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李開復用一句話將自己和螞蟻集團、曠視科技、美圖三家明星企業一起送上了熱搜,“用戶隱私泄露”的話題再被推上風口浪尖。
事情的起因,源于9月12日上午李開復參加了一個 HICOOL 全球創業者峰會。李開復在峰會演講上,“口誤”講了一句話導致自己和其它三家科技企業上了熱搜榜,居高不下。
這句原話是這樣的,“我們曾在早期幫助曠視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伙伴,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并在隨后的摸索過程中找到了幾個有價值的商業化方向?!?/p>
本來媒體對這段話的關注并不多,但真正引起熱議的是在螞蟻集團緊急回應之后。當天晚上 8 點,螞蟻集團就率先發出聲明。先是否認了在與曠視科技的合作中和李開復有過接觸。然后鄭重地表示,螞蟻集團是絕對不會提供任何人臉數據給曠視科技的!用戶的隱私和數據安全是我們的底線!
緊接著,曠視科技于當晚 9 點半發出聲明,大致意思和螞蟻集團的澄清差不多,同樣都是強調 “ 數據隱私安全 ”。表示這種侵犯用戶隱私的事兒曠視科技不干。
截至目前,李開復cue到的三家企業,只有美團沒有任何回應。
繼螞蟻集團及曠視科技回應后,李開復當晚也在自己的微博上進行了說明:1)初期我曾經建議并幫助曠視團隊尋找更多應用合作伙伴,以增強技術水平,提升模型識別率。2)合作中,曠視提供AI技術給到合作方,我理解數據一直存在客戶服務器中,不涉及任何數據的共享與傳輸。3)我的口誤,給三家公司帶來困擾,深感歉意。
為何“ 數據隱私安全 ”令科技巨頭如此重視和關注?
“口誤”引科技界恐慌?
說起“ 數據隱私安全 ”,不得不提總是被隱私丑聞纏身的科技巨頭Facebook。事實上,Facebook就曾因“ 數據隱私安全 ”問題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處以史上最高的50億美元巨額罰款。
2016年,一家叫劍橋分析的數據分析公司借助Facebook平臺上的一款應用,收集了約8700萬Facebook用戶的個人信息。公眾輿論Facebook作為平臺客觀上未能保護用戶,還間接獲取了利益,不可饒恕。
沒想到巨額罰款沒過多久,Facebook再次因為隱私泄露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2019年11月,Facebook表示,與之合作的100多個第三方應用可能已經通過Facebook工程組的編程界面訪問了用戶的個人數據。這些可能涉及泄漏的信息包括了用戶的姓名和個人圖片。
接連不斷爆出的不計其數的隱私丑聞,讓扎克伯格和Facebook形象大跌。有數據顯示Facebook通過旗下的四個社交工具擁有20多億用戶。美國公眾認為Facebook掌握了太多的互聯網隱私,但卻沒有承擔保護隱私的責任。
對此,Facebook發表聲明,表示已經對Facebook平臺的安全保障措施加大投入了高額資金,加大力度完善各種信息,并且在用戶帳號方面的鎖定加強了安全保障。
用戶隱私數據甚至與政治緊密聯系。目前美國政府對tiktok的攻擊,都離不開“用戶數據”、“數據安全”這一項。
參與收購tiktok競選的微軟甚至給出保護美國TikTok用戶隱私的唯一方法:是接收該應用背后的計算機源代碼,以及決定每月使用該應用的1億美國人觀看哪些視頻的算法。
對于全球大型互聯網公司來說,用戶數據就是他們的靈魂,是他們最核心的資產之一。有了用戶數據,它們才能更精準地給你推薦商品。
于是,有市場分析人士總結表示,世界上的大型互聯網公司,本質上都是廣告公司。他們在售賣廣告資源的時候,都喜歡強調自己的推薦更精準。所依托的,其實就是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搜集到的用戶數據。
“用戶隱私泄露”頻現,背后代價巨大
2020年7月,北京互聯網法院一審宣判抖音、微信讀書侵害用戶個人信息。
抖音非法獲取用戶通訊錄,推薦大量“可能認識的人”,其中包括多年未聯系的同學、朋友;微信讀書是在用戶默認的情況下,自動關注微信好友、默認開放讀書記錄。
同樣是在7月,工信部公布了今年第三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天弘基金、去哪兒網、賓果消消消、世紀佳緣等58款APP在列。還有第二批的15款APP,第一批的16款APP。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數據之多,令人大吃一驚。
互聯網時代沒有隱私,我們在享受大數據時代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在把自己的信息和隱私拱手相讓。而這些私人信息一旦被有心人曝光,帶來的損失或將是毀滅性的代價。
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受到廣泛應用,在生活中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減少了不便。比如,現在可以“刷臉支付”、進小區可以“刷臉開門”、登錄app可以“指紋登錄”、“聲音解鎖”等。
這就不由得讓人們開始思考,“人臉”識別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一旦發生泄漏、濫用該怎么辦。畢竟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具有“唯一性”,不像鑰匙丟了可以換鎖芯,手機號泄露可以換號碼,密碼被盜可以改密碼。而生物識別信息一旦泄露,則意味著終身泄露。
乃至于,之前百度CEO李彥宏在演講的時候,直接總結說:“中國人更開放,對隱私沒那么敏感,愿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p>
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僅從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我國網民因為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總體經濟損失高達915億元。
侵犯隱私,已經成為互聯網生態的直接殺手。
對互聯網平臺來說,不斷提升安全技術,防范黑客非法獲取用戶數據,不斷提升保護用戶隱私意識,對用戶隱私心存敬畏,避免監守自盜,方可走得更為長遠。
責編AJX
-
生物識別
+關注
關注
3文章
1210瀏覽量
52623 -
隱私保護
+關注
關注
0文章
300瀏覽量
16489 -
數據分析
+關注
關注
2文章
1461瀏覽量
3416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