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作為新一代工業革命的重要驅動力,將對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在經濟發展層面,人工智能具有多方位的促進作用,可提升新工具與新技術的研發能力,發掘新的數據資源價值,賦能千行百業并形成智能產業新空間。在社會發展層面,人工智能的影響則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會增強個人生存保障并提升社會治理效率,但另一方面將帶來就業與社會價值的新挑戰。我國需要在積極擁抱新一代工業革命發展機遇的同時,妥善應對智能化轉型中的社會問題。
人工智能:全方位促進經濟增長
人工智能是新興科技產業的通用型信息技術,對大多數傳統產業有著極強的賦能作用,能夠挖掘數據資源的新價值并激發消費者的新需求,將從生產效率、生產要素、產業結構等維度對國民經濟產生重大促進作用。
首先,人工智能促進新工具與新技術的研發,將體力替代擴展到腦力替代。人類勞動經過手工勞作、工具使用、動力轉換三大階段,即將進入智能替代的全新生產時代。第一次生產力升級是專用生產工具的發明,將人類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第二次生產力升級拉開了自動化的序幕,利用化學能、電能、原子能替代人類的生物能,人類勞動由體力向腦力轉變。而人工智能掀起的第三次生產力升級本質上延續了自動化的替代過程,通過計算機、機器人及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取代腦力勞動,最終人類將逐步脫離生產活動??茖W研究作為腦力勞動的代表也有人工智能技術的直接參與,例如半導體材料試驗、藥品成分配比、電子方案設計等研發工作已經有了人工智能成功應用的案例。人工智能提升了新工具和新技術的研發效率,進而提升全社會的生產效率,拉動宏觀經濟增長。
其次,人工智能挖掘數據資源價值,形成全新的生產要素?;ヂ摼W時代產生了紛繁的數據信息,而人工智能技術將數據轉化為價值。如同鋼鐵、煤炭、硅等物質資源隨著科技的發展被挖掘出價值一樣,數據資源在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支持下,對個人需求分析、企業商業貿易、國家政策制定都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由于數據資源正處于開發應用的初期,擁有較高的邊際效益,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數據資源的挖掘為人類開辟了認識世界的新維度,為人類帶來了新思想與新理論,為科學技術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再次,人工智能可賦能傳統產業,推動國家經濟智能化變革。在傳統生產層面,人工智能結合物聯網技術增強感知能力,拓展智能機器人與智能工廠應用場景,精準追蹤與控制生產流程,自動化生產與運輸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在供求層面,人工智能結合5G等高速網絡為生產端和消費端架起了一座橋梁,助力普及個性化、可配置的生產方案,孕育全新的衍生設計方法,按需定制生產有助于緩解低端產能過剩問題,同時為傳統產業高端轉型構建新的發展路徑。在企業經營層面,智能管理方式將重塑傳統產業的組織方式,提高員工的生產效率,確保供應鏈的穩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優化運作管理流程。
最后,人工智能催生智能產業新業態,激發用戶新的消費需求。在創新商業新模式上,智能營銷依托大數據分析用戶的生活模式,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幫助企業進一步拓展市場規模。在帶動產業新發展上,人工智能有效促進上游關聯產業發展,智能芯片、智能存儲、智能傳感等智能硬件帶動基礎硬件產業的性能指標升級,智能算法框架、數據交換平臺等智能軟件營造了開放自由的軟件研發環境。在創造消費新空間上,智能音箱等新的人機交互方式以及智能信息服務、智能金融等人性化的互動體驗等,將激發消費新需求。
雙重影響:機遇與挑戰并存
人工智能將給人類社會帶來重大且深遠的雙重影響。人工智能對于個人的生活、醫療、學習等方面是有益的,對社會治理水平與政府服務效率也有較大的提升作用。然而,由于人工智能具有勞動替代能力與自主判斷能力,將給就業與人類價值觀帶來全新的挑戰。
一方面,人工智能可增強人類生活保障并提升政府效能。人工智能對個人的生存保障、醫療服務獲取、知識獲取三方面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在政府效能方面具有潛在提高能力。
在生存保障方面,人工智能在促進宏觀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在帶動人均收入提高。人工智能自身發展將帶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保障個人生存的環境基礎。危險工作未來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降低個人受到意外傷害的風險。人工智能可以形成勞動力的有效補充,降低社會養老壓力。
在醫療服務獲取方面,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將提供更及時的健康診斷,促進患者及時就診,高度智能化的醫院將可以提供24小時更全面的醫療服務。醫學研究將與診療過程分離,提高醫藥研究效率,減輕醫生工作壓力。地區性醫療資源差異將有效降低,不同領域的醫學人才供給將更加均衡。
在知識獲取方面,人工智能將帶動知識研究,改良知識形成方法,推動人腦科學發展,拓展認識哲學。人工智能促進知識傳播來源多樣化與結構化,可以依據傳播對象的偏好進行知識推送,挖掘傳播對象的需求,合理規劃知識傳播條件。
在政府效能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促進行政許可、申報審批、獎勵處罰、信息提供等多種服務的自動化改進,使得服務內容精準化及服務時間常態化。未來人工智能可提升公民在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度,以智能化工具輔助公民落實民主權利,節約社會公共資源,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社會就業和通用價值標準上帶來新的挑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目標是替代人類勞動,這將直接引發部分社會就業問題。而腦力替代中最主要的自主決策,將帶來價值標準挑戰。
在社會就業方面,對感知操作、創造任務、社交行為三種技能要求較高的行業不易被替代,而以專業操作、重復任務、獨立行為三種工作狀態為主的行業未來可能被替代。由于替代效應出現,將使得工資收入出現兩極分化的可能,就業人數也將發生轉移。以制造業、能源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的就業規模將有可能縮小,而以貿易、金融、教育等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就業規模將有可能擴大。
在社會價值方面,人工智能將暴露出社會潛藏的價值差異,群體間隱含的歧視與偏見將顯現。由于全球各國文明與價值觀固有的差異,人工智能的價值判斷標準將成為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最大阻礙。目前美國、歐盟等經濟體對人臉識別應用的大規模限制,反映了技術背后算法和數據存在的問題,而未來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價值判斷問題亦將凸顯。
三大舉措:加快經濟社會智能化轉型
人類社會的智能化浪潮已經到來,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不平衡、就業結構亟待轉型、價值體系沖突激化等問題正在逐漸顯現。我國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擁抱經濟社會的智能化轉型,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與產業發展,提前布局以應對智能化發展過程中的挑戰。
第一,強化宏觀規劃和統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均衡發展。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著力補足產業鏈存在的基礎性短板;統籌全國各地優勢資源,因地制宜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加速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夯實智能經濟社會的硬件基礎;打造完善的行業標準與產品檢測體系,構建綜合穩定的支撐保障措施;合理規劃產業發展重心,動態引導產業均衡發展。
第二,發揮國內大市場優勢,加快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新技術發展,協同5G、物聯網、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形成新應用;加強市場主體作用,培育人工智能產業龍頭企業;建立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保障中小企業生存空間;深挖中西部地區市場潛力,打通東西部智能產業循環堵塞點;持續引進國際資本與產品服務,促進人工智能產業良性競爭。
第三,堅定戰略發展方向,擁抱智能變革未來。戰略布局智能經濟轉型要點,保障智能社會平穩變革;完善成人教育培訓體系,助力勞動力跟隨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社會成員交流共治,打造多元包容的治理模式;加快政務服務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形成“以新治新”的高效政府體系;建立常態化國際治理溝通機制,為人工智能全球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責任編輯:YYX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78瀏覽量
24029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