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產業概況
關于Web3的初步共識
Web 3.0被用來描述下一代互聯網框架,是互聯網體系構架的一次演進和升級。Web 3.0首先是由萬維網(Web)的發明者Tim Berners-Lee在1998年提出的語義網(SemanticWeb)技術,旨在通過添加元數據、構建知識圖譜,讓網絡更理解信息本身,更智能的服務用戶,與當前廣泛討論的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之上的下一代互聯網技術不同。為了對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加以區分,一般用Web 3.0指代語義網,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之上的互聯網技術稱為Web3。本篇報告的討論主要聚焦在Web3上。
目前基于區塊鏈技術的Web3概念是由以太坊聯合創始人、Polkadot創始人Gavin Wood于2014年4月提出。用一句話來解釋Web3,Gavin認為Web3的核心理念是“lesstrust,more turth”(少一些信任,多一些事實)。
當前Web3處于發展初期的探索階段,對Web3仍沒有確切的定義,但是初步達成的共識是:狹義上,web 1.0階段用戶只能被動瀏覽網頁,Web 2.0階段用戶依賴平臺創造和傳播信息,Web3階段用戶可以更加自主的管理數據并在互聯網內容創造中獲得價值;廣義上,Web3 通過設計新的技術協議和建設新的基礎設施,讓互聯網更加去中心化、更加安全,讓用戶掌握自己的數字身份和數字資產,也是首次在數字世界中創造了真正可面向數據要素確權、流通、交易的經濟體系,從而實現技術體系與經濟體系協同創新,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
Web3有望改進Web 2.0存在的平臺壟斷、隱私泄露和算法霸權等問題,讓互聯網進入更開放、更安全的時代。 當前Web 3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圍繞Web 3的去中心化的數字經濟創新仍在發展與嘗試中。
從Web1.0到Web3
Web 1.0:廣告經濟時期。網站幾乎無法獲取用戶個人數據,內容平臺創造,收益平臺享有。這個階段,互聯網上內容非常少,門戶網站通過整理和索引互聯網內容引導用戶訪問他們感興趣的網站,各網站通過點擊量的多寡收取相應廣告費。絕大多數用戶只是內容的消費者,無法參與其中。交互方式以臺式機瀏覽器為主。主要代表為雅虎、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
Web 2.0:平臺經濟、廣告經濟時期。中心化平臺收集、積累大量用戶信息,通過算法精準推送廣告信息。內容用戶創造,收益分配平臺主導。此階段公司致力于建立一個中心化的平臺將互聯網用戶連接起來,平臺可以接受并管理用戶提交的內容,并且這些內容是服務的主體。此時互聯網產品的核心理念是互動、分享與關聯,交互方式以移動互聯網為主。用戶不僅僅是互聯網服務的使用者,用戶更是成為了互聯網產品的一部分。然而平臺需要和服務的提供者分利,收益分配由平臺主導。主要代表公司為YouTube,Facebook和微信等。
Web 3.0:創作者經濟。去中心化,內容用戶創造,數據歸用戶所有。被認為是下一代互聯網體系,核心思想在于將生產和所有權交還給參與生態、使用平臺的用戶,而不是由互聯網平臺或者控制互聯網平臺公司的少數人擁有。
Web3發展的基本要素
區塊鏈是一種新型的分布式數據庫協議,是實現Web3的最核心技術。 區塊鏈的技術特性使其能夠:1)安全地存儲數據,得益于現代計算機密碼學,用戶可以獲得自己獨特、安全的賬戶,區塊鏈網絡各個節點可同步復制所有數據和歷史信息,不需要依賴任何第三方;2)信息不可偽造和篡改,區塊鏈在組織數據記錄時采用區塊的方式來保持一大塊數據,并且把這些分成塊的數據用類似鏈表的方式按次序連接起來,每個節點都有獨立驗證的能力,通過共識算法來保證各個節點數據一致,同時,區塊鏈不支持刪除操作,數據只會不斷增加,不會被刪除;3)數據公開透明可驗證,區塊鏈的節點可見,公鏈上的任何數據都是完全公開的;4)能夠自動執行智能合約。
從區塊鏈的發展進程來看,從2008年的比特幣白皮書發表至今,區塊鏈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區塊鏈1.0:以比特幣為代表,區塊鏈作為底層數據架構,蟄伏在比特幣及其分叉的山寨幣背后,此階段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場景僅限于加密貨幣; 2)區塊鏈2.0:以以太坊為代表,以太坊創建了一個全新的分布式計算開源平臺,用戶可以在其上構建部署各種智能合約,以太坊網絡上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執行該代碼或程序來完成發行通證、金融合約等特定“交易”,承載的應用場景從加密貨幣延展開來,打開了區塊鏈在商業應用領域的想象空間; 3)區塊鏈3.0:自2017年起,區塊鏈技術發展進入圍繞應用、以鏈上與鏈下結合的設計來構建基礎設施、平臺、工具及去中心化應用的3.0階段,業界涌現了大量以ArcBlock、Cosmos、Polkadot為代表的區塊鏈3.0平臺和項目,推動區塊鏈跨鏈技術以構建區塊鏈網絡,并根據各行各業推出基于區塊鏈的應用實踐。區塊鏈在跨鏈技術、存儲能力和可擴展性等多個層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相關應用仍處在持續開拓中。
Web3技術成熟曲線
Web3 發展仍在探索中,但 Web3.0 的基本技術體系和發展方向已初現雛形。據Gartner 2022 年 7 月年發布的技術成熟度曲線分析報告顯示,目前Web 3.0 技術已經歷了第一波創新高峰期,正在從“創新啟動階段”邁向“創新泡沫階段”,技術體系逐步成型,市場熱度較高,創業投資活躍,后續還將經歷技術弱點暴露的“創新低谷階段”、技術迭代完善的“創新爬升階段”和日漸廣泛應用的“生產成熟階段”。
其中,非同質化通證(NFT)、分布式身份(DID)、分布式金融(DeFi)、分布式交易所(DEX)等 Web 3 核心組件技術正經歷“創新低谷階段”,還需2-5 年進行技術更新迭代走向成熟。零知識證明(ZKP)、分布式自治組織(DAO)、可監管分布式金融(CeDeFi)、可監管分布式交易所(CeDEX)正經歷“創新啟動階段”,未來有望迎來更多創新。
WEB3:從概念到場景落地
DID:Web3的身份管理系統
傳統的身份管理系統長期以來一直依賴于中心化的中介機構來發布、持有和控制,個人無法控制與身份相關的信息,也無法決定誰有權訪問個人身份信息。 從互聯網的域名系統(DNS)來看,DNS將域名轉化為IP地址,以便瀏覽器可以加載互聯網資源。DNS可以實現安全性和提供對人來說有意義的網絡地址名稱,然而2010年維基解密的關閉和2011年美國司法部和國土安全部沒收域名突顯了該系統固有的去中心化不足。 從傳統的互聯網個人賬戶模式來看,使用電商、游戲、社交等不同應用和服務時,用戶需要向系統注冊申請一個賬戶,然后使用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傳統的賬戶模式均是把個人身份信息提供給服務商,由服務商創建賬戶,個人數據存儲在服務商的服務器上。服務商可以通過用戶數據生成詳細的用戶畫像,還可用機器學習技術分析挖掘更多隱私信息,使數據隱私泄露和濫用風險增加。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以太坊等公共區塊鏈上可構建去中心化身份系統(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DID允許個人管理與身份相關的信息,而無需依賴服務提供商或政府等中心化的機構。
DAO :Web3的組織范式
根據Deep DAO數據,截至2023年7月25日,目前市場上一共有20,294個DAO組織,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27億美元。DAO的治理通證持有者達到720萬人,活躍的投票者和參與者達到280萬人。 除了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之外,DAO內的生態活躍也表現良好,累計提案決策數量為15.82萬個,累計投票數量達1920萬。
NFT:Web3的數字資產
NFT全稱為 Non-Fungible Token,指非同質化通證,是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化憑證。這種憑證可以證明NFT的唯一性,確認其擁有者的權利,并且可以追溯 NFT 的整個創作和交易過程。 NFT正在構建Web3和元宇宙的資產體系。這個資產可以是一張圖片、一個音頻、一段視頻、一串代碼、一個數字簽名等等任何形式的數字化資產。NFT技術讓用戶可以真正享有 Web3 時代獨有的數字所有權,它不僅創造了加密藝術品等原生的虛擬資產,它也通過映射將現實世界的資產帶入元宇宙領域。 NFT的生成過程需要消耗計算機的算力(gas)來為“準NFT”進行去中心化的認證、確權和記錄。不同的區塊鏈提供不同的協議標準,如以太坊和Polygon對NFT鑄造的收費標準也不同。除了在鑄造過程中收取費用外,NFT一旦發布到市場,以創建者制定的價格進行拍賣或者售賣,也需要計算機算力進行交易的確認和記錄,因此也會收取費用。
SocialFi:Web3的社交系統
SocialFi是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的社交網絡。與Web 2.0社交相比,Web3社交主要有3個不同:1)資產創造和共享所有權,Web3 社交應用不需要依賴間接貨幣化(即廣告)并可以通過在區塊鏈上發行可替代或不可替代的通證(NFT)與其用戶創建共享所有權結構,培養社區感和所有權感;2)開放數據和身份,鏈上積累的數據和憑證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共享;3)組合的生態系統:建立在智能合約區塊鏈上的 dApp本質上是可組合的,可以用作其他應用程序的構建模塊。
WEB3 國內外落地實踐
海外Web3應用案例
Mirror成立于2020年,由前a16z合伙人Denis Nazarov推出,是一個基于以太坊運行、由用戶主導的Web3內容平臺。 賬戶管理上,Mirror向所有以太坊錢包開放,用戶可以通過綁定數字錢包作為身份入口進入Mirror平臺。Mirror也支持用戶綁定自己的ENS域名,同時也為每個創作者生成一個由ENS域名打頭的mirror.xyz子域名作為內容發布平臺主頁,實現與原有互聯網網頁的兼容。 內容創作上,Mirror支持用戶在平臺進行內容創作(Entries)、創作內容眾籌(Crowdfunds)、收益拆分(Splits)、發行數字藏品(Editions)、內容拍賣(Auctions)、社區投票(TokenRace)等6種基礎能力工具,同時支持通過去中心化數據存儲協議Arweave存儲數據,平臺上發布的內容將被永久存儲在Arweave鏈上。創作者可以選擇將自己的內容制作成NFT,由內容支持者通過支付ETH認購NFT,當出版商購買內容時,創作者和其內容支持者將會參與內容分成,以實現內容創作所有權經濟。
國內落地場景:數字藏品
國內NFT起步較晚,且聚焦于數字藏品應用場景。相較于海外,由于國內對區塊鏈、虛擬貨幣監管較為嚴格,尚未形成類似以太坊的大型公鏈,因此2021年前國內NFT市場仍處于襁褓之中,起步相對較晚。2021年后,在全球元宇宙熱潮影響下,國內NFT市場隨之興起,后于2022年步入監管規范期,確立了以數字藏品為主的應用場景。國內數字藏品的發展歷程同樣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萌芽期、發展期、規范期。
報告節選:
-
Web
+關注
關注
2文章
1269瀏覽量
69732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5瀏覽量
103867 -
存儲數據
+關注
關注
0文章
89瀏覽量
14154
原文標題:Web3國內進展與海外落地現狀
文章出處:【微信號:AIOT大數據,微信公眾號:AIOT大數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