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半導體行業從2020年下半年就開始的產能緊缺愈演愈烈。
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有34家上游廠商陸續漲價,而計劃2021年后漲價的廠家也不少于12家,這當中包括華潤微、微芯科技、光寶科技、富滿電子等。
更無奈的是,缺貨和價格波動已傳導到大眾消費層面。2020年下半年以來,豐田、大眾、福特、本田均有汽車減產計劃。1月13日,中汽協表示,此波芯片漲價潮將會影響我國汽車產業運行的穩定性。受上游波及,PC等電子消費品類也出現漲價。
不同于2017年的半導體行業漲價周期,此輪漲價始于中間的晶圓代工環節產能緊俏,從而將價格上調逐步傳導給下游IC廠。此外,“宅經濟”刺激下,電子產品的需求激增,也是助推因素。
時代財經采訪多方業內人士獲悉,這是芯片有史以來最缺產能和最缺貨的一次,有的產品流入下游分銷商手中,漲幅甚至接近50倍。
供需失衡之外,產能不足帶來的市場恐慌,也造成了渠道商炒貨、下游終端廠商恐慌性囤貨的局面,進一步加劇了整個市場的價格波動。
1美元物料價格飆升至50美元
香港電子元器件分銷商PRIT electronics的董事總經理牛超杰對時代財經表示,目前就他的公司而言,漲價的品牌主要包括音頻IC大廠旭化成微電子株式會社(AKM)、各大晶振品牌Epson、NDK、STM的MCU、Renesas和NXP的車用物料、CSR物料以及Microchip的各種物料等。
“AKM因為工廠發生火災導致至少半年到一年無法正常生產,所以市場大缺貨。平時1美元的物料最高時飆升到超過50美元;還有各大晶振品牌漲價,也是因為原料都是由AKM工廠生產的。”牛超杰解釋道,“另外,就Cirrus logic而言,此品牌是AKM的競爭對手,在AKM物料非常缺貨的情況下,很多客戶選擇更換成Cirrus,這也導致了Cirrus的單價需求都爆增。”
盡管火災事故屬于偶然,但牛超杰的感受并非個例。據時代財經統計,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已有三十多家廠商進行了價格調整。
比如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功率半導體和智能傳感器廠家華潤微發函表示,為了爭取生產線資源,盡量滿足供貨需求,華潤微自2021年1月1日起產品價格做相應調整,調整幅度視具體品種不等。
觸控IC大廠匯頂科技也在2020年12月28日發布的《產品調價通知函》中表示,決定對GT9系列所有產品美金價格在現行價格基礎上統一上調30%,自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
而今年1月4日,微芯科技再發通知函,自2021年1月15日起,將提高多條產品線的價格。
從終端產品來看,半導體產品類型繁多,大致可分為集成電路和分立器件兩類。集成電路一般被稱為芯片,是指將一定數量的元器件及其連線,通過半導體工藝集成在一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電路,又可細分為邏輯電路、存儲器、微處理器、模擬電路,其中市場銷售占比較高的是邏輯電路和存儲器。
分立器件則一般包括功率半導體器件、光電子器件、傳感器,其中功率半導體器件又可分為功率二極管、功率三極管、整流橋、IGBT、MOSFET等。
功率半導體器件是電子裝置中電能轉換與電路控制的核心,主要用于改變電子裝置中電壓和頻率、直流交流轉換等,目前它的應用領域多在工業控制和消費電子、變頻家電等,市場規模呈現增長態勢。
此次漲價的34家廠商中,有近10家為功率半導體廠家,但大部分還是集中在集成電路領域。
2020年下半年以來宣布漲價的半導體廠商。 來源:時代財經制波及多個下游產業,汽車影響最大
半導體行業下游應用廣泛,包括數據處理、通信、汽車、消費、工業及其他五大類。而此次漲價對汽車產業的影響尤為明顯。
此前的1月8日,福特汽車就表示,由于半導體芯片短缺,其位于美國肯塔基州的工廠生產線將被迫提前停產。日產汽車也曾表示,半導體芯片無法滿足需求,迫使他們不得不調整日本工廠的產量。菲亞特克萊斯勒近日則宣布將暫時關閉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工廠,以及位于墨西哥的一家小型SUV工廠。
除此之外,本田稱,因為全球汽車芯片及半導體零部件供應不足,決定在2021年1月將首先削減日本本土約4000臺汽車的產量。豐田也宣布,正在考慮減少其在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市的工廠生產的皮卡車“Tandra”的生產。
大眾汽車去年12月就表示,因半導體芯片供應短缺問題,將調整在中國、北美、甚至歐洲的產量,并于今年第一季度開始執行。
汽車之外,PC行業也受到波及。華碩于近日宣布2021年起將陸續調整顯卡和主板定價,包括美國官方商城與零售商都已調整為新價格,已知幅度達20%,如ROG Strix LC Radeon RX 6800 XT 水冷顯卡在新蛋的售價就從原本得899.99美元調整為1079.99美元。
此外,空調、彩電品牌也陸續漲價,不過分析人士表示這些產品與半導體產業漲價關系不大。
據報道,格力電器曾于去年11月底表示因工廠原材料價格上漲,決定自2020年12月15日起,對家用空調新國標產品提貨價格及終端零售價格進行調整。另外,奧克斯、志高、美博空調也接連發布了漲價的消息。
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對時代財經表示,此次空調漲價的原因,一方面是空調原材料漲價比較多,擠壓了空調企業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則是空調價格去年下半年持續走低,從另一個方面削薄了企業利潤。“兩方面同時擠壓,企業經營壓力很大,于是漲價。”
根據奧維云網的報道,上游原材料方面,銅、鋁、鋼材等家電主要原材料價格近日一路上漲,比如滬鋁主力合約進入11月份,價格創下近三年新高,而截至11月30日,滬銅報收5.77萬元/噸,創2013年3月以來新高,銅的價格也達到了201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一名顯示面板行業資深從業人員對時代財經透露,由于疫情,目前面板產能同樣緊缺,有的產品相比于一年前漲價近一倍。
渠道商炒貨,終端廠商恐慌性囤貨
“由于2020年市場劇烈變化,晶圓廠及測封等上游供應商價格大幅度持續上漲,導致我司產品成本亦不斷增加。截止至2020年12月份,我司仍然不斷收到供應商的漲價通知,成本上漲壓力持續存在。”對于漲價的原因,匯頂科技如此解釋。
微芯科技則直言,目前市場對他們的產品需求量特別巨大,是以前從未遇到過的。他們第一和第二季度尚未交付的訂單增長速度,已經難以為客戶提供準確而恰當的服務。
“此外,由于各種因素的疊加效應,從晶圓制造、封裝到測試的全球供應鏈正面臨嚴重的供應鏈瓶頸。”微芯科技稱,由于新冠肺炎對行業業務造成了巨大負面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陷入前所未有困境,導致成本增加以及苛刻商業條款。
深圳原子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其芯片產品專注于高性能數字傳感器芯片和高端模數轉換ADC芯片,可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穿戴式設備、手機、智能電器、汽車電子等領域。
該公司聯合創始人袁文章對時代財經表示,這是芯片史上最缺產能和最缺貨的一次。他認為,此次半導體產業漲價的首要原因是需求和訂單不匹配。
年初由于疫情,終端廠家不敢下備貨訂單,同時很多上游的美歐原廠還削減了很大比例的生產計劃及預算,但實際上,新冠疫情并沒有對電子產品的消費造成影響,反而在局部領域助長消費。
第二原因則是央企、國企、科研院所為應對中美芯片貿易戰,對進口和國產芯片進行的大量備貨和存貨。另外還有華為公司的大規模備貨,其他手機、家電廠商應對市場需求的大規模備貨,這使得晶圓廠和封裝測廠產能嚴重不足,造成市場恐慌,比如芯片進口巨頭保利集團在2020年進口額就翻了2-3倍。
“幾乎所有設計和封裝廠的產能已經安排到2021年的年底,有的甚至已經到了2022年。”袁文章表示,“與此同時,很多國產原廠、渠道商、貿易商在12月份后無貨可賣,對缺貨情況趁機大肆宣揚,其中自媒體就是最大的推手,讓終端廠商更加恐慌,也加入補單的行列。但買不到貨的事實讓終端廠商的減產看起來不可避免。”
一半導體行業匿名人士則同樣對時代財經分析道,半導體缺貨的原因主要是需求快速增長,而產能沒有得到及時填補。
“2020年年初疫情打亂了晶圓廠擴張產能的節奏。同時,疫情帶來的宅經濟需求爆發,二季度開始,包括筆記本電腦、顯示器以及電視等電子產品需求量激增。”該人士表示,“另外一個突發因素,是華為受到美國制裁限制,被迫在2020年第三季度擴大了手機芯片的備貨力度,造成產能擠兌,加劇了缺貨情況。”
不過袁文章也指出,目前半導體產業的繁榮亦有水分。
“只是大家力往一處擠的結果,真正每個月的需求并沒有太大改變,在2021年3-4季度后應該會看到一些問題。存量在釋放過程中,2022年--2023年渠道商的訂單會是很大的考驗。”此外,如果比特幣繼續上漲,礦機持續看好,也許會填補上游晶元廠和封裝廠的產能。
業績大增,國產廠商承接海外訂單
從歷史規律判斷,一般半導體周期下行4~5個季度后,會上行2年時間左右。方正證券在2020年12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表示,“目前我們正處于半導體周期下行周期走完,開啟景氣上行周期的拐點。”
而半導體周期上行的顯著特點就是漲價,一般從8英寸產品先漲價,比如功率、模擬、TDDI、指紋識別等,然后再是65-90nm的12英寸產品,比如 MCU、智能卡、CIS等,最后全系列產品漲價,走完整個半導體周期。
上述半導體行業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歐美疫情持續嚴重,宅經濟延續到當前,需求依舊保持較高水位。“IC廠產能擴張需要大量投資和較長時間,而且設備和技術儲備不是一時半會可以解決的,所以,今年上半年供需緊張的局面預計仍舊嚴峻。”
集邦咨詢分析稱,從接單狀況看,10nm等級以下先進制程中,臺積電5nm制程因華為旗下海思遭限制投片,主要的客戶蘋果難以完全彌補海思的空缺,導致產能利用率維持在約九成;其他制程,如TSMC 7nm及三星7/5nm則分別受惠于超威、聯發科及英偉達、高通的強勁需求,使產能皆近乎滿載,并將持續至明年第二季。
集邦咨詢分析師曾冠瑋對時代財經表示,目前不少設備商已停止生產8英寸機臺,導致二手設備價格昂貴,市場流通量低,且資金投入后折舊耗費時日,影響后續產線投入。因此,對于以8英寸晶圓代工為主的企業來說,舊有產能的維持與優化,及小量新產線的建置更有效益。
這意味著,8英寸產能仍將供不應求,本就身處國產替代潮中的本土廠商將迎來更大的機會。
“歐美和東南亞的很多上游晶元和封測廠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大,有些在國內和國外都有生產能力的廠商會將部分產能轉移到國內的晶圓和封測廠生產。”袁文章認為。
從業績來看,華虹半導體、楊杰科技、華潤微等本土廠商表現喜人。
根據11月華潤微公布的投資者調研報告,2020年華潤微的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產品收入預計可以突破1億元,前三季度IGBT營收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70%,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也有提升。
而截止到今年前三季度,華潤微的MOSFET(金氧半場效晶體管)累計銷售額約已達14億元。華潤微表示,華潤微自有產品90%營收來自于功率半導體,10%的營收來自于智能傳感器、智能控制和其他產品。
信達證券在1月6日的研報中,首予華潤微增持評級。同樣地,受益于MOSFET漲價紅利,國內功率半導體企業新潔能也被中銀證券首次給予增持評級。
1月5日,揚州楊杰科技發布的業績預告則顯示,受益于功率半導體國產替代加速和下游市場拉動,2020年楊杰科技訂單充足,產能利用率持續攀升,目前已處于較高水平,帶來單位產品成本下降、毛利率水平明顯提升。
2020年,楊杰科技預計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為3.6億元-4.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0%-85%。
不過,目前國產替代化進程仍然面臨一定阻礙。華微電子此前表示,國產化替代,目前的主要困難是客戶對國產半導體功率器件的接受度,尤其是在新的應用領域和高端應用領域,需要客戶給予一定的機會和時間,給予國產品牌與客戶磨合的機會。
“從整體晶圓代工的產品組合來看,中低階需求的半導體元件規格要求不高,可以用許多國產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加以替代,有機會達成芯片國產化制造。”曾冠瑋指出,“但從高端芯片來看,即使設計與封測方面能達到技術水平,制造芯片仍有很大的困難,包括晶圓制程技術、設備與原物料供應等,皆需要相互搭配,建議持續嘗試、按部就班的進行納米節點微縮化。”
責任編輯:tzh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92瀏覽量
427331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719瀏覽量
222699 -
IC
+關注
關注
36文章
5983瀏覽量
176233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977瀏覽量
12832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