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自臺積電
臺積電的最新季報顯示,5納米制程晶圓出貨量占據了總晶圓營收的18%,7納米制程晶圓出貨量占據了總晶圓營收的31%,先進制程(7納米和更先進制程)晶圓占據了總晶圓營收的49%,28nm營收占據總晶圓營收的11%。
圖:來自臺積電
此前《電子時報》報道指出,美國已經對臺積電施加壓力,敦促臺積電不要擴建旗下位于中國南京的芯片代工廠。臺積電這次在法說會上直接表態,發言人強調會進一步擴大在南京的28nm產線,以滿足客戶的迫切需求,計劃2022年下半年開始量產,2023年達到每月4萬片的規模。
臺積電在南京擴廠,每月會分掉2萬片的市場份額對本土晶圓廠基本上沒有影響,還為國內找不到流片渠道的IC設計公司提供流片機會。為何28nm制程如此重要?在國內持續推進28nm國產化進程時,臺積電推進大陸建廠主要背景是怎樣的?本文進行詳細解讀。
28nm產線為何重要?
芯片制造是一個高度復雜的過程,需要數年積累的技能和專業知識。在生產 28nm 和 14nm 芯片等較小的芯片時更是這樣。相比較 40nm制程,28nm 技術帶來了更好的優勢。臺積電稱與40nm工藝相比,28nm工藝的芯片密度達到了后者的2倍,SRAM的面積則可以減少50%。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使得28nm工藝的速度比40nm工藝提高了45%。考慮到這些成本和技術因素,28nm工藝有望成為未來幾年的中端主流工藝節點。
圖表來自臺積電官網
2011年,臺積電28nm制程開始量產,領先競爭對手3~5年,營收占比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從2%爬升到了22%。28nm為臺積電奠定了基礎,臺積電在晶圓代工市場的市占率也從2009年的45%提高到了52%以上。臺積電28nm制程支持廣泛的應用,包括中央處理器 (CPU)、圖形處理器 (GPU)、高速網絡芯片、智能手機、應用處理器 (AP)、平板電腦、家庭娛樂、消費電子、汽車和物聯網。
臺積電資料顯示,其業界領先的28nm制程技術主要采用High-k Metal Gate (HKMG) 后柵極技術。與先柵極技術相比,后柵極技術提供更多優勢,包括更低的漏電流和更好的芯片性能。
相比之下,中國內地的芯片代工廠在28nm制程突破在4年之后,中芯國際在2013年第四季度實現28nm開發,在2015年才量產28nm制程,并于2018年宣布完成28nm HKMG的研發,這是大陸首家實現了28nm工藝的量產。從中芯國際2020年39.1億美元的營收計算,只能提供約4億多美元的28nm及其以下產能,月產能大概在一萬片左右。
據行業數據顯示,全球28nm市場在百億美元左右,臺積電代工產能就占據一半以上,其2020年來自28nm的營收高達48億美元。在耕耘十余年之后,臺積電擁有多個面向不同需求不同應用的工藝平臺,為其在成本和產能上都帶來了巨大的優勢。
早在車用芯片客戶與多國政府爭搶產能之前,臺積電早已看好28納米工藝搶手情況,在掌握多家客戶與長約大單后,宣布在南京增強28納米成熟工藝產能,2022年下半開始量產,2023年中完成4萬片月產能建置,訂單來自中國等全球客戶。
車用芯片、圖像傳感器芯片、OLED驅動芯片多采用成熟制程,28nm堪當重任
根據Garter預測,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達到5451億美元規模,其中車用半導體將達到499億美元的規模,車用半導體的成長率將達到28.9%。目前在車用半導體市場,MCU用量最大,國內車規級MCU主要以NXP、瑞薩、英飛凌、微芯等傳統國際汽車半導體大廠為主,CR4達到79%。國產化率達到5%。瑞薩是全球最大的車用MCU供應商,其28nm MCU芯片采用外部代工模式,訂單為臺積電獨攬。
數據來自Gartner,圖表來自臺灣工業研究院
目前全球經歷車規級MCU缺貨潮。產能受到排擠影響最顯著的有12英寸廠的車用微控制器(MCU)與CMOS圖像傳感器(CIS),其中28nm、45nm與65nm節點產能最為緊缺。據TrendForce調查顯示,2020年28nm及以上制程的產品線更加廣泛,包括CMOS圖像傳感器、小尺寸面板驅動IC、射頻元件、電視系統單芯片、WiFi及藍牙芯片等眾多需求增長。
全球主要芯片代工廠在關鍵節點量產時間表
電子發燒友根據公開資料制圖
臺積電最新表示,28nm的eFlash是臺積電最新的嵌入式存儲器的節點,隨著28nm工藝的持續改進,28nm制程的傳感器也已經出現。還有在OLED驅動芯片當中,在高分辨率、低功耗等趨勢帶動下,臺積電工廠擁有28HV和40HV兩種技術。中芯國際的28nm工藝技術主要服務于手機SOC芯片、IoT、數字電視等領域的終端客戶。
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董事長沈偉國對記者表示,臺積電每一代先進制程的攻克,都伴隨著ASML、泛林半導體等上游設備廠商更先進節點的技術突破,設備廠與代工廠之間聯合研發,聯動創新的模式是集成電路行業的永恒旋律。這一點也是目前國產化28nm的主要痛點。
從全球晶圓代工廠Fab數據來看,除了臺積電引領先進工藝的高毛利,其他晶圓廠營收都主要來自于穩定成熟的工藝,在這些代工廠中,聯電、格芯、中芯國際等在28nm上都有穩定性提升以及各種新產品的導入來滿足不同場景。
隨著全球車用半導體芯片需求大增,臺積電也在歐盟與德國力邀下,開始評估在德國設廠的初步方案,暫定是12/16納米工藝,主要客戶包括恩智浦(NXP)、安森美(On-Semi)與英飛凌(Infineon)等大廠,其中,NXP出貨規模不斷增強下,近期已陸續與聯電簽下28nm長約。
今年,中國本土芯片廠商也在持續推進國產28nm產線建設。“一旦28nm在中國實現國產化,很多下游應用產業將能夠實現芯片自力更生。這也將能夠滿足手機以外的大多數電子產品的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博士最近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對于芯片產業鏈上的中國本土企業來說將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在6月初的2021技術論壇上,臺積電曾經強調,未來3年1000億美元投資,絕對符合客戶需求,過去臺積電是穩健擴產,現在要以5倍的速度來建廠擴產。7月15日的法說會上,臺積電堅定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提升28nm產線的產能。
路透社最新分析,在全球汽車芯片缺貨的形勢下,臺積電持續擴產為緩解汽車芯片供應緊缺帶來希望。臺積電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表示,從本季度開始,其客戶的汽車芯片短缺將逐漸減少,但預計整體半導體產能緊張可能會延續到明年。
本文為原創文章,作者章鷹,微信號zy1052625525,轉載請注明以上來源。如需入群交流,請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發郵件到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
mcu
+關注
關注
146文章
17317瀏覽量
352641 -
NXP
+關注
關注
60文章
1289瀏覽量
185494 -
臺積電
+關注
關注
44文章
5685瀏覽量
166996 -
瑞薩
+關注
關注
35文章
22310瀏覽量
86744 -
28nm
+關注
關注
0文章
172瀏覽量
9484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