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工業互聯網發展還缺什么?估計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答案。既說明工業互聯網發展還處于萌芽狀態,還未成熟、規范,也說明對工業互聯網的評價未形成統一的標準。
在當下我們如何能較為準確的知道工業互聯網發展還缺什么?一是要看“缺什么”的問題是誰提出的,二是所提問題是否能夠覆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方方面面。
2019年8月26日,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通知》,工信部發布“2019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公示”,海爾、東方國信、用友、樹根互聯、航天云網、浪潮、華為、富士康、阿里、徐工十家企業入圍。這十家企業代表了當下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最高水平,其對工業互聯網技術、市場、生態、政策、未來等的感受、預測和無奈基本能夠反映業界的現狀。
2019年9月6日,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組織召開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交流座談會,十家企業參會介紹了當前平臺建設推廣成效,提出了問題及建議。
下面,我們就按管理七要素,對他們提出的問題逐一進行梳理和分析。管理七要素簡稱七個M,是指企業中人員(Men)、資金(Money)、方法(Method)、機器設備(Machine)、物料(Material)、市場(Market)及士氣(Morale)七個管理要素。
在工業互聯網發展的人員層面,有6家企業提出問題,關鍵詞是:復合型人才缺乏。
至于什么是復合型人才,各家的定義各有不同:跨行業、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IT與OT融合型人才;了解工業、了解數據分析、了解工業機理的復合型人才;既懂工業運營需求、又懂網絡信息技術、有較強創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既有專業領域的知識、又懂得大數據、人工智能新算法的人才;懂工業和新興技術的跨界人才等。他們認為傳統工業復合型人才本身就非常稀少,精通互聯網技術的工業互聯網復合型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復合型人才在全球都是緊缺的。
有企業指出工業互聯網人才缺乏是指兩方面人才缺,作為工業互聯網提供者,缺大量的懂工業互聯網研發、銷售、服務、管理的人才;而作為工業互聯網應用者,企業同樣缺懂工業互聯網使用、維護、管理的人才。
有企業認為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無法滿足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隨著工業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工業互聯網相關專業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由此帶來的后果,一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縱深發展和橫向復制遇到瓶頸,二是嚴重影響了工業互聯網應用的深化。
對此,他們開出了政府、教育兩劑藥方。政府,一是需要提供高端人才引入與留才計劃,二是完善人才工作的資金補貼、住房、子女教育等政策。教育,一是通過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完善工業互聯網人才體系;二是建設工業互聯網實訓中心,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三是加強校企合作開展工業互聯網應用人才“訂單式”培養等方式,培養工業互聯網專業人才。
在工業互聯網發展的資金層面,有6家企業提出問題,關鍵詞是:企業困難和政府支持。
企業困難,既包括平臺企業困難,也包括應用企業困難。
平臺企業困難表現為打造平臺最缺的是錢財;雙跨平臺廠商研發、運營、營銷投入大,目前發展階段業務虧損;工業互聯網平臺研發投入高,回報周期長,企業資金壓力較大;很多平臺商目前還處于資源投入階段,短期的商業盈利模式不清晰,依然依賴于公司主體業務或者外部資本的支撐。
應用企業困難表現為中小制造業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進行數字化技術改造,前期投資成本高,短期回報率低,企業內驅力不足;多數中小型制造企業面臨資金壓力較大,融資困難,不敢輕易轉型。
由此,他們希望政府給予支持。包括鼓勵本地制造業企業用平臺給予補貼,而不管平臺本身在哪里;制定針對性稅收扶持、普惠類補貼等支持政策;為產融合作提供支持和政策便利等。
在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方法層面,1家企業提出問題,關鍵詞是:理論和實踐突破。
工業互聯網平臺要實現跨行業、跨領域,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是選擇所有的行業同時開展工作?還是選擇可以實現突破、具有帶動作用的行業?如何在利用工業互聯網對制造業改造、提升的效益、難度和投資上找到平衡點,或者說能否有符合平衡點的制造業行業,既需要企業積極探索和嘗試,也希望國家組織專家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指導企業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機器設備層面,9家企業提出問題,關鍵詞是:企業、軟件、標準、安全、創新。
企業問題,一是企業數字化水平普遍不高,基本自動化和信息化建設不足,數據質量不高,工業互聯網平臺落地需要先補IT和OT短板;二是企業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大量中小型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以自身的能力難以實現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三是產業處于探索期,工業互聯網在企業落地時,需要充分應對如何成為企業的一把手工程、用戶企業愿意探索和持續投資等挑戰;四是由于工業設備多樣性、連接層協議多樣性、設備廠商本身協議的封閉性等原因,導致數據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難。大量設備數據接入平臺后,數據結構性、關系性不強,導致工業互聯網底層設備連接的困難性和復雜度加大。
軟件問題,一是傳統的工業軟件服務商還習慣于線下服務,以項目的形式維系公司的生存與發展,產品部分還沒有實現微服務化的解藕與重構;二是工業軟件(工業APP)能力不足,工業APP發展緩慢;三是殺手級APP形成過程漫長。
標準問題,一是標準體系不完善,系統與系統之間、設備與系統之間、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難度較大;二是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關鍵技術指標缺乏衡量標準,如工業App、微服務、機理模型等核心技術指標,每個服務商和平臺企業理解的維度不一致,顆粒度大小差異較大,導致平臺商的數據差異較大。
安全是由于工業控制系統的IT化,帶來的工業控制系統、數據和云的安全問題。一是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意味著工業控制系統將更加復雜化、IT化和通用化,不同工業控制系統互連互通,內部將越來越多采用通用軟件、通用硬件和通用協議,這將增加信息安全隱患;二是大多數企業從來沒用過云計算,認為云計算不安全;三是企業對業務數據上云存在顧慮;四是隨著工業控制系統產生、存儲和分析數據海量增長,數據安全保障難度加大。加之應用缺少監管、技術存在大量進口等,帶來更多更復雜的安全問題,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由此,他們提出云上信息系統和數據的安全法規有待進一步加強。
創新問題,一是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建設不足,目前都是圍繞著某個點在做局部創新,缺乏泛在互聯基礎上的系統性創新;二是雙跨平臺廠商顛覆性、引領性的商業模式創新不足。
物料作為生產企業最終產品之外、在生產領域流轉的一切材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協件以及生產過程中必然產生的邊角余料、廢料以及各種廢物的統稱,當前還未納入工業互聯網的法眼,也就沒有企業提出問題了。
在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市場層面,有2家企業提出問題,關鍵詞是:認識。
作為當下工業互聯網“政府熱、企業冷”的市場反映,最大困難和問題,是企業對它的認識和應用接受程度;不少企業因為對云計算的了解還不夠,不少企業對工業互聯網所能帶來的價值認識還不夠到位,還處于觀望狀態。
士氣問題,一是因為有政府的大力推動,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熱火朝天;二是十家企業都剛成為國家級雙跨平臺,正是意氣風發之時,估計自認為不存在士氣問題,也就沒有問題提出了。
至此,十家企業提出的問題或認為發展工業互聯網還缺什么,主要集中在了人(人員)財(資金)物(技術)三個層面。這點并不奇怪,因為,人財物是任何企業發展、任何項目實施的關鍵。奇怪的是,他們提出的問題除“呼喚成本更低、服務更便捷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軟件(工業APP)能力不足,工業APP發展緩慢”、“殺手級APP形成過程漫長”、“雙跨平臺廠商顛覆性、引領性的商業模式創新不足”等寥寥幾條與己相關外,其他大部分問題都指向政府、制造企業、社會等的問題。
近藤大介的《中國缺什么,日本缺什么》一書提出了一個看起來很奇怪的觀點,日本人是在用表面上的認真負責,來逃避更大的責任。
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會不會陷入這種怪圈?只是關注到了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微觀問題,而對宏觀問題,如方法論等理論問題忽視了(畢竟只有一家企業提出需要關注理論和實踐的突破)。
會不會把發展工業互聯網外在問題過于放大了,而把發展工業互聯網內在的、自身的問題淡化了?而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
這些都需工業互聯網業界認真思索。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8瀏覽量
9426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