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日前,教育部官網發文表示,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啟動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預計到2025年,累計培養不少于20萬名現場工程師,累計不少于500所職業院校、1000家企業參加項目實施。
該通知指出,這一專項培養計劃主要面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場景,所培養的人才需要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毫無疑問,和目前的職場招聘信息一樣,該專項培養計劃所培養的是復合型人才。
我國緊缺復合型人才
綜合而言,現場工程師是一個面向多領域的崗位,建筑、工業、制造、電子裝備等行業都會設有現場工程師崗位。比如在制造領域,現場工程師主要負責制造現場的異常處理,對產線操作人員的培訓,以及配合項目主管部署制造任務,為其提供專業性建議等。
我們看一個某公司招聘現場工程師的崗位要求:
負責公司硬件產品的安裝、調試、培訓事宜;
負責公司硬件產品的維修與保養服務;
維護客戶關系,拓展售后業務;
處理客戶投訴,提高用戶滿意度;
支持銷售團隊,為銷售提供售前技術支持。
綜合而言,現場工程師崗位主要的特征是擁有橫跨多個崗位的多種技能,具備多維度思考能力,并具備團隊協調管理能力。正如一些從業者對于現場工程師的描述,他們對各部門的工作都要懂一點,能給產品研發指方向,能給產線職工做培訓,可以自主給設備更新代碼和維護,也可以和老板自如地溝通。很明顯,現場工程師就是復合型人才的一種。
當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當務之急。隨著當前各行各業都呈現出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大趨勢,一個業務的開展,專業交叉特征明顯,往往需要人才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單靠項目經理一人見多識廣已經難以應對這種復雜的局面。尤其是在制造業,“懂機器的不懂軟件,懂軟件的又不懂機器”已經成為突出的痛點。
那么,既然各行各業都缺少復合型人才,為什么教育部等五部門要特別指出數字化和智能化領域呢?原因無外乎兩點,其一是數字化和智能化是制造業升級的大方向;其二是這兩大方向上的人才是真缺。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目前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萬,隨著國家對產業數字化升級的大力推動,人才缺口會越來越大。同時,在產業數字化方向上,不僅缺少數字技術、數字研發崗位上的專項人才,同時數字技能人才以及能夠提供專業建議的現場工程師也是招聘需求量與日俱增。
有專業技能培訓機構負責人表示,過往人們對于技術型人才的認知基本就是“碼農”類型,是線性的,在某一個方向上有很深的造詣,求學者也多往這個方向去努力。而人們過去普遍對技能型人才的評價較低,認為他們主要從事重復性工作,缺乏技術含量和行業門檻。并且,在職業統籌上,過去對于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方面是比較割裂的,在這種情況下既懂得技術,又掌握技能的人才便少之又少了。因此,強調復合型人才培養是一個大的觀念轉變。
養復合型人才的難點
對于現場工程師的培養,教育部在相關文章中指出,計劃提出校企聯合實施學徒培養。項目企業設立現場工程師學徒崗位,校企共同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專業課程體系、開發建設核心課程、開發建設高水平教材以及配套的數字化資源,基于真實生產任務靈活組織教學,工學交替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有教育界從業者認為,強調現場工程師等復合型人才培養,一方面是校企聯合的培養模式,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和職業教育迎來重大的改革和發展機遇。過去,履歷上寫有職業教育便會在職場上“矮人半截”。在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職業院校有成熟的校企合作經驗,缺乏的是專業知識方面的教師資源,以及高質量的生源。2022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將有望改變這一局面,使得職校生與普通高校生享有平等的機會。
不過,有分析人士也直言,即便是有明確的指導意見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想要培養現場工程師等復合型人才的難度還是極大的。其中,在高校方面,現有的院校框架體系是以學科劃分的,學科專業壁壘明顯,如何把握交叉學科培養人才的節奏是一個大難題。如果節奏過快,將會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造成太大的沖擊,導致專業人才培養斷檔;如果節奏過慢,摸索過程中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可能無法獲取到足夠的知識,導致最終難以成型,使得社會對復合型人次的風評變差。
除了節奏問題,教育界人士還提到了規模、統籌人、目標偏差和資源統籌等問題。
在規模方面,由于復合型人才培養尚處于摸索階段,一般只瞄準緊缺度高且熱門的行業。比如面向數字化升級的現場工程師,一般會強調數據處理、IT、自動化等方面的知識交叉融合,對于非制造業場景就不再適合。因此,這方面的難點在于既要規模性培養,又要能夠對癥下藥。
在統籌人方面,由于復合型人才屬于新型人才,在培養方式上對傳統教育體系會有沖擊,需要進行跨專業、跨學科、跨場所(校企)的統籌規劃,目前這方面的領軍人才儲備也不足,這就是所謂的萬事開頭難。
在目標偏差方面,由于復合型人才培養是服務于多個行業的,而校企聯動的方式很容易出現企業專屬型人才的情況,導致相關人才雖然具備了多方面的知識儲備,但是在技能方面指向性過強,很難走向社會大環境,無法適應多元化的工作環境。
在資源統籌方面,跨專業培養在各方面教育資源的配置與保障方面需要有不同于單一學科培養的思路和辦法,很多時候需要大膽創新、特事特辦。過往高校所具備的師資充足、生源優秀等優勢如何合理地釋放到職校、企業等場景里,是一個典型的資源統籌問題。
綜上所述,無論是現階段強調的現場工程師培養,還是廣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愿景和現實之間的鴻溝是顯著的,那么困難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時,復合型人才后續評估和培養對企業而言也是一個挑戰。當前,很多企業的KPI制度對復合型人才都不友好,“不明情況被扣績效是常有的事”是一部分復合型人才的現狀。
寫在最后
復合型人才培養是急迫的、大勢所趨的。不過,從單一學科、單一群體到交叉學科融合,既有思維方式方面的障礙,也有組織方面的困難。但即便千難萬難,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腳步不能停,需要從教育規劃、產業規劃和個人規劃等方面多措并舉,打造一個充滿信任和寬容的環境,讓社會認可復合型人才,也讓復合型人才能夠在學業、事業有成的情況下,反哺交叉學科發展。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一批勇敢的開拓者。
-
工程師
+關注
關注
59文章
1572瀏覽量
6865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迎新春,蓋樓搶好禮!歡迎張飛實戰電子入駐電子發燒友社區!
電子發燒友社區2025年春節放假通知!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5/24/wKgZPGd9BIKAasMYAAP9Ml_injM792.jpg)
為什么嵌入式驅動開發工程師可以拿高薪?
有考慮深圳國企崗位的基帶硬件工程師嗎?
OpenHarmony人才生態大會南向生態社區發展論壇在武漢圓滿舉辦
Tenstorrent與日本合作:五年內培訓200名日本芯片工程師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7/FB/wKgZombz6VuAFeotAAIjSCj1HKI007.jp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