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段子,某年輕網友提問,“為什么不發明一種可以拆卸的手機電池呢?”
相信不少人看到這個問題都會會心一笑,真是時光飛逝,可拆卸手機電池竟然也已成為了時代的鴻溝。不過,這樣一個看似玩笑的提問,此刻正成為需要汽車領域嚴肅思考的一個現實問題。
時代正在進入萬物智聯的前夜,作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車聯網的發展趨勢已成為近年來汽車行業的指揮棒:無論新老車企,都在圍繞新能源智能汽車集中發力。于是,能源供給方式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無法跳過的議題。
未來的汽車電池,究竟該采取過去手機可拆卸電池的“換電模式”,還是該采取當前智能手機不可拆卸電池的“充電模式”?別急,咱們接著往下看。
在充電式電動汽車正式進入消費者視野之前,車企們其實也探究過換電式汽車的可行性。但如今的汽車市場表明,充電式汽車似乎才是新能源時代的“標準答案”。
早期的測試中,換電式汽車存在許多弊端。對供應商來說,建造換電站需要的投資很大,換電站存儲電池所需要的空間也大,不適合大規模鋪開建設;對消費者來說,頻繁更換電池不僅存在一定的操作安全風險,反復拆卸本身也會對汽車的機械結構造成一定磨損,降低汽車的使用壽命。
但如今的充電模式,其表現也很難說完美。最新數據統計,我國電動汽車的充電樁比約為1:3,距離1:1,即一車一樁的理想狀態還有不小差距,消費者很容易陷入全程找電樁的困境,充電設施的基礎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就換電模式和充電模式,對消費者而言,能夠直觀感受到最明顯的差別,那便是能源供給時間。如果電池可拆卸,用戶僅需幾分鐘更換電池,就可以讓沒電的汽車“滿血復活”,而充電的話,則要等待數個小時才能充滿;但若是從長途駕駛和出行便利性考慮,充電模式顯示是最好的選擇,畢竟誰也不想拿個特大號備用電池出門。究竟哪種方式最好,還真不能輕易下結論。
正是基于這些現實背景,盡管當前充電模式已成主流,但政策與車企并未真正放棄換電模式。2020年,換電站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北汽、蔚來、威馬等企業都在計劃推出換電服務,換電模式正在重新成為熱點。
換電式汽車近年來被反復提及,其實傳達了這樣一個信號:面對不同的電池模式,汽車行業不同于手機,它給出的真正答案其實是“全部都要!”
如果能結合不同的應用場景需求,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各自優勢,這對用戶來說其實才更重要。
換電模式適合運營場景,比如說出租車。這類車型對能源補給有著高效、高頻次的要求,換電模式更能滿足這些場景的需要。同理,物流運輸用到的重卡這類車型也適合換電模式,它們本身電池容量較大,充電模式實在影響它們的運營效率,此時就可以最大程度發揮換電模式的優勢。換電模式不僅能減少駕駛員的等待時間,最重要的是能更快速地服務客戶的出行和貨物運輸,而不用把寶貴的時間花在充電上。
而充電模式適合個人用戶,針對普通消費者,車企往往會強調個性化業務,推出不同系列的品牌,打造多樣化的產品線,這些差異化發展導致不同車型、不同品牌電池、接口、機械結構都會不同。所以換電模式不太適合,并且日常的通勤不追求長續航里程,使用強度也不高,換電模式對個人用戶并沒有太大吸引力。反而是充電模式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經濟實用,性價比也更高。
而在新能源汽車的推廣階段,由于個人用戶才是車企聚焦的重心,這也就導致了當前充電模式成為主流模式。至于換電模式,則還需更多的發展時間,需要車企對電池標準、統一接口、電池安全設計和兼容性上形成廣泛的共識,共同推動行業的標準化制訂。
總而言之,對汽車行業來說,充換電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單一選擇,消費者的具體場景需求才應該是電池模式趨勢決定的關鍵。
如今的手機領域,充電模式可以說徹底取代了換電模式的存在,這是由智能設備本身的特點以及市場的追求所決定的。汽車本身更為復雜,市場也更加強調不同需求的多樣化。因此,“為什么不發明可拆卸電池”這個梗,或許永遠不會出現在汽車領域吧。
責任編輯:haq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88瀏覽量
232467 -
充電
+關注
關注
22文章
1331瀏覽量
94867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626瀏覽量
100138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679瀏覽量
131359
原文標題:【洞見芯趨勢】充電還是換電,誰才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
文章出處:【微信號:大聯大,微信公眾號:大聯大】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