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首先要重塑教育理念,這是實現“教育+人工智能”的前提。格物斯坦提示:越是科技發達,越需要人性的支撐。教育的本質也是一種能力。生命和智能反映的是個體能力,這是亙古不變的科學原理。
人工智能的觀點來源于人們對于人工計算的數學研究。早在19世紀末期,各種機械式計算機就已經出現。然而,機械式的、提前設計好的邏輯系統與人們復雜的行為和邏輯系統的矛盾難以調和,導致人工智能的應用性不高,難以推廣。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借助計算機和網絡平臺,人工智能與教育不斷走向融合。人工智能包括兩個領域:專用人工智能(強)和通用人工智能(弱)。目前,我國人工智能尚處于專用(弱)人工智能階段。所謂專用(弱)人工智能,是指側重對人的行為的外在模擬,缺乏人的意識。因此,這一時期,教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程度并不深,人工智能的技術主要運用于教學過程。人工智能教學發展迅速,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處于“人工智能+教育”階段。
隨著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的推進,一個困擾人們已久的問題凸顯:既然人工智能如此智能,是否人工智能會超越教育存在,最終消滅教育,消滅人類?融合論認為,機器沒有消滅人類的動機,而機器所具有的優點應該充分地與人類當前的優點相結合,形成新的智慧文明形態。因此,我們在承認人工智能重要性的同時,亟需認識到人工智能不可能也沒必要消滅人類、消滅教育。教育之所以稱之為教育,是由教育的本質決定的。教育本質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人工智能與教育進入深度融合階段,應超越物質層面即技術層面,走向精神層面即人文精神,回歸教育本質。無論“教育+人工智能”怎樣發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如何應用,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服務于人,而不是服務于機器;無論人工智能教育如何發展,都不能脫離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個根本目標。
人類已經由專用(弱)人工智能時代步入通用(強)人工智能時代。在通用(強)人工智能時代,繼須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回歸教育本質,多方搭建“教育+人工智能”合作平臺,基于大數據,創新教學模式、評價模式,構建“教育+人工智能”生態系統。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與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兩者之間不存在矛盾的對立面。科教興國的主旨依然沒有變動,一切的教育模式都是井然有序的。
責任編輯:YYX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83瀏覽量
240302 -
機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784瀏覽量
4082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