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特爾CEO交棒的消息浮出水面。
1月13日晚間,英特爾在官網發布聲明稱,其董事會已任命40年的技術大牛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為新任CEO,接替現任CEO司睿博(Bob Swan),交接將從2021年2月15日起生效,屆時基辛格將是英特爾第八任CEO。同時,他還將加入英特爾董事會。
這意味著,今年2月15日開始,英特爾的掌舵者由財務官變技術派。基辛格自2012年以來一直擔任VMware(威睿)公司的CEO,VMware是一家軟件公司,是全球桌面到數據中心虛擬化解決方案的領先廠商,而此前基辛格在英特爾工作了30年,是英特爾老將。
在換帥的同時,英特爾還透露了業績和技術進展,預計2020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和每股收益將超過先前披露。此前英特爾預計,2020財年第四季度營收約為174億美元,2020財年營收約為753億美元,同比增長5%。
更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表示,其7納米制程技術上有了很大進展,將在1月21日四季度財報發布時更新相關信息。
截至1月13日收盤,英特爾股價上漲近7%,市值為2333億美元左右;VMware下跌近7%,市值在559億美元左右。
誰是帕特·基辛格?
聲明中介紹道,基辛格是一位備受尊重的CEO和行業專家,此前他擔任VMware的CEO,使公司的年收入幾乎翻了三倍。
簡單描述一下VMware,據記者了解,VMware作為軟件公司,曾經是虛擬化領域唯一的霸主,原先其技術路線獨樹一幟,但是隨著Docker和 Kubernetes、以及Windows自己的虛擬化技術崛起之后,虛擬化市場進入了群雄爭霸時代,形成了技術路線完全相佐的競爭格局,各自都有強大的技術,以至于VMware仍是行業中的一方霸主,但也面臨新的挑戰。
2003年,VMware被存儲企業EMC以6.35億美元收購,2015年,戴爾又以67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EMC。因此,VMware可以歸于戴爾旗下,但是公司保持了獨立發展,去年也傳出戴爾要出售VMware股份的消息。
而在加入VMware之前,基辛格擔任EMC易安信總裁兼信息基礎架構產品首席運營官,負責管理信息存儲、數據計算、備份和恢復、RSA安全和企業解決方案的工程設計和運營。
更早時候,在EMC之前,基辛格在英特爾工作了30年,他的職業生涯始于英特爾,是首任首席技術官,并推動了USB和Wi-Fi等關鍵行業技術的開發。他也是80486處理器原型的架構師,領導了14種不同微處理器的開發項目,并在酷睿和至強產品系列的成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從履歷中可以看到,基辛格是一位懂英特爾的行業領袖,并且參與了英特爾歷史上的關鍵技術開發,是一名非常核心的技術專家。而VMware的經歷也體現他出色的管理能力,據媒體報道,2015年在公有云技術的顛覆下,公司遭遇了巨大的危機時,基辛格對董事會立下軍令狀,說除非董事會解雇他,否則他一定會帶領公司成功轉型。事實證明VMware完成了云轉型,并且基辛格對云計算有深刻理解,而現在英特爾正在強化云端算力,加碼B端業務,基辛格的能力也頗為契合。此前,基辛格在業內也被認為是英特爾CEO的候選人之一。
對于重返英特爾擔任首席執行官,基辛格在給英特爾員工的信中寫道:“我18歲加入英特爾時,剛從林肯技術學院畢業。服務英特爾的30年間,我非常榮幸受教于格魯夫、諾伊斯和摩爾門下。在英特爾的經歷塑造了我的整個職業生涯,對這家公司我永遠心懷感激。在這樣一個推動創新的關鍵時期,一切都在加速數字化,我能以首席執行官的身份回到英特爾這個‘大家庭’,這將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榮耀。”
為何要換帥?
此時,英特爾處于轉型的特殊時刻,尤其是近年來10納米和7納米制程的延遲,使得外界對于英特爾技術創新的噪音不斷,也影響了其競爭力。同時,從英偉達股價下跌、市值被英偉達反超、CPU市場受到AMD進攻,到蘋果Mac電腦逐步替換英特爾CPU、以及可能加大外部代工,一系列事件近兩年頻上科技圈頭條。因此,外界對于CFO轉為CEO的司睿博的掌舵也有一些爭議。
當然英特爾在PC和服務器CPU領域仍是霸主,但是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英特爾也迫切希望在技術領域有所突破,眼下算力平臺從架構到細分產品都面臨著變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今,英特爾迎來了技術派的CEO。
英特爾董事會獨立董事長Omar Ishrak表示:“董事會經過審慎研究后得出結論,現在是英特爾轉型的關鍵時期,正是充分發揮帕特在技術和工程方面專長,進行公司領導變動的合適時機。帕特將與公司領導團隊的其他成員一起,持續推動英特爾從CPU向多架構XPU的公司轉型,確保強有力地執行英特爾戰略,以鞏固其產品領先性,抓住未來重大發展機遇,對此公司董事會充滿著信心。”
據悉,目前英特爾已經完成了在標量(CPU)、矢量(GPU)、矩陣(ASIC)、空間(FPGA)四大計算類型的芯片全覆蓋,完成由CPU到XPU的轉型。
Omar Ishrak還說道:“董事會和我深深感謝司睿博在英特爾轉型期間所發揮的領導作用和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在他的領導下,英特爾在轉型為一家多架構XPU公司的戰略上取得了重大進展,讓英特爾擴展到快速增長的領域。司睿博還在重新激發公司文化活力,以更好地執行我們的產品和創新路線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留給英特爾一個強大的戰略和財務位勢,他還在與帕特一起工作以確保公司領導平穩過渡的過程中不斷提供指導,對此我們深表感激。”
司睿博表示:“過去兩年中,我的目標一直是讓英特爾進入一個全新的分布式智能時代,提高執行力,加強我們核心的CPU業務,并擴大業務范圍加速增長。隨著這些優先事項取得重大進展,我們現在來到向英特爾下一任領導人過渡的恰當時刻。我完全支持董事會選擇帕特,并深信在他及管理團隊其他成員的帶領下,英特爾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公司之一,將繼續引領市場。”
司睿博的任期業績如何?
近年來英特爾CEO頻繁變換。2018年6月,英特爾原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因曾與公司員工有不當關系后辭職,彼時擔任CFO的司睿博成為英特爾的臨時CEO,直至2019年2月,司睿博成為英特爾第七任CEO。
回顧英特爾的歷任CEO,基本上都是技術出身,司睿博則是財務背景。從履歷看,司睿博自2016年10月起擔任英特爾CFO。任職期間,他負責英特爾全球財務、并購、投資者關系、IT和企業戰略組織。在加入英特爾之前,司睿博曾在泛大西洋投資集團(General Atlantic LLC)擔任運營合伙人,并在應用材料公司董事會任職。此前,他曾在eBay Inc.擔任首席財務官9年。
在當時決定人選的時期,外媒曾報道,司睿博曾在內部表示并不希望擔任正式CEO,最后還是肩負起了重任。
對比科再奇時代,司睿博延續了英特爾“數據為中心”的定位,并且大力拓展5G、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領域的能力。但是,面向智能化的IoT時代,兩者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從大手筆的購入相關公司,轉到了整合和重構能力上。
另一方面英特爾繼續瘦身轉型,拋出兩大止損動作。一是決定退出手機5G基帶芯片市場,將該業務出售給蘋果,二是SK海力士將以9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NAND閃存業務。
同時,英特爾對14納米、10納米、7納米工藝的產品都做了新規劃,今年正加速向10納米產品的過渡。并且提出了六大技術支柱,即制程和封裝、架構、內存和存儲、互連、安全、軟件。通過這六大技術的排列組合,英特爾欲重構能力的差異化,根據場景需求定制產品。
從財務數據看,在司睿博的帶領下,英特爾在2019年達到了營收新高,雖然2020年第三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出現下滑,但是2020年營收預計還將同比增長,而且出售業務后英特爾擁有更多資金來投入研發,只是在任期間制程工藝量產的推遲成為爭議點。
在短期內,AMD等競爭對手仍無法超越英特爾的壁壘,市值下滑的英特爾仍躋身半導體前列,在新帥走馬上任后,英特爾能否重啟技術盛宴,且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tzh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0008瀏覽量
172335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711瀏覽量
222650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904瀏覽量
213020 -
服務器
+關注
關注
12文章
9304瀏覽量
8606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世紀大并購!傳高通有意整體收購英特爾,英特爾最新回應
![世紀大并購!傳高通有意整體收購<b class='flag-5'>英特爾</b>,<b class='flag-5'>英特爾</b>最新回應](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7/57/wKgZombvOuKAU3rZAAMaAmdeX14765.png)
英特爾前CEO基辛格被追討2億美元薪酬
英特爾推出全新英特爾銳炫B系列顯卡
![<b class='flag-5'>英特爾</b>推出全新<b class='flag-5'>英特爾</b>銳炫B系列顯卡](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1/6A/wKgZPGdTsIeAQ_UwAAALhP4DZF0423.jpg)
英特爾換帥 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帕特·基辛格)正式退休
英特爾CEO Gelsinger宣布退休
英特爾考慮出售Altera股權
英特爾IT的發展現狀和創新動向
蘋果新語音通信專利浮出水面
英特爾CEO誓言奪回芯片領導地位
英特爾CEO:AI時代英特爾動力不減
英特爾宣布代工虧損70億美元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2/F4/wKgaomXf2qWAFbE-AAWGD9pThfc972.png)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2/CA/wKgaomXe7j6ANGaHAAWN2L7mdBA367.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