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美國沸騰了。 2021年2月19日凌晨4點55分,本屆火星追逐賽的第三位選手,美國航天局的“毅力號探測器(Mars 2020)”順利踏上火星。
隨著空中吊車利用“黑科技”將“毅力號”平穩投下,NASA辦公室里瞬間被喝彩聲淹沒。
拜登發文慶祝:“恭喜NASA!科學給了美國人創造力,一切皆有可能。”
“毅力號”拍攝的火星畫面被及時返回。 NASA興奮地發推特說:“‘你好,世界!’這是我見到永恒的家的第一眼。”
NASA監視從火星返回的畫面 探測器的降落不是隨便找個地方。“毅力號”精準定位,降落在了火星表面的杰澤羅環形山內。 為什么選這個區域? 35億年前,這里是一個天然的堰塞湖。河流帶來的沙子在湖口沉積,形成一個扇形的三角洲。潮濕,溫暖,微生物有可能在此生息繁衍,并留下標本。 這里是驗證火星生命的風水寶地。
再看這輛價值20億美元的火星車。重達一噸多,設備先進,憑自己攜帶的核電池就足夠完成工作。 還帶著一個跟班——無人機“機智號”。這哥倆將在這顆紅色的星球上尋尋覓覓,采集火星上的巖石和土壤樣品,探索遠古生命。
“毅力號”這一落地,創造了很多歷史第一: 攜帶七種儀器,進行前所未有的測試。 首次戴上麥克風,捕捉火星環境音;首次戴上宇航服材料進行測試;首次攜帶飛行器;首次在火星表面制氧: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來制取氧氣,為人類移民火星做準備。 縱觀歷史,美國是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讓探測器登陸火星的國家,總共把9個探測器送上了火星。
2011年,美國“好奇號”登陸火星
美國歷史上的8次火星登陸 登陸火星非常難,成功率只有43%,因為它有業界臭名昭著的“7分鐘噩夢”在勸退。 飛行器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安全降落,要在7分鐘內精準地完成1000多個動作。 恐怖的是,這一切,地球上的工作人員都無法控制,只能靠著陸系統自主完成。 能做的,就是閉上眼倒數,祈禱。 然后睜開眼看,是墜毀了還是落地了。 這血脈賁張的七分鐘,又被稱為“黑色7分鐘”。 為了對付這個,美國發明出一些暗黑科技,比如空中吊車技術——有效幫探測器減速,讓備受大氣層摩擦的它能歇口氣,順利減速、落地。
“空中吊車”技術演示 每個火星登陸計劃,都要有兩個方案。萬一落地失敗,則開啟應急方案。 “毅力號”成功登陸后,NASA的助理局長托馬斯,在新聞發布會上直接“唰”一聲,把“應急方案”撕了,往后一扔…… 模樣很傲嬌:
足以說明“黑色7分鐘”有多讓人抓狂! 對火星感興趣的,不只美國。中國去年也發射了“天問一號”探測器,阿聯酋則發射了“希望號”。 目前這兩搜探測器還在火星軌道運行,勘察。“天問一號”預測在今年五月份登陸。
在美國獨占鰲頭的火星追逐旅途中,有一批華裔,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NASA“火星項目”的總指揮官,名叫李復國。1953年,他在香港出生,本科到美國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就讀,1979年獲得該校的物理博士學位,隨即加入了NASA,開啟了碩果累累的航天事業。
他在NASA的太空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就職,曾負責“地球科學計劃”。當過NASA散射儀項目的工程師,參與各種雷達遙感活動。1997年開始,他管理“新千年計劃”,為NASA開發和測試太空飛行的新技術。 這些測試,是NASA能夠以純熟、自信的姿態向火星沖撞的基礎。 2001年起,他成為NASA“太陽系探索”項目負責人;2005年成為“火星探索”項目負責人。
“能夠研究火星,我很激動。在過去的15年中,我一直在和我的團隊學習、思索:火星上發生過什么,現在又在發生什么?” 采訪中,他還風趣地說:“我為什么要學自然科學?因為我的文科太差。上高三時,我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數學老師,也激發了我學理科的興趣。” 看來,成就是源于巧合和必然的雙重作用! 另一位控制“毅力號”命脈的華裔科學家叫彭家彥,是NASA的首席工程師,負責極其關鍵的一個步驟:啟動模擬著陸系統,也就是“黑色7分鐘”的最后一分鐘。 這一分鐘,真正決定了探測器和火星是否產生聯系。 他事先模擬了3000多種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給著陸器。但,這還不足夠。 “萬無一失是不可能的。99%由人做,剩下的1%聽天由命。” 他說。
“毅力號”落地后,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華裔工程師嚴正的了。他要照顧操縱火星車上的機器人,主管界面和可視化。 這將是一份漫長的,零工不斷的維修工作,而且帶著火星和地球的時差。 2012年,美國“好奇號”登陸火星后,嚴正也負責機器人。在活動過程中,部件會因外界環境影響而失靈,或損壞。有時候,他還得通過遠程操作,“給機器人換個頭”。
“好奇號”履帶受損,需要更換 通過對圖像的處理,他可以幫助機器人“避過地上的大坑”。他還負責機器人所攜帶鏡頭的濾鏡,保證它能給火星派出高清的美顏照片。 “這次返回的照片,明顯比上一次登陸火星好看多了!” 他滿足地說。
嚴正出生在中國臺灣,從小失去雙親,在孤兒院長大,沒有幸福的童年。這并沒影響他以樂觀的心情成長,考入名校,拿下數學與機械工程博士,進入NASA工作。 在NASA,他專門搞機器人研究,為美國人大規模登月準備先遣部隊。他是機器人小組30名組員中唯一的華裔。
細數歷屆的美國火星之旅,都有華裔的身影。 2004年,美國發射“勇氣號”時,年僅35歲的華裔李煒鈞擔任火星著陸系統的總工程師。
華裔陳哲輝擔任“勇氣號”飛行主任,控制探測器航向,將其準確送入火星大氣層。他的年齡也不到40歲,畢業于麻省理工的航太工程研究所。 指揮“好奇號”探測器的是華裔陳友倫,畢業于麻省理工大學。
陳友倫 “好奇號”探測車車體的防冷設計,用的是華裔科學家鄒哲的硅密封技術。
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土木環境工程的華裔教授李榮興,參與了火星探險機器人計劃,成為參與NASA火星登陸探索計劃的28位科學家之一。
我國在火星探測上歷史悠久,功不可沒。半個世紀之前,錢學森就是“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三大創始人之一。 對于飛行的探索,我國的大師吳仲華,是人類進入飛行器噴氣式時代的關鍵人物。吳仲華和妻子畢業后,雙雙受聘于NASA的前身——美國航空咨詢委員會。
吳仲華和妻子 當時的美國,僅有四個外國人通過就職申請,他們就在其中。如今,民航客機所使用的發動機都基于他的理論。
NASA前身咨詢委員會 可以看出,NASA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劇本靠科學家們半個世紀的鉆研和努力,才譜寫而成。其中,華裔占了很大的比重。 而這些出國學習先進技術的華裔,他們的背景不全是雍容富貴,有的甚為凄慘。但可以看出,他們為了自己的興趣而活,克服了一切困難,換來了一個更好的自己,也帶領人類邁出了一大步。 科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華人家長會急切看孩子出來以后干什么,為此嚴正說:“我這個行業,20年前是沒有的。去找你覺得有趣,但是困難的事情做。” 只要有知識,就有職業。 文末致敬這些奔赴科學的華裔。 感謝他們,讓我們在疫情期間,也能夠仰望星空;在兵荒馬亂的地球上,還有機會對深邃宇宙進行冥想。
堅持夢想,每個人都能支起一片自己的星空。
原文標題:看了這些華裔的履歷,才明白美國如何登上火星!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悟空智能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探測器
+關注
關注
14文章
2653瀏覽量
73251
原文標題:看了這些華裔的履歷,才明白美國如何登上火星!
文章出處:【微信號:WUKOOAI,微信公眾號:悟空智能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