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11日發布消息稱,該校材料學院孫寶德、高海燕教授研究團隊,與江蘇中天科技合作,在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節能減排專項等項目的資助下,歷經二十余年,突破了制約高性能鋁合金導線材料的關鍵技術,研制了高導耐熱、高強抗疲勞、特高壓節能導線等新型特種導線材料及制備技術,建立了全流程工藝控制體系,形成自主核心技術,高導耐熱導線、高強抗疲勞導線、高導電工鋁導線三大類十九種新型導線通過了權威部門組織的新產品鑒定,滿足了國家電網建設急需。
該項目將在9月17日至21日舉行的第二十一屆工博會上亮相。
中國能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布,國家實施“西電東送,北電南送”戰略。架空輸電線路用導線作為電力輸送的“血管”,是電網中用量最大、最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隨著特高壓、遠距離、大容量輸電和清潔能源利用的發展,對架空導線的導電率、強度、耐熱性能和疲勞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提升材料導電率與同時提高其強度和耐熱性之間存在矛盾,導致中國電網建設急需的特種導線難以滿足工程需求。
數據顯示,中國架空導線總長1000余萬公里,2018年中國全社會用電約6.8萬億千瓦時,其中因導線電阻造成的損失巨大。導線的導電率即使僅提高千分之一(0.1%IACS),全國每年可節電約7億千瓦時,減少電煤消耗約2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8萬噸,節能減排效益顯著。
導線的耐熱溫度決定其輸送電流的能力,采用耐熱導線可提高輸電容量,有效緩解電力供需矛盾,降低城區線路改造的走廊成本;同時可更好滿足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峰值和谷值輸電的大溫差需求。但導線的耐熱性與導電率是一對矛盾。
孫寶德團隊通過理論計算和科學實驗,研究了新型鋁鋯釔耐熱合金及其微結構調控方法和工藝,研制出新型耐熱導線,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這一技術在全國一百多條舊網改造中獲得應用,川渝電網“大動脈”洪板線改造全部采用項目成果,一條線達到了兩條線路的輸電能力。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高性能架空導線制備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供圖
中國特高壓工程需要跨越高山峻嶺和大江大河架設電網,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大跨越”工程。項目組針對鋁鎂硅合金亞穩強化相的精確調控超細夾雜物的去除開展了大量研究,研制了不同強度級別的高強度鋁合金材料,建立了全流程精細控制技術,消除了材料內部潛在的疲勞裂紋源。研制的高強度鋁合金導線,在運行張力增大的條件下,振動疲勞壽命不低于3000萬次,滿足線路設計預期壽命達到50年的安全標準,綜合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國家電網特高壓大跨越工程中獲得大量應用。
中國電工鋁導線占導線用量近70%,是特高壓電網的基礎導體材料。近年來,特高壓輸電技術對電工鋁導體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中國鋁土資源鐵硅含量相對較高的特點,團隊研究了高導電工鋁材料及其冶金質量控制技術,解決了微量雜質元素與氣體去除的難題,突破了鑄錠晶粒細化瓶頸,保證了導線組織與性能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研制的高導電工鋁導線在特高壓工程中得到應用。
十多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孫寶德教授研究團隊與江蘇中天科技集團一直保持密切合作,面向國家電網建設對高性能導線的迫切需求,成立了“上海交大-中天科技”聯合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根據國家電網的線路設計需求,參與導線選型和截面設計,交大負責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中天科技負責中試及產業推廣,真正做到“設計、工藝、制造”一體化,有力促進了中國高性能架空導線制造企業的產業升級與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同時,項目團隊研制的高導耐熱導線和高導抗疲勞導線已走出國門,出口到歐美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接了眾多海外架空線路建設工程,累計架線超2萬公里,打破國際大公司的壟斷,成為中國制造和中國電力走出去的“國家名片”。
-
導線
+關注
關注
5文章
412瀏覽量
24866 -
國家電網
+關注
關注
8文章
516瀏覽量
33783 -
中國能源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123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