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米,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手機,這也是雷軍的最得意之作。可如今的小米,不僅制造手機,還制造很多精美實用的家用電器。甚至其它高科技產品比如:平衡車等,也是小米的杰作最為出色。而就在前幾天,突然有報道說小米已經確定了造車,可小米官方撲朔迷離的回復是“等待公告”。
上述的這一波操作,使得小米集團的股票拉升近12%,這么看來,是一波減持的操作呢,還是真有戰略性決策決定造車呢?
此前關于小米造車的傳聞一直不斷,可是這樣的傳聞被小米官方一次次的辟謠。雖然小米集團多次就造車的消息予以否認,但其實小米集團早已關注,甚至布局相關的汽車領域。比如早年雷軍在自己創立的投資公司已經開始入資蔚來汽車,而2016年和2019年,這個名為順為資本的投資公司,又兩次投資小鵬汽車。
可想而知,雷軍不光喜歡與董明珠這樣的大佬打賭,同時也喜歡直接或間接的投資智能汽車市場。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小米在2015年就申請過定速巡航、車輛操控、輔助行駛和行車安全等發明專利。如果不是對車有著極大的興趣和戰略目標,是不會有這樣一系列操作的。
不管這次雷軍和它的小米是不是下定了決心,并且做好了準備。但就專家估算,貨真價實的造出車來,至少需要上百億的資金支持。當然,這個錢的來源可以是公司自有,也可以是各種渠道來融資。只是對于爭先恐后進入造車領域的各個大佬們,其實不僅是燒錢快,同樣快的也很有可能將自己的主業荒廢,甚至拖垮。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早些年的樂視集團。
樂視成立于2004年,當時樂視看好視頻產業和終端智能的完整生態系統。在多年的打拼下,樂視擁有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完全產業鏈,最鼎盛時期被業界稱為“樂視模式”。
樂視整個產業鏈蘊含互聯網視頻、影視制作、開發智能、終端大屏、應用電子商務、互聯網智能應用等幾乎所有互聯網產業。而旗下也擁有樂視投資、樂視移動智能、樂視控股、樂視影業、樂視網等多家公司。
可就這樣好好的科技公司,這么龐大的樂視帝國,因為對車的迷戀,截止至2017年10月,樂視網巨虧16億。7年盈利幾乎全部虧完,創始人賈躍亭財富縮水400億。而到2020年5月,深交所公告決定,樂視網終止上市。到同年7月20日,樂視網股價最終報收0.18元,含著眼淚退出歷史舞臺。
樂視的膨脹、擴張與最后的破滅,多數人都認為是由于賈躍亭堅持造車所致。這個理由不管是對是錯,但最終樂視神話破滅了。如果賈躍亭早先知道,傳統的汽車制造業和科技公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那他可能不會敗的這么慘。
細數現在的汽車行業,能站立在行業頂端的廠商,都是歷經數十年甚至百年的企業。它們不僅有著雄厚的技術儲備,而且多數都具有讓人敬佩的工匠精神,甚至有些廠商的創始人和核心人員有著對技術的癡迷和理念的沉浸。
比如馬自達追求極致的駕駛體驗,斯巴魯的水平對置發動機與全時四驅系統一直在沿用,保時捷911引以為傲的后置后驅布局也堅持了多年。這些廠商的市值、年銷售額及利潤也許不敵科技公司的幾周,但它們的核心技術被市場和用戶認可,這才是它們的財富,也是它們能一直走下去的底氣和資本。
而反觀近些年來如雨后春筍般的造車新勢力,包括特斯拉在內,它們有什么樣的核心競爭力呢。也許市值很大,增長很快,但要數技術的研發和堅持,可能它們還做不到。在它們其中,有些是為了股市套現,有些是快速占領市場目的則為了繼續融資,有些則拿著PPT到處去忽悠騙錢,這樣的公司與產品,在行業漫長的歷史中,只能是曇花一現。
回過頭再看小米造車的新聞,顯然可能是上述其中的一種。因為如果想把自己的產業鏈擴大,應更加的專注主業才是最重要的。但目前來看,小米已在多個新勢力公司參股投資,同時,小米也有部分智能汽車的相關技術專利。但小米提出整車制造,顯然并不是高明的舉措,畢竟在這個產業,大象和螞蟻同時存在,而新來的小米又能有多少勝算呢?
如果想進軍汽車行業,小米的戰略可傾向于某些技術的發展。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零件領域,自動智能駕駛領域,車聯網領域等,都是和小米目前的智能生態產業鏈有著高度或部分的重合。如小米能利用好資本市場和自身的優勢,在上述行業及相關產業進行技術鉆研。那么小米今后也許可以以供應商的身份,成為新能源和智能汽車彎道超車發展期間的中流砥柱。
責任編輯:haq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88瀏覽量
232462 -
小米
+關注
關注
70文章
14387瀏覽量
14494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