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MOS管的米勒效應,已經輸出了8篇,今天這一篇是MOS管章節的最后一篇,下一篇就開始整理運放相關的內容。我個人認為今天聊的這個話題至關重要:抑制米勒效應和抑制EMI之間如何平衡。
一道問題
在前面文章《MOS管的米勒效應(3)--如何減小米勒平臺》中有提到:如何抑制米勒效應,三種優化策略其中之一就是減小柵極串阻Rg。但是在文章中沒有提及減小到多少才算是合適。
照例,先拋出來一道連環問題:想要抑制米勒效應,減小柵極串阻Rg,減小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適?如何衡量?減小Rg會不會引入其他問題,比如EMI問題?
這道題,大概率不會在技術面試中出現,太細,也太考驗基本功。但是,我覺得搞研發的硬件小伙伴想要設計出高質量的電路,有必要花精力研究下。
仿真模型的升級
上圖,看過前面幾篇文章的同學應該不陌生,我們就只用阻性負載,MOS管驅動也很簡單,就一個R1=100Ω。VG1設置成5V的階躍,上升變壓為1us。用示波器捕捉波形,如下圖所示,示波器的具體設置方法在第(3)篇文章中講過,這里不做重復。
我們嘗試調整不同的R1(1Ω/10Ω/50Ω/100Ω),則對應有不同的米勒平臺,如下圖所示,R1=1Ω時米勒平臺時間最短。
我們把上面的阻性負載換成感性負載,則有如下模型:
仿真出來是這樣,前面文章詳細分解過,這里不展開。
這里需要考慮,在咱們的實際電路中,元器件引腳會有寄生電感和寄生電容,PCB走線會有分布電感和分布電容,而MOS管引腳之間還有結電容Cgs、Cgd、Cds等,這些都會對電路的實際性能產生影響。
考慮到寄生/分布電容、寄生/分布電感,還有結電容,那上面感性負載的模型可能就要適當發生變化。我們對仿真模型稍作調整,如下圖所示:
L3是柵極驅動信號上寄生電感和分布電感的總和,約為1uH。C1為柵極驅動信號上PCB走線的分布電感。這里Cgs、Cgd、Cds都沒有畫出來。
L1為MOS寄生電感和PCB分布電感的總和。
注意:這里的模型調整可能未必合適,僅供理論分析參考和趨勢判斷。
仿真驗證
基于上述模型的調整,如果給VG1一個擺幅為0~5V,頻率10kHz的方波信號,此時我們把R1(Rg)設置為變量,分別去1~1kΩ中不同的值,我們看下仿真結果會是怎樣的。
上圖給出的是VF1(即Vgs)的波形,能總結出什么結論么?
①當R1=1Ω,Vgs上發生了劇烈的振蕩,而且振蕩幅值(能量)很高;
②隨著R1的增大,振蕩幅值逐漸減?。?/p>
③隨著R1的增大,米勒平臺時間卻在增大;
④當R1=1kΩ時,振蕩幅值最小,但米勒平臺時間最大。
我們再看下VF2(即Vds)的波形,如下圖所示:
從VF2(Vds)的變化趨勢,能總結出什么結論呢?
①當R1=1Ω,Vds上發生了劇烈的振蕩,而且振蕩幅值(能量)很高;
②隨著R1的增大,振蕩幅值逐漸減小;
③當R1=1kΩ時,振蕩幅值最小。
我們再換一個角度,只看R1=1Ω的情況下,如下圖所示:
VF1(Vgs)和VF2(Vds)都發生了強烈振蕩,說明在此過程中有LC諧振發生,這期間高次諧波能量必然被放大,必然會增加EMI問題的風險。但是我們也注意到此時米勒平臺持續時間卻是最短的,這樣MOS管的開關損耗則可以降低。
我們再看下R1=1kΩ的情況下,如下圖所示:
VF1(Vgs)和VF2(Vds)振蕩不明顯,但此時米勒平臺的時間則大大延長,這樣MOS管的開關損耗會增大。
審核編輯:湯梓紅
-
emi
+關注
關注
53文章
3602瀏覽量
128206 -
MOS管
+關注
關注
108文章
2439瀏覽量
67575 -
運放
+關注
關注
47文章
1170瀏覽量
53269 -
仿真
+關注
關注
50文章
4124瀏覽量
133994 -
效應
+關注
關注
0文章
14瀏覽量
9804
原文標題:MOS管的米勒效應(9)--如何平衡抑制米勒效應和抑制EMI風險的關系
文章出處:【微信號:hjldws,微信公眾號:硬件微講堂】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