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安防行業網)
近兩三年,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在安防產業嶄露頭角,從智能監控系統(產品)到創建AI生態圈,新一代技術支撐對于整個產業的推動作用已日趨顯著。作為安防產業的細分市場,聯網報警服務業由于市場規模較小、復制性弱(區域性發展的行業特點限制了服務模式的推廣與復制)等特點,沒能成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落地的主戰場,呈現出一定的邊緣化態勢。與此同時,受經濟環境和外部市場環境影響,聯網報警服務業整體發展近年來呈下行趨勢,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消費者更加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已成為全行業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痛點和難點。
過去二十年,聯網報警服務企業憑借7×24小時值機服務和專業巡查隊伍等優勢,借助政策性紅利,短時間內在金融、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能源等行業獲得快速發展。
伴隨民用安防市場的快速發展,報警企業的服務范圍又進一步向商超、家庭用戶延伸,這一過程中,卻受到來自"自服務"模式的沖擊。("自服務",顧名思義,是指消費者借助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的前端設備和手機或電腦終端,以自助服務方式實現遠程異地實時監控、布撤防及報警服務。)對于傳統報警服務企業來說,市場份額面臨進一步壓縮。
顛覆從來都不是內部出現。前面提到的"自服務"產品自帶報警功能就是一個警示。近幾年,越來越多具備技術研發實力的設備廠商、互聯網公司開始涉足安防,不遺余力地推廣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產業生態圈和各類AI場景應用,不得不說,這些跨界企業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整個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具有積極意義,但同時也對傳統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挑戰。
報警系統產品普遍存在的瓶頸集中在報警系統誤報漏報、報警不直觀、傳輸不穩定這三個方面。誤報漏報問題主要出現在報警系統的探測器上,經過多年的發展,"誤報"問題依然與紅外對射產品如影隨形,被認為是防盜報警器難以回避的技術難關。
對于傳統防盜報警系統而言,"誤報"成為了嚴重阻礙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廠商和用戶?,F階段沒有誤報的報警系統是不存在的,只能通過更多的輔助手段來保證有效報警率。隨著視頻技術的發展以及成本降低,聯網報警逐漸采用視頻復核的方式實現,有效緩解了由于"誤報"帶來的不必要出警。傳輸方式不同,解決的是"漏報"的問題。報警警情傳輸方式不同,確實是引起誤報的一個重要原因。
每種網絡通訊傳輸方式都有其優劣,所以要想徹底解決由于報警傳輸方式不同而引起的"誤報"問題是不可能的??梢酝ㄟ^若干種網絡警情通訊傳輸方式互為復核,可提高警情的準確率。對于傳統防盜報警系統,隨著傳感器精度和抗干擾強度的提高,智能復合探測技術的應用,使"誤報"問題目前得到緩解。"誤報"問題不會因為報警傳輸方式不同而得到徹底解決,隨著傳統防盜報警系統技術不斷革新,誤報已經降到極低。
移動報警由于目標處于運動狀態,其防范目標除了防盜外,還有更多的安全訴求,比如防搶、防破壞、防走失等。除了在技術運用和產品層面在入侵探測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變量,同時由于防范目標處移動狀態,對于設備電池、信息傳輸介質/載體、通訊信號以及對應的處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在移動報警產品研發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對比較小,更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學術領域,這些成果雖然是基于特定的模型假設基礎上進行的技術性開發,具有科學、完善的實現路徑,但僅局限在學術研究方面,在成果的產品轉化方面存在較多的不足。而造成成果轉化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成果轉化的技術性要求比較高,并且轉化的成本也相對較高,加之市場需求情況的不明朗,使得多數市場主體處于觀望的態度。
盡管國內聯網報警服務業已經發展二十余年,但技術和服務革新速度和周期卻十分緩慢。報警技術領域距離上一輪以無線網絡傳輸為核心的技術革新已經過去十五年 ( 2004年,有線/ 無線網絡報警的出現,突破了電話傳輸不具備前端設備檢測和系統故障排查功能的局限性,廣泛應用于報警服務 ) ,近年來報警技術應用水平卻停滯不前。
受此影響,報警服務模式也沒有出現太多的創新,"為用戶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多停留在業務推廣和宣傳階段,服務實施階段難免復制原有模式,真正意義上做到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的報警企業屈指可數。
(責任編輯:fqj)
-
安防系統
+關注
關注
2文章
250瀏覽量
33367 -
智能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298瀏覽量
1286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