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正穩步成為現實,這要歸功于工程師們,他們通過集成開放的、可互操作的物聯網平臺,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保障,這些平臺在未來幾年內可以得到增強、發展和利用。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使用的平臺、數據和基礎設施的設計必須考慮到未來的可能性。
傳感器及其通過物聯網(IoT)產生的數據量使建筑物變得更智能,企業變得更高效,這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然而,在各組織努力將物聯網和智能城市付諸實踐的同時,圍繞物聯網和智能城市的可能性仍有很多炒作。
如今,傳感器可以幫助完成許多任務。例如,他們可以檢測關鍵系統何時接近故障,根據天氣報告調整空氣質量,并優化照明以節省能源。但是隨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5G等智能技術的興起,這些建筑在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趨勢如何?不斷增長的幕后數據需求將需要什么樣的基礎架構?從收集到的數據中得出什么樣的可行措施可以自主實施,并且有哪些保障措施?最后,設施經理現在應該做什么準備?
技術發展如此迅速,為今天的需要而建造也意味著為明天的可能性而建造。雖然今天的建筑傳感器可以識別一天消耗了多少能源,但明天的傳感器將能夠評估和預測城市建筑的能源需求、風險和優先事項,并自動分配和優化能源和其他資源給那些需要它的人,數據的收集和匯總是很重要的,但這些系統最有潛力的地方是那些能夠積極影響用戶效率、提升居住體驗和改善建筑物性能(以及相關的城市連接)的可操作措施。
通過集成開放,可互操作的IoT平臺(可在未來幾年內增強,發展和利用)的面向未來的建筑,工程師們可以使智慧城市穩步成為現實。從今天的數據中得出的可行措施將在未來具有新的意義和不可預見的聯系。因此,確保平臺,數據和基礎架構在設計時考慮到未來的靈活性至關重要。那些提供此設計并實現可行結果的人員具有知識,經驗和對未來的遠見卓識,以期獲得初始物聯網投資的最佳生命周期成本。
為智慧城市構建開放式物聯網平臺
當消費類設備收到重大技術更新時,升級到支持該設備的新設備就相當簡單。但是,在談論智能建筑時,將它們摧毀或拆除并建造新的東西以適應每一個可用的新技術并不是完全可行的。理想情況下,將盡可能利用現有的基礎架構,設備和編程投資以獲得最佳回報。
因此,對于工程專業人員而言,在升級建筑物時設計長期的,面向未來的系統至關重要。要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用于智能建筑物物聯網部署的開放平臺。
開放平臺是有益的,因為它們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檢查,增強和升級,并且它們可以創建一個中央網關來連接許多不同的設備和傳感器,從而改善互連性。在建設智慧城市時,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將部署更多的傳感器,并可能將其連接到其他基礎設施,例如交通系統,公用事業,甚至是商業消費者交互平臺。傳感器越多意味著數據越多,開源工具對于收集和處理大量數據以及確保將來的集成可能性很有用。
分析今天的數據以實現更智能的明天
物聯網傳感器部署在建筑物中,用于收集有關能源使用模式、室內環境條件和趨勢的數據,并用于在整個建筑物內的尋路和跟蹤移動。但是,如果數據沒有被正確的人正確地收集、呈現和分析,那么所有這些數據都是無用的。這些數據應該很容易得到預期的結果。
工程和建筑專業人員越來越多地使用智能三維建模,通過稱為建筑信息建模(BIM)的過程來規劃、設計、建造和管理建筑。從建筑物中收集的數據可以輸入到BIM中,并進行分析,以改進建筑物的運行管理,并為未來的建筑物項目提供信息。
例如,使用數據分析居住者在整個建筑物中的移動方式,可以清楚地了解何時應該對設施進行編程以允許室外采光,從而降低能源成本并提高人們的生產力和娛樂性。這些功能不僅成為法規要求并節省了建筑運營成本,而且還可以用作提高士氣,提高員工敬業度和整體職業道德的工具,這可能比僅節省能源的影響更大。
下一步是什么?
目前,支持物聯網的智能建筑具有高級垂直功能,這些功能專注于各個功能。 例如,在繁忙時段,建筑物中的大廳可以自動調節溫度,以主動保持舒適的26度,然后在感覺到有人離開時讓設定點漂移到更寬的區間。但是,跨功能的水平功能(例如,將房間的溫度與進入的光量相關聯)取決于附近房間的能源消耗以及為建筑物供電的周圍電網的負載,這種功能正在發揮更大的作用。
水平物聯網平臺方法促進了系統互操作性,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改善整體建筑功能和居住體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進步將通過主動和自動執行任務來改進這些功能,這些任務不僅在建筑物內部,而且與周圍的建筑物和基礎設施相連接。想象一下上面的場景,除了現在智能連接到大樓外的其他參數外,可能是一個城市,在早上某些街道上停滿車,紅綠燈將更多的車輛從試圖停車或通過的地方分流。特別是對于那些目的地不在附近地區的人,這將節省時間和不必要的擁堵,并根據公共交通延誤或街道擁堵提醒建筑物潛在的占用人延誤。當建筑師、工程師和建筑專業人員設計和升級建筑時,使用開放的、可互操作的平臺進行設計和升級是至關重要的。未來有可能將許多城市范圍內的活動聯系起來,但現在還沒有人預見到這些活動,但那些建設基礎設施的人應該設計出未來意圖的可能性。
幾十年前,面向未來意味著要使用堅固耐用的材料來建造彈性設施。盡管今天仍然如此,但隨著智能技術逐漸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向未來的方法已具有全新的含義。我們可能并不確切知道未來50年會出現什么樣的智慧城市,但我們可以通過為智慧城市在未來許多年內不斷發展和創新奠定基礎,來確保實現這些目標。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4文章
44939瀏覽量
377087 -
智能城市
+關注
關注
1文章
172瀏覽量
2080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