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七大領域
1.5G基建
近期,針對5G建設政策層面的鼓勵接連不斷。2月22日,工信部召開“加快推進5G發展、做好信息通信業復工復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相關會議與文件,對5G發展提出明確要求。此外,國家廣播電視總局3月2日在京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啟動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廣電5G建設一體化發展工作。中金公司預測,隨著5G標準的完善和SA獨立組網技術的成熟,5G建設將逐步提速,2020年全年建設基站數量或突破70萬,并且在2021年和2022年繼續明顯增長;同時,政府層面有望繼續出臺一系列支持5G建設的優惠政策,包括資金支持、建設支持和用電支持。投資機會上,該機構認為,5G網絡的快速擴張將會推動5G業務和應用的快速普及,從而帶動數據流量高速增長,配套網絡平臺服務需求也會隨之提升,數據中心、云計算有望從中獲益。
2.大數據中心
大數據中心也是政策大力推動的新基建方向。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IDC市場規模達到1560.8億元,同比增長27.1%,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約11%)。平安證券認為,數據中心建設的加快將倒逼服務器等設備需求,龍頭企業將受益。國內數據中心項目會出現快速增加,尤其是一些綠色、大型或者超大型的數據中心會增多。地域結構上看,北上廣深地區由于政策限制增長空間有限,但周邊省市數據中心新建、擴建的投資需求將會顯著增多,另外一些環境適宜、電價優惠、土地資源相對充裕的地區,西北、西南等,數據中心數量也會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投資機會上,平安證券指出,隨著新基建的推進,無論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建設都會提速,數據中心新建和擴容步伐會加快,相關設備及服務的需求也會快速增加。公有云方面,建議關注在核心城市有著較強資源實力的數據中心企業光環新網;私有云方面,推薦有著較強市場影響力的紫光股份、中科曙光,同時建議關注深信服在超融合市場上的表現;服務器廠商建議關注浪潮信息等。
3.特高壓
近期,國網發布《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強調年內核準南陽-荊門-長沙、南昌-長沙、荊門-武漢、駐馬店-武漢、武漢-南昌特高壓交流,以及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等工程。中金公司指出,電氣設備逆周期屬性明顯,而國網在2018年底重啟特高壓有望帶來2000億元左右的投資體量,核心設備彈性約610億元。而國網發布《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后,預測特高壓仍有約1000億元的投資體量與約300億元核心設備訂單等待釋放。特高壓作為新基建重點板塊,全年成長空間與趨勢確定。
東吳證券指出,2020年電網投資基調:“穩中求進”。預計今年國網投資可能不降反增,將明顯的超預期,長期看維持在4500-5000億;未來電網投資以效益為先,電力物聯網、電力芯片、特高壓、配網建設等有利于電網降本增效、長線發展的領域仍有結構性增長。推薦國電南瑞,建議關注:長高集團、平高電氣、許繼電氣、炬華科技、國網信通、長纜科技、中國西電、遠光軟件、林洋能源、海興電力等。
4.充電樁
中金公司指出,中國充電樁目前共保有121.9萬根,其中公共樁51.6萬根,私人樁70.3萬根。認為“新基建”對充電樁的建設驅動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驅動公共樁建設提質且區域均衡發展,直流樁占比將持續提升,省份間差異有望縮小。
2)推動優質場站建設,完善配套設施申報流程辦理。
3)推動小區、商場等停車位充電樁建設。
4)促進對運營商的建設與充電運營流程支持。
新時代證券認為,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規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汽車銷量的25%左右,保守預計新能源汽車銷量700萬輛左右。以新能源汽車保有量 2000萬輛、車樁比1:1估算,需要的充電樁數量約1880萬臺,充電設備市場空間約2800億元,充電和服務市場將約400億元。充電樁的加速投資將拉動充電設備需求顯著增加,帶動相關產業鏈公司收入和利潤增長。
該機構認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受益于本輪新基建的啟動,看好技術優、市場應用積累深的充電樁設備生產企業,長期看好充電樁運營企業,推薦特銳德、科士達。
5.工業互聯網
按照工信部的規劃,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將按照“三步走”的戰略推進,2025年屬于第一個規劃期,重點是進行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平安證券指出,工業互聯網作為國內“新基建”的代表,也是近年來國家政策引導和發展的重點,在疫情期間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上也在要求加大對該領域的投入力度,行業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該機構預計,行業從網絡基礎設施到平臺,再到應用甚至是安全等各環節均將受益。從計算機行業角度看,主要業務主要集中在平臺廠商、集成商以及部分安全企業上,其中平臺企業發力更早,而且正在一些垂直行業的標桿企業中得到應用,憑借著對國內工業企業和所在行業的深度了解,未來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覆蓋標的中,該機構建議重點關注用友網絡、太極股份和啟明星辰等公司。
6.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
華泰證券指出,財政較好的省份2020年交通基建投資有望持續增長。據各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2020年交通基建投資規劃區域分化仍十分明顯,認為2020年財政實力較強省份交通投資較高的增長目標有望帶動全國的交通投資繼續實現穩健增長,十三五目前高速公路建設進度相對滯后,各省市2020年公路投資有望加速,華東等地的交通投資高增速目標有望助區域內基建設計、工程龍頭基本面持續超預期。
7.人工智能
近期,政策也在不斷加碼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近日發文,指出要依托“雙一流”建設,深化人工智能內涵,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并重的培養體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水平,為我國搶占世界科技前沿,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3月3日,科技部等5部委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重點支持人工智能等重大領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新時代證券指出,2019年9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提出推進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到2023年建設20個左右試驗區。如今,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已運用于智能安防、醫療、金融和教育等領域。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增速45%,遠超全球市場規模增速水平。
新基建的重要作用
作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石、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新基建”的加快推進本就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疫情帶來的變化和影響,更凸顯了其緊迫性與重要性。
“新基建”是穩投資、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經過連續多年大規模投資,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建領域的存量基數已經很高,再維持高速增長并不現實。與之相反,面向未來的“新基建”卻是剛剛起步、空間巨大。據預測,單是5G網絡,到2025年的建設投資便將累計達到1.2萬億元。盡管眼下“新基建”的投資規模還比不上傳統基建領域,但后勁十足。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可以預計,“新基建”將逐步帶動數字經濟的繁榮,不斷孕育新的建設需求,進而撬動更大規模投資、形成正向循環。
“新基建”也是促升級、優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會使得5G手機、車聯網終端、智能家居等新產品更受市場青睞,“棲息在云端”的新技術更有用武之地,也將加速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使我國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步伐更加穩健。
總的看,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不僅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能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激活發展新動能,可謂一舉多得、正當其時。同時,我們也要把握“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異同點,科學施策、精準發力,把步子邁得又快又穩。
新基建的新意義
何為“新基建”?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將“新基建”的范圍界定為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和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等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從新基建的內容指向上看,基本涵蓋了第六次技術革命浪潮中的新興產業,從“一智一網”到新能源和新交通。這些新基建領域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產業鏈涉及范圍廣。如5G建設包括了芯片、器件、材料、精密加工等硬件以及操作系統、云平臺、數據庫等軟件;特高壓涉及直流特高壓和交流特高壓,交流特高壓又涉及高壓變壓器、互感器等數十個產業。第二,產業間的協同效應強。如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邊緣計算以及數據中心之間也存在著強烈的相互需求,產業間的互為需求將形成一種產業間的循環拉動效應,有助于提升產業競爭力。第三,滲透效應強,新基建在拉動新經濟形成規模的同時,對傳統產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也將產生滲透效應。
新基建對“引爆”以數字經濟、納米技術和新能源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革命浪潮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每一輪技術革命浪潮都是多部門的協同性爆發增長,而不是個別產品和部門的單點突破。其中,生產廉價、及時且被普遍需要的關鍵要素產品的,被稱為動力部門,如鐵、煤、石油、芯片等;大量使用關鍵要素作為生產投入的被稱為支柱部門,如蒸汽機、內燃機、汽車、計算機等;而圍繞著動力部門和支柱部門衍生出的相關部門則被稱為引致部門,如各種修理服務、批發零售等。但這些部門之間能否形成互為需求的產業協同,并不僅僅取決于關鍵投入部門的突破性進展,也取決于與這一輪技術革命浪潮相適應的基礎設施的完備性,如交通運輸和信息通訊基礎設施等。正是依賴于基礎設施部門的支持作用,每一次技術革命浪潮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才能從潛在的可能性變成現實的經濟活動,才能實現從局部到整體的擴散。
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和新興產業,“新基建”不僅對應著巨大的投資需求,也對應著巨大的消費需求,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例如, 5G基建不僅需要大量的無線主設備和傳輸設備,如光模塊、基站射頻,其終端產品也具有廣泛的消費需求,預計 2020-2025年5G可直接拉動電信運營商網絡投資1.1萬億元,拉動垂直行業網絡和設備投資0.47萬億元。與此同時,5G建成后可實現多場景結合,如超高清流媒體(視頻、游戲、VR/AR等)、車聯網或自動駕駛、網聯無人機等,其商用將帶動1.8萬億元的移動數據流量消費、2萬億的信息服務消費和4.3萬億元的終端消費。
基礎設施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一般投資規模巨大、投資周期長,且往往涉及多部門協調和互補性投資,因此在每一次技術革命浪潮中,這類公共物品通常由政府投資或主導供應。美國經濟史的研究表明,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鐵路時代,通過《宅地法案》,美國政府在1850—1870年的20年時間里,將美國大陸面積的7%免費劃撥給了鐵路部門,用于發展鐵路和開發西部,其結果是,1870-1900年,美國總鐵路英里數增加了4倍。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時代,盡管美國城市供電的輸電線路由私人企業出資,但在意義更為深遠的郊區化過程中,電網線路則是由聯邦政府通過農村電氣化管理局出資建設的。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摩托化時代,美國政府出資承建了造價約250億美元、總長達4.1萬公里的洲際公路系統,使美國的生產力在20世紀50年代提高了31%,60年代提高了25%。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樣也遵循了這一邏輯。正是國家主導的衛星系統、移動互聯網、4G網絡等電信基礎設施的建設,才使中國的移動支付、門戶網站和電子商務等數字經濟得以飛速發展,不僅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便利程度,也通過滲透效應促進了傳統部門的信息化。
新基建之新,不僅在于投資領域集中于新部門,而且相較于有形的設備投資,科學的制度體系建設同樣也是新基建的題中應有之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適應新經濟的制度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更為重要,無論是從其公共物品屬性還是從其全面促進經濟發展的效能上而言,都堪稱一種“制度基礎設施”。通過制度創新,不僅可以使新基礎的投資更有效率,也能解決新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制度性瓶頸,從而有效地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乃至整個新經濟部門的效率。20世紀20年代,美國政府強制推行工業產品度量體系,規定了各種產品零配件的標準化尺寸,這一制度措施為日后的福特制大規模生產奠定了基礎,美國在二戰期間的大規模武器制造和戰后黃金三十年的繁榮,都與這一制度體系有著直接的關系。
新基建的意義不僅在于通過提供基礎設施推動相應的新經濟部門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使經濟社會不同領域,使更多的國民獲得普遍化的新經濟紅利。在此輪技術革命浪潮中,數據無疑是最為關鍵的生產要素,但數據要素具有特殊屬性,不能簡單套用之前任何一種生產要素的激勵和約束規則。數據要素存在互補性和專用性,也存在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有效的數據往往依賴于多主體的系統生成,其生產效率既依賴于基礎設施的匹配程度和建設水平,也依賴于企業的創新投入,其生產和使用效率往往涉及多個產權主體和多種異質性數據,既要避免數據壟斷,打破數據壁壘,又要激勵創新性的數據生產和數據使用。如何通過適宜的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如數據要素相關的產權制度、數據的標準體系、數據的安全監管體系等,擴大數據要素的正外部性,提高數據生產和數據綜合利用的效率,是放大數字生產要素效能的根本保證。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科技為代表的第六次技術革命浪潮所對應的新型基礎設施基建不僅在具體項目和對應領域上不同于傳統基礎設施,而且其系統復雜程度也完全不同于歷史上的公路、電網、航線,其具備最終基礎設施功能的產品往往混合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的多種屬性。嚴格區分新基建項目中投資領域的經濟屬性,實施精準高效率建設,是提高投資效率避免重復建設和擠出效應的關鍵。以新基建的5G基建為例,基站、規劃屬于公共物品,應由政府投資,但終端運營、5G手機就不屬于公共物品,應由企業投資。工業互聯網涉及工業控制、工業軟件、工業網絡和工業信息安全,涉及門類廣、產品多,針對不同行業在智能制造上軟硬件難以實現有效的互聯互通互換的難題,政府更應著力于制度這種“軟”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工業APP的標準制定、工業互聯網的平臺建設等,通過制度創新解決標準體系、知識產權、開源開放等發展瓶頸。
新基建之新,還在于為提高中國經濟的強度和韌性提供了新機遇。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和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但在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也暴露出產業基礎薄弱、產業協同性不強、產業鏈附加值低的弊端,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受制于人,既在經濟安全上削弱了中國經濟的安全“強度”,也影響了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這一困局也出現在新基建領域中,以工業互聯網為例,當前高端PLC、工業網絡協議市場、高端工業軟件市場等仍被國外廠商壟斷,邊緣智能和工業應用開發等關鍵技術瓶頸突出。而新基建蘊含的巨大投資規模和產業協同效應,為鍛造中國經濟的強度和韌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為實現關鍵技術和關鍵產品的自主創新這一目標提供了有利條件。如何協同國內企業創新資源,引導創新集聚和需求拉動,同樣也需要新基建出“新”招。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83瀏覽量
240307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08瀏覽量
137799 -
新基建
+關注
關注
4文章
811瀏覽量
2341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寧德時代:從電池巨頭到零碳新基建領航者
揭秘注塑機快速換模的七大步驟,助力智能制造升級
洲明科技榮獲華為“2024年基建優秀合作伙伴”
DolphinDB 2024年度峰會回顧之分論壇:權益類數字基建與技術創新
![DolphinDB 2024年度峰會回顧之分論壇:權益類數字<b class='flag-5'>基建</b>與技術創新](https://file1.elecfans.com/web1/M00/F3/1B/wKgaoWcQkmKAGe0uAADjcZWd4KU356.png)
【HZHY-AI300G智能盒試用連載體驗】基建智慧工地物聯邊緣代理技術研究及應用
微軟斥資32億美元在瑞典打造人工智能及云計算基建
無損檢測有哪些實際意義和作用
新基建工業互聯網是什么?
拓維信息再度入選湖南省“數字新基建”100個標志性項目
![拓維信息再度入選湖南省“數字新<b class='flag-5'>基建</b>”100個標志性項目](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6/D0/pYYBAGKV5wiAQkFLAAA0HUPKaH4034.jp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