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文/黃山明)4月29日,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謀中國)公開表示,公司董事會依據公司章程及相關法律法規通過一致決議,聘任劉仁辰先生與陳恂先生擔任安謀中國聯席首席執行官,并依法完成工商登記。工商資料顯示,4月28日,安謀科技法定代表人已經變更為劉仁辰。
圖源:企查查
不過就在同一天,市場有消息傳出軟銀與Arm將重奪安謀中國的控制權,不過吳雄昂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軟銀奪回安謀中國控制權的行為對中國的供應鏈安全和技術自給自足構成風險。未曾想,吳雄昂這么快就被迫下場,難道,這場持續兩年之久的安謀中國控制權之爭也算是落下了帷幕?
安謀中國的使命
2000年,還未曾擔任Arm中國區總裁的譚軍博士,在倫敦Arm的股東大會上,與Arm創始人、原CEO及董事長Robin Saxby爵士相識,并向其提出了Arm為何不在中國大陸設立分部的問題。
同一年,譚軍回國探親,當與許多復旦大學畢業的學生聊天時發現,不少處于半導體行業高層的同學表示,自己需要好的CPU,但因為買不到,才只能用一般的產品。這讓譚軍萌發了再次建議Arm建設中國分部的想法。
回到英國后,譚軍再次與Robin Saxby進行交談,經過考慮后,Arm最終同意譚軍的建議,不過決定要求譚軍來完成建設中國分公司的任務。
譚軍在答應去上海創辦Arm中國分公司之前,向Robin Saxby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希望Arm總部對中國市場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今天成立(分公司),明天就要滿足銷售訂單;二是如果哪一天公司要強迫我在營業額和正直誠實之間做選擇,那就是我要離開的時候。
譚軍帶著Arm創始人的使命,來中國成立子公司,將Arm的IP授權給中國芯片廠商,幫助其使用第三方IP來快速生產自己的芯片,培育自己的品牌。
從2002年成立公司,到2009年離開Arm中國,譚軍用了7年時間來完成他的使命,幫助許多中國芯片公司成立自己的原廠品牌,極大提升了中國芯片的地位,同時也通過市場培養了眾多優秀的人才。
2009年,譚軍從Arm離開,但他已經沒有了遺憾,本就是為初衷而來,完成使命后便如大俠一般的離開。
后來,吳雄昂從銷售總經理上任Arm中國區總裁,到2018年正式成立安謀中國合資公司,安謀中國有了新的使命。從IP授權代理銷售,到實現自主IP的開發與銷售,幫助非常多的芯片公司掌握了自主知識產權。
或許沒有Arm的干預,安謀中國完全可以取得成功,不過這個成功,更多類似于中國芯式的成功,政府、資本、市場缺一不可,而技術也會在發展中逐漸成熟強大。
但是如今,隨著軟銀與Arm的操作,吳雄昂被迫退居。盡管安謀中國表示,劉仁辰與陳恂將共同帶領安謀中國團隊,確保公司運作如常,持續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安謀中國將秉持初心,與Arm公司保持緊密合作,并攜手國內外的合作伙伴,在支持中國科技產業創新之路上砥礪前行。但安謀中國的初衷是否還能夠完成,成為了未知數。
軟銀與Arm的決絕
4月28日,市場中便開始傳出,軟銀聯合Arm將重奪安謀中國的控制權。有媒體詢問該公司員工,但回應是不予置評。不過就在同一天,吳雄昂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轉讓股權一事并不知情,認為這是軟銀故意編造的謊言。
同樣是在4月28日,安謀中國工商資料發生變更,安謀科技法定代表人已經變為劉仁辰。這也意味著,軟銀與Arm聯手將吳雄昂踢出了局。吳雄昂團隊在回應媒體時表示,“比較突然,我們目前還在了解情況?!?br />
早在2020年6月,ARM就曾與其中國合伙人厚樸投資聯合發表聲明,表示吳雄昂的行為“危害到了安謀中國的發展、公司股東以及利益相關者”,故罷免其董事長兼CEO職位;同時,ARM、厚樸投資還聲稱,安謀中國董事會已經任命潘鎮元與唐效麒(Phil Tang)二人擔任安謀中國的臨時聯席CEO,以接替吳雄昂的職位。
同年11月,吳雄昂本人也公開在媒體面前發聲,稱ARM和厚樸投資無權罷免自己的CEO及董事長職務,自己對于公司的控制“合理合法”。
此后,吳雄昂依然持有安謀中國的公章和注冊文件,也繼續擔任公司的法人職位,同時繼續負責公司的日常運作。
這主要是因為安謀中國的特殊架構,從股份分配來看ARM直接控制安謀中國47.33%的股權,并通過ARM Ecosystem Holdings(Hong Kong)Limited控制另外1.6983%的股權,合計占股49.0283%;剩余接近51%的股權均由中方資本把控。
這種合資的架構模式讓安謀中國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可以建立自己的董事會,也讓安謀中國從IP授權代理商發展到IP開發與銷售商的關鍵。并且這也給了企業領導者極大的自由,因此在吳雄昂的帶領下,2018-2021年,安謀科技的營收增長超過2.5倍,遠遠高于Arm全球的增長率。
同時也因為這種合資的模式,Arm沒有控股權,無法決定該公司的人事任命。雖然其后中資合伙人厚樸資本對罷免吳雄昂的決議表示了支持,但在公司創立時,所有中資合作人都與吳雄昂簽訂了一致性行動協議。吳雄昂也以此為由,拒絕接受董事會的這一決議。
兩年過去,軟銀也加入了安謀中國爭奪控制權的行動當中,而這一次,他們成功了。但對于安謀科技而言,在大勝之時換帥,福禍難料。要知道就在前幾天恰好為安謀中國成立四周年,該公司表示已提前超額完成合資公司落地深圳時設立的五年規劃目標。
而在2021年安謀科技自研處理器IP合作伙伴芯片出貨量已超1億片,預計2022年自研業務營收將超過7億人民幣。
緣起軟銀
看過上文的觀眾可以發現,這場大戲的轉折點在于軟銀的入局,也可以認為軟銀是如今這場行動的主要推手。那么問題來了,為何軟銀一定要拿下安謀中國的控制權,并且動手如此迅速?
作為一家投資公司的軟銀,大眾最熟悉的應該是當年軟銀投資阿里巴巴,為其帶來巨額回報的故事。以此來認為軟銀是一家有眼光且成功的投資公司,但實際上軟銀在關鍵決策上卻十分依賴孫正義的個人眼光。
比如阿里巴巴和人人網,都是孫正義在廁所中談妥的,而在軟銀創業早期,孫正義更喜歡在壽司店談生意。但一個人的眼光再犀利,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比如投資的OYO在中國區一蹶不振。
當然,即便這樣軟銀仍可以擁有雄厚的資本,但事實上,軟銀卻經常負債累累,這源于軟銀旗下愿景基金的資金來源,盡管該基金是一家擁有超過千億美元的龐然大物,但其中有400億美元是軟銀的借款,這意味著基金負債率達到了40%以上。
并且,在愿景基金中,給出的票面利率是7%,這意味著僅利息這一塊,每年就需要付出28億美元的高額利息。一旦碰到好的公司,如阿里巴巴這種,能夠為軟銀帶來巨額利潤,杠桿自然越高越好,不過一旦踩雷,也會極大加重軟銀的資金壓力。
就在過去10年,軟銀先后碰到了如WeWork這種估值過高,但增速不及預期的公司,或者Arm這種估值很高,但很難脫手的燙手山芋,軟銀就有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為了緩解公司資金的虧損,軟銀一度出售阿里巴巴和滴滴等高成長性公司的股份,并拋售大量優質資產。并且還一度與英偉達達成Arm的收購協議,但經過漫長的談判,最終英偉達還是在今年2月份宣布放棄收購。
軟銀期望的將Arm賣出還債的想法落空了,不過軟銀還沒放棄,隨后宣布Arm將啟動赴美上市,計劃在2023年3月31日前完成IPO,如果按照這一時間表,必須最遲在今年9月份完成審計。
問題來了,想要在美國上市,就需要提交招股說明書,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需要對企業財務數據進行充分披露。而中國是Arm全球最大的市場,占其總收入的30%左右。
但安謀科技與Arm到底算什么關系呢?是客戶、合作伙伴、子公司還是授權代理商,并且由于此前Arm與吳雄昂的交鋒,讓安謀科技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也對Arm的上市造成了阻礙。
因此,一切脈絡都清晰了,軟銀需要Arm上市還債,但安謀中國阻礙了軟銀的“財路”。也無怪乎這次的軟銀與Arm如此堅決,如此快速。
寫在最后
如今,軟銀放棄了為安謀中國帶來優異成績的第一人,反而用外行和資本雙CEO來管理安謀中國,顯然不是為這家公司利益最大化來考慮的,而是為了Arm上市的利益最大化。
安謀中國的兩位領軍人物,可能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但在軟銀和其他資本的裹挾之下,當初Arm和現在的安謀中國,其使命與初衷看起來都不存在了。
也許,有些科技公司就是為科技的發展而存在,不應該成為資本的附庸??萍际敲利惖模Y本是逐利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祝福安謀中國的現有團隊,愿為初衷努力過的人,都有最好的歸宿。
而在這場對局當中,Arm與安謀中國沒有贏家,市場也將更謹慎使用Arm的產品?;蛟S旁邊的RSIC-V反而會更進一步,因此而突破更大的市場份額。
4月29日,吳雄昂所帶領的團隊發布了一份公開信。看來這件事似乎還未到結尾,但這一次勝算又有多大呢?
-
ARM
+關注
關注
134文章
9169瀏覽量
369223 -
安謀科技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7瀏覽量
7589 -
安謀中國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瀏覽量
1693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