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堵車”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高頻詞匯,特別是遇到早高峰、晚高峰、節假日以及雨雪天氣,往往會消耗比平日多幾倍的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
早在2014年,中國交通部發布的數據就顯示,交通擁堵帶來的經濟損失占城市人口可支配收入的20%,相當于每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損失了5%-8%,達到2500億元人民幣。
堵車,一部分原因是交通信號燈不智能。目前,主流應用的交通信號燈普遍是“無腦”的,變化周期固定,造成交通資源浪費。隨著科技進步,解決“堵車”難題,迎來了高科技方案。近日,海爾一項名為“基于數字孿生的交通信號燈控制方法、裝置、設備及介質”的專利獲得授權公開,授權公告號為CN114419896B。
根據專利公開文件,這一方案基于數字孿生技術,還原打造出與現實緊密關聯的“虛擬交通網”,智能控制交通信號燈,進而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克隆”一個數字化的交通網絡,為交通信號燈賦予智慧大腦,讓信號燈能“思考”會“預判”,根據路口車和行人的流量,智能調整紅綠燈時長,最大限度滿足各個方向的通行需求。
具體來看,這一技術的實現可分3步:
第一步,建模及識別。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將可能出現擁堵的目標路口、目標路口的上下游、上下游之間的道路整體建模,識別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等動態元素。
第二步,預測及判斷。根據環境建模和動態元素,對下一時刻到達目標路口的動態元素的個數及運動方向進行預測,并對該路口交通信號燈的原始控制方案進行合理性判斷。
第三步,調整及優化。對于判斷為“不合理”的路況,則生成新的目標控制方案,并在下一時刻根據優化后的新方案控制目標路口的交通信號燈。
舉例來說,假設東西方向有100輛車和100個行人,而南北方向只有1輛車,按照傳統的交通信號燈,東西和南北兩個方向的紅綠燈時長一樣,當南北方向為綠燈時,在這1輛車通過后,剩余的綠燈時間是浪費的,東西方向上大量的車和行人會處于無效等待的狀態。
應用海爾這一專利技術后,數字孿生出的“虛擬交通網”會識別、判斷,得出目前兩個方向交通信號燈時長相等的方案是不合理的,進而根據兩個方向上行人、車輛的數量,生成合理的交通信號燈時長,由此實現交通信號燈與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的動態感知與配合,避免了交通資源浪費,提高了路口的通行效率。
目前,已經有城市落地應用各類“智能化”交通信號燈,其功能與海爾這一專利技術可謂異曲同工。海爾專利的差異點在于,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實時建模、實時預判,未來有望與城市工業互聯網平臺相結合,高效疏導交通,為政府端提供更高效的管理及應急處理方案,助力城市實現數字化轉型,讓民生服務更智慧。
事實上,海爾對數字孿生技術早有探索和應用,今年以來,海爾公開了一項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給智能家電建造“元宇宙課堂”的專利,還發布了工業元宇宙技術方案D3OS、海納云數字孿生開放平臺,覆蓋家庭生活、工業、城市等多個場景。依托全球“10+N”開放創新體系,海爾將持續產出更多新技術、新方案,為美好生活加固科技底座。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信號燈
+關注
關注
2文章
70瀏覽量
13437 -
數字孿生
+關注
關注
4文章
1342瀏覽量
12360 -
海爾智家
+關注
關注
0文章
143瀏覽量
416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