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LED相關技術與材料方面,東芝開發了用于 LED的透明光致發光熒光粉;武漢大學研究團隊實現24.1%高效率鈣鈦礦近紅外發光LED。
東芝開發用于LED的透明光致發光熒光粉
12月13日,東芝公司公布了光致發光技術的突破,這是一種新型熒光粉,在聚合物或有機溶劑中具有出色的溶解性,在可見光下呈透明無色,并在紫外線下發出持久的紅光,具有出色的色純度和六倍于當前熒光粉的發光度。這些特性在 LED 照明、顯示器、深紫外線傳感、安全印刷和農藥殘留測試等領域開辟了許多潛在應用。
磷光體是一種物質,它從光源(例如紫外線或可見光)吸收能量,并通過發射彩色光來釋放該能量。磷光體常用于 LED 照明和顯示器,以及防偽印刷。
然而,在微型和微型 LED 照明和顯示器領域,所使用的芯片非常小,通常使用的無機熒光粉具有有限的色彩再現能力和發光強度。這些熒光粉也是不溶性的,以細小顆粒的形式存在,當用于防偽印刷時,印刷圖案變得依稀可見,具體取決于視角和曝光量。東芝的新型熒光粉克服了這些問題。
圖 1:東芝新型熒光粉的應用
東芝將其光致發光研究重點放在新型鑭系元素發光絡合物上。該公司開發了一種專有的分子設計方法,并用它來結合具有兩個或更多氧化膦結構的標準 Eu(III) 發光絡合物的離子,包括東芝最近發現的支鏈四氧化四膦配體(圖 2)。
圖 2:東芝分子設計方法實現的具有兩種或多種不同氧化膦結構的 Eu(III) 配合物。
這創造了一種新的結構,該結構高度可溶,具有出色的透明度,并成功地增加了發光強度以實現高色純度和持久發光。分子設計方法還有可能創造出當應用于不同的發光復合物時發出不同顏色光的熒光粉。(圖3)
圖 3:當應用于不同的發光復合物時,分子設計方法有可能創造出發出不同顏色光的熒光粉。
東芝很快將開始提供熒光粉和熒光薄膜的樣品,并探索在許多領域應用的合作伙伴關系,包括照明、顯示、印刷和化學工業。該公司的目標是在 2025 年開始量產。
武漢大學研究團隊實現24.1%高效率鈣鈦礦近紅外發光LED
近年來,近紅外發光和探測器件在夜視、醫療、通訊等方面有眾多應用,甲脒鉛基鹵化物鈣鈦礦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近紅外發光二極管器件之一,但它們的性能仍然受到缺陷導致的非輻射復合和器件中帶階勢壘引起的低效載流子輸運的影響。因此,深入理解器件中的載流子輸運機制并針對性地縮小帶階對提升器件的性能顯得至關重要。
近日,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方國家、柯維俊和南京工業大學教授王建浦,聯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發表題為“Synergistic passivation and stepped-dimensional perovskite analogs enable high-efficiency near-infrared light-emitting diodes”(協同鈍化和梯度維度鈣鈦礦類材料實現高效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的文章。
該研究團隊在FAPbI3前驅液中引入了一系列鎘鹽,特別以醋酸鎘為代表的添加劑,能夠起到協同鈍化材料的缺陷并優化器件能帶結構等作用。此外,鎘鹽還生成了一種新型零維晶體結構的類鈣鈦礦材料(FA2CdI4)。該晶體結構數據信息被劍橋晶體數據中心收錄發表。
這種新型零維的FA2CdI4類鈣鈦礦和一維黃色相的δ-FAPbI3、二維FA2FAn-1PbnI3n+1以及三維黑色相α-FAPbI3的鈣鈦礦可以在一鍋合成中獲得,其梯度排列的能帶結構可以像能量漏斗一樣高效地傳遞載流子,對能量轉移中起著非常關鍵和積極的作用。
因此基于FAPbI3的近紅外LED器件獲得了同類器件中創世界紀錄的24.1%的外量子效率,還大大提高了器件的工作穩定性。此外,該器件還具有很好的探測性能,基于此還實現了發光和自驅動探測孿生器件的近紅外光通信。
a 器件結構;b 醋酸鎘協同鈍化鈣鈦礦缺陷/過量甲脒生成包含零維、一維、二維和三維體系的梯度維度的鈣鈦礦及其類似物; c 梯度維度鈣鈦礦及其類似物的加速能量傳輸示意圖; d參比器件和包含不同添加劑的器件的發光性能曲線;e 孿生器件的發光與探測集成化示意圖;f器件實現自驅動探測的響應曲線。
這項工作不僅揭示了甲脒鉛基鹵化物鈣鈦礦體系中多維度鈣鈦礦的存在,而且發現了一種鎘基新型零維類鈣鈦礦材料,為解析鉛鹵鈣鈦礦發光器件的能量傳輸機制和研制高效發光器件及其功能化集成應用奠定了基礎。
審核編輯 :李倩
-
led
+關注
關注
242文章
23362瀏覽量
663241 -
東芝
+關注
關注
6文章
1406瀏覽量
121532 -
熒光粉
+關注
關注
0文章
21瀏覽量
11985
原文標題:東芝光致發光技術突破,武大團隊實現高效率近紅外LED
文章出處:【微信號:ZHISHIKU-Pro,微信公眾號:知識酷Pro】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