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約千行百業數字化的關鍵是算力,制約工業互聯網普及關鍵是算力,就是制約無人駕駛制關鍵還是算力。可見算力多么重要。
大度未來通信研究院執行院長韓遠接受通信首條采訪時表示:“目前某種意義上說制約5G大規模商用的是也是算力,未來運營商核心競爭力是云網融合,而云網融合的仍然核心算力,算力會成為四大通信運營商第二次輝煌的機會,也就是說運營商從賣網絡管道轉型為賣“管道+算力”是未來10到20年的必然選擇,而目前主要目標則是運營商必須堅決毫無懷疑的投入”
那么,多樣算力就是這樣背景流行起來的。
4月22日,“多樣性算力產業峰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華為、中國移動、清華大學、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信通院、安謀中國、中興、新華三、中國信科、飛騰共11家企業、高校與機構,圍繞多樣性算力產業生態的構建和中國計算產業的協同發展之路展開了深入探討,旨在以多樣性算力滿足千行百業加速數字化轉型需求,讓世界更加多彩。
席間,這11家頭部企業、高校、機構聯合發布《多樣性算力技術愿景白皮書》(下稱“白皮書”),呼吁產業合作,為世界提供多樣性算力基礎設施,消除行業分享數字化紅利的技術鴻溝。同時,宣布共同成立多樣性算力生態聯合實驗室。
多樣性算力發展面臨多重挑戰,生態協同成破局關鍵
伴隨著云計算、大數據、IoT等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作為數據分析、處理和存儲的底座,算力多樣性發展已成必然。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集中優勢力量協同攻關技術適配和生態共建,是“以點帶面”補齊中國產業體系在網信領域產業化和生態體系差距、加快信息技術安全可控、建設網絡強國的有效路徑。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表示,當前國內的多樣性算力發展面臨著標準體系不成熟、評測基準不完善、生態發展薄弱等多方面挑戰,需要產業鏈各方更加深入地協同合作。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同慶認為,算力是新基建之“心”,是新基建的源動力和供血器,是基礎中的基礎。正是得益于此,數字經濟才能邁向高速發展之路。
實際上,隨著身份由傳統通信服務提供商轉向數字化的使能者,可以看到我國三大運營商近年來紛紛布局多樣性算力,在處理海量大數據的同時,“場景化”匹配多樣性數據。
華為公司副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鄧泰華表示,為滿足數字經濟時代爆炸式增長的算力需求,華為聚焦計算體系的架構創新,并堅持“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伙伴、發展人才”,構建鯤鵬和昇騰兩大計算產業,與業界伙伴攜手共促產業發展和生態繁榮,為世界提供多樣性算力。從聯接到計算,華為一直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保持長期的戰略合作。鯤鵬、昇騰也與運營商行業深入合作,在網絡云、IT云、公有云等多個核心場景廣泛應用,助力運營商構建多樣性算力基礎設施,打造產業標桿。未來,華為還將攜手學術界、產業界更多伙伴,深入合作,協同創新,共同推動和發展多樣性計算標準規范,共建產業生態,共創行業新價值。
來自中國移動研究院、中國電信研究院、安謀中國、飛騰、中國信科等企業與機構的領導也發表了主題演講。
《多樣性算力技術愿景白皮書》發布,勾勒產業協同路線圖
從需求角度出發,此次發布的白皮書對國內多樣性算力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針對多樣性算力產業鏈發展提供了可落地的策略和具體方案。
白皮書指出,一個成熟的計算產業,需要豐富多元的軟硬件供應體系,需要便于應用適配和遷移的工具促進應用發展,需要客觀中立衡量性能的“標尺”牽引技術提升,形成生態型產業布局。
《多樣性算力技術愿景白皮書》白皮書發布
極致的性能成本要求,以及高度差異化的數據處理要素,決定了以多樣性算力為核心特征的數據中心將成為新一代計算基礎設施。
基于這樣的展望,白皮書提出,多樣性算力產業體系建設應從運營商網絡云、IT云、公有云三大數據中心場景切入,初期以ARM為主,推動多樣化服務器整機和部件成熟;拉通產業,引導應用跨架構適配與遷移,共建多樣性算力軟件體系;同時,面向GPU、FPGA等異構計算平臺,打造開放多元普惠的計算產業生態。
多樣性算力生態聯合實驗室成立,推進生態快速發展
多樣性算力生態聯合實驗室凝聚產業優勢力量,為計算產業“朋友圈”提供技術和平臺支撐,促進計算產業發展快速從“夯實基礎”向“行業滲透”進階,持續做大產業蛋糕。
多樣性算力生態聯合實驗室成立
具體而言,多樣性算力生態聯合實驗室將從三個維度著手,推進多樣性算力生態快速發展:
·開放協作:聯合產業伙伴,形成多樣性算力產業發展共識。引領多樣性算力創新,打造信息通信產業新型基礎設施,踐行數字中國建設要求,為數字世界提供新動能。
·標準引領:制定運營商行業標準和驗證體系,豐富多樣性算力供應與創新。
·共筑生態:提供生態工具體系降低多樣性算力適配成本,統一驗證規范,共享生態成果。通過推進多樣性算力創新部署,構建多樣算力平臺,實現算力特點和業務特點的更好匹配,達到更高的業務質量和風險防護標準。開展通信行業領域生態建設,大力發展應用創新,滿足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算力需求。
隨著白皮書發布和多樣性算力生態聯合實驗室揭牌,相信在11家頭部企業、高校與機構通力合作下,多樣性算力產業的發展必將“按下快進鍵”,為數字經濟中的各個應用場景匹配最佳算力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緯民指出,在過去的物理世界中,電力是很重要的生產力。然而,在如今的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成了非常重要的指標。每個人的平均算力反映出了當下的數字經濟水平。目前,我國平均算力還處于中等水平,數字政府、金融科技、智慧醫療、智能制造、互聯網創新等領域都需要算力。
近年來,我國算力發展較快,可以說是突飛猛進。應用方面包括智能城市、物聯網、智能駕駛、AR/VR;數據有文本、語音、圖片、視頻等等形式。計算,文本處理、大數據分析、科學計算、視頻處理等等。各種各樣的應用產生各種各樣的數據進而形成各種各樣的需求,因此硬件計算也是需要多樣性,目前通用的硬件平臺有CPU、GPU、NPU、DSP、NP等等。
鄭緯民指出,現階段,我國必須要提升算力供應的韌性,打造數字經濟的堅實底座。“首先要基于全線,開展多樣性算力創新,從硬件、軟件的應用開展自主可控創新,提升算力供應韌性。多樣性是指從硬件開始到操作系統,再到數據庫,一直到應用都需要多樣性。”
他表示,目前來說,應對多樣性計算,我國仍有挑戰在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標準體系不成熟。標準體系影響產業規模發展,多樣性算力技術線缺乏協調,不同OS、固件、整機、芯片平臺兼容性問題突出。多樣性算力服務器管理面能力不齊,運行維護復雜,安全風險大。
二是評測基準不完善。評測芯片、操作系統或者數據庫,系統不夠完善,性能評測基準不完善,缺乏牽引產業進步公正的標尺。“要有標準,做的好才能促進產業發展,現在公正的標尺還沒有。當前對性能評測多樣性算力支持不友好。” 鄭緯民指出。
三是生態發展薄弱。目前,應用軟件系統在通信行業適配度平均在40%,還需進一步攻堅。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重要基礎軟件面臨停服,有”卡脖子”的風險,需要加速國產化優秀軟件推廣應用。
“這三個原因使得我國多樣性算力發展的不太好。因此,需要共建多樣性算力產業體系,打造多元產業生態,才能為世界提供新型算力基礎設施。”鄭緯民強調。
第一,開放協作。聯合最終用戶、芯片、IP、部件、整機、ISV、學術研究機構定義多樣性算力共識。
第二,標準引領。開發整機和部件標準體系,豐富多樣性算力供應與創新。開發通用部件與整機性能評測體系,牽引多樣性算力技術進步。開展異構計算架構體系研究,定義多樣性算力未來演進。
第三,共建生態。打造多樣性算力應用遷移與調優工具體系,做好工具,做好調優的工具,想辦法遷移、適配。另外基于原生開源社區促進自主可控基礎軟件創新,統一驗證規范,共享軟硬件適配生態。
鄭緯民透露,面向2021年有三個工作重點:一是發布《多樣性算力技術愿景白皮書》,明確多樣性算力產業發展方向,發出產業合作倡議。
第二,技術引領。完成4項技術要求,包括NFV領域向ARM服務器遷移、兼容測試、性能測評、服務器管理面技術。
第三,生態建設。ARM平臺應用遷移、調優工具。1套測試驗證規范,1套生態適配列表、1套聯合實驗室標準,1-2個示范點完成應用遷移部署,形成遷移,測試驗證和應用的樣板。
最后,鄭緯民稱,近期目標是面向網絡云、IT云、公有云三大數據中心場景,初期以ARM為主,制定標準基線,協同創新,促進應用適配遷移,與其他路線形成通用計算多樣性算力格局。隨后,跟其他路線形成X86的格局。遠期面向GPU、FPGA等異構計算平臺,形成全場景多樣性計算生態
編輯:jq
-
dsp
+關注
關注
554文章
8059瀏覽量
350450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92瀏覽量
427301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905瀏覽量
213030 -
IT
+關注
關注
2文章
868瀏覽量
63633
原文標題:多樣性算力能否將運營商轉型為從賣網絡管道轉型為賣“管道+算力”
文章出處:【微信號:txdoutiao,微信公眾號:通信首條】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