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智能制造網)
進入2020年,“糧食危機”這一詞匯似乎早已離我們遠去,但在3月30日,聯合國卻再度將其提起。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表示,目前由于疫情影響,全球糧食體系正在遭受沖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糧食安全日益缺乏保障。如果不能采取迅捷、有效的行動,未來4、5月份可能會爆發糧食危機。
據悉,疫情對農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受到限制;其二是相關生產資料獲取變得困難;其三是農產品經營銷售遭遇阻礙?,F階段,盡管我國有袁隆平的雜家水稻技術作為支撐,但要想硬承受下這三方面影響所帶來的沖擊也并不容易?;诖?,形式不容樂觀。
好在,相比其他國家,疫情期間我國政府一直在聚焦三農發展、部署春耕任務,這為我國農業走出困境提供了重大利好。例如在2月,國務院便召開會議強調要不誤農時切實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同時3月,農業農村部也發布了有關農機報廢補貼的政策。在相關政策中,智慧農業普遍成為發展焦點。
一直以來,我國雖然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大國,卻并非農業強國。在日常農業生產中,我國時常面臨勞動力數量少、人工成本高壘;農民技術水平不均、作業質量低下等問題。盡管我國一直在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但農機作業的環境也比較惡劣,對勞動力依賴依然很高,因此農業發展始終處于低質低效的初級階段。
而引入“智慧農業”概念,加速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專業化和服務智慧化,則能很好破除傳統農業的弊病,推動農業發展實現有效升級。比如在智慧農業生產方面,依托各種農業信息平臺,農戶們可以及時了解空氣濕度、土壤溫度等農業環境的動態信息,從而進行適時灌溉、播種與管理;以及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設備的應用,也能代替人工參與到農業生產、管理各環節具體任務之中,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便捷輕松。
同時在智慧農業管理中,主要涉及到農業災害監測、農村電子商務等方面。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機、物聯網等技術,不僅能為農民提供精準化的天氣預報及災害評估,幫助人們防災減災提升農業產量;同時,也能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為農民提供更便捷有效的銷售經營。
此外,智慧農業服務更是農民朋友們的貼心好助手。以農業信息服務為基礎,農戶們利用手機和電腦就能以直觀、簡潔的方式獲取到相關農業信息、物流信息、市場動態和銷售情況,足不出戶就能學習知識、掌握市場、享受服務,極大的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水平,開啟了智慧新生活。
不過,在我國當前的“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小的問題。此前本網曾發文總結過,具體包括缺乏農業規模、缺乏數字基礎、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資金支持,以及缺乏專業人才。這些不足使得我國“智慧農業”進程緩慢,距離成熟終點路途尚遠。在此情況下,一方面政策支持給了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信心與底氣;另一方面,各種新技術的不斷出現,也給“智慧農業”的提速帶來福音。
尤其5G、區塊鏈等技術,所展現推動作用異常明顯。自2019年5G商用以來,今年迎來了5G規模化商用普及的大發展時期,5G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普及,給了農業機器人、植保無人機、農業物聯網等更好發揮價值的機會。憑借低延時、高速率的特點,5G讓這些智能設備運轉的更高效、更精準,同時成本也更低。這大大促進了“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
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則進一步保障了“智慧農業”發展的健康、有序和安全。作為一種面向數據的分散式加密和存儲技術,區塊鏈融入到農業各大信息或電商平臺中,能夠更有效的維護農戶信息安全,促進農業經營銷售健康進行,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和可溯源,對于農業智慧服務提供來來說提升巨大。
與此同時,當前國家也在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推動5G、區塊鏈等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加大落地。新政策與新技術的雙措并舉,無疑將進一步加速技術落地和行業升級,在此背景下,我們期待著智慧農業在5G、區塊鏈等新技術加持下能取得更良好的成績,迎來更豐碩的成果。
(責任編輯:fqj)
-
新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32瀏覽量
8934 -
智能農業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9瀏覽量
827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