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半導體材料以錯和硅為主。
最早的半導體材料是錯。世界第一個晶體管和第一塊集成電路的材料均是錯。
1886 年,德國化學家溫克勒(C. A. Winkler)首先制備出錯,為紀念其祖國,他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 Gernanium,來源于德國的拉丁文名稱 “Germania“。??????
1950年,美國人蒂爾(G.K.Teal)和里特爾 (J. B. Little)采用切克勞斯基(J Czochralski)法(又稱直拉法或 CZ 法)拉出鍺單晶。
鍺的熱導率較低,為 64W/(m ?K),用錯制造的器件只能工作在90°以下的環境,高于90°時,錯器件的泄漏電流明顯增大;錯的熔點只有 937°C,難以承受諸如摻雜、激活、退火等高溫工藝過程;同時,錯的氧化物溶于水,結構不穩定,無法制成 MOS 器件;更重要的是,鍺的機械性能較差,錯單晶的直徑不宜很大,錯晶片的加工與運輸也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
1952 年,蒂爾和此勒(E. Buehler) 用直拉法拉出硅單晶。隨后,德州儀器(TI) 于 1954 年成功制造了第一支硅晶體管。由于硅具備禁帶寬度大(為1. 106ev)、熱導率高(為 145W/(m ?K))、硅氧化物是性能最好的介電絕緣材料、硅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約占地殼質量的 26%) 等一系列優勢,20世紀60年代以后.硅成為主流的半導體功能材料。
第二代半導體材料以砷化鎵(GaAs)、磷化鋼(InP)、銻化鋼 (Insb)和硫化鍋(Cds) 等川-V族化合物材料為主,適用于制作高速、高頻、大功率以及發光電子器件,是制作高性能微波、亳米波器件以及發光器件的優良材料被廣泛應用于衛星通信、移動通信、光通信和全球定位系統(Clobal PositioningSystem, CPS) 等領域。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主要指以碳化硅(SiC)、氮化鎵(GaN)、氧化鋅 (ZnO)和氮化鋁(AIN), 等為代表的寬禁帶(禁帶寬度大于 2.2ev) 半導體材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具有禁帶寬度大、擊穿電場高、功率密度大(氮化鎵的功率密度是砷化鎵的 10~30 倍)、熱導率高、電子飽和速率高及抗輻射能力強等優秀品質,因而更適合制作高溫、高頻、抗輻射、大功率器件和半導體激光器等。目前,較為成熟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是碳化硅和氮化鎵,碳化硅比氮化鎵更成熟一些。
隨著新器件的開發,更多高6介質(High-k Dielectric)材料(Mg、Ca、Sr、Ba、La、Hf等)、金屬柵材料(Al、Ni、鑭系金屬、稀士金屬等)、互連材料(Ti、Ta、W等)、存儲器材料(各種過渡金屬氧化物,如 BaTiO?、S-TiO?、TO?、 ZrO?、NO、 MoO?、V?O?、 WO?、ZnO 等)、外延和襯底材料(應變硅,FD-SOI 等)、碳基材料(碳納米管、石墨烯等)的研究正在廣泛展開。例如,FinFET (Fin Field FfeetTransistor,鰭式場效應晶體管)工藝將采用山-V族材料來增加載流子的遷移率,在互連結構中采用鈦、鈷或釕構成連線及氮化鈦作為阻擋層材料。
審核編輯:湯梓紅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92文章
11622瀏覽量
363175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703瀏覽量
222627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745瀏覽量
138891 -
SiC
+關注
關注
29文章
2887瀏覽量
62937 -
GaAs
+關注
關注
2文章
510瀏覽量
23074
原文標題:集成電路材料發展的里程碑,積體電路材料發展的里程碑
文章出處:【微信號:Semi Connect,微信公眾號:Semi Connect】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我國半導體照明技術產業發展歷程及未來展望
第三代半導體科普,國產任重道遠
半導體激光器的發展
GaN基微波半導體器件材料的特性
半導體材料有什么種類?
半導體材料發展趨勢
在SiC市場,各企業間的競爭焦點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半導體的發展歷程詳解
半導體制備工藝的發展歷程及種類特性
![<b class='flag-5'>半導體</b>制備工藝的<b class='flag-5'>發展</b><b class='flag-5'>歷程</b>及種類特性](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89/51/wKgaomSBL7-AORikAAAVA0mcv94416.jp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