榮耀和小米的PK,只是手機超越并不算贏,因為相比小米的多元化業務狀態,榮耀在其他方面相比小米還有不少差距。比如IOT,比如智能家居。
眾所周知,物聯網和智能家居是未來,凡是有志于互聯網科技領域的企業,無一不在高度關注這兩個方向。而小米的優勢就在于其很早就開始了研發布局。早在2015年左右,小米就形成了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態體系。小米在智能家居方面目前已正式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全屋智能”系統。
而在物聯網IoT方面,小米到2017年底實現了互聯設備超過8500萬臺(到2018年8月,這個數字甚至達到了1.15億臺規模),日活設備超1000萬臺以上,并且還建立了自己的開放小米IoT開發者平臺,這個平臺上凝聚了400家以上合作伙伴,是公認的全球最大規模智能硬件IoT平臺之一。而榮耀雖然背靠研發實力強大的華為,但在進入IoT、智能家居領域的時間上,卻比小米落后了2年左右。目前尚沒有形成能與小米相抗衡的開發平臺和合作伙伴群體。
當前,榮耀正在努力構建自己的“智能的家”體系,這是榮耀方面與小米“全屋智能”針鋒相對的技術架構。而在IoT物聯網方面,榮耀也正在努力通過手機控制家電、路由連接設備、APP提供服務等方式,幫助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之間建立無縫聯接。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榮耀必將發力小米當前所涉及的IOT和智能家居領域,并向小米發起挑戰。
所以,小米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市場策略、改變對國內市場不夠重視的發展思路,并加大投入強化物聯網、智能家居方面優勢的話,像今年雙11這樣被榮耀全線超越的事情在不遠的未來或將在IOT、智能家居領域重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