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科技產業正處于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受到通訊、計算機、汽車產業、消費電子、光伏產業、智能電網、醫療電子等應用領域需求的帶動,以及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崛起影響,半導體行業上升勁頭十足。那么,中國半導體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呢?本期節目,讓我們一起見證《國產化機遇正當時》。
本期嘉賓,蘇州凌光紅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侯達之。復旦大學物理系本科與博士畢業,主要從事凝聚態材料中的自旋相關物理現象的研究。出國留學回來后在2019年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擔任課題組負責人。并于2021年12月成功創立蘇州凌光紅外科技有限公司,侯達之希望帶領企業做成一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檢測設備制造商,讓中國乃至世界的半導體產業,都用上凌光紅外的電性失效檢測設備。
節目開始,侯達之介紹了凌光紅外自主研發的一款產品,鎖相紅外顯微成像系統,這款產品主要是解決精密測溫的問題。其實紅外是非常常用的設備,它測溫的精度是在零點零幾度左右。但是如果是檢測芯片上面短路擊穿的失效點的話則需要0.0001度以下的精度,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鎖相模式的顯微成像系統去看一個微弱的發熱點。從物理角度上來講就是提供一個精確測溫的功能,具體應用在半導體電失效分析的過程中間。一個通電的東西實際上很難看出通電了,比如手機、電腦等。所以說當一個物體通電之后,它的光學屬性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在芯片產生短路的時候,是很難發現它是如何短路的。這時有一種方法雖然看不見電流流動,但電流只要流動就會發熱,發熱在空間上是可以捕捉的,捕捉的時候拍一張紅外照片,再用鎖相紅外去成像就會發現發熱點,這樣就可以幫助用戶完成電性失效分析。
侯達之還分享到,凌光紅外目前能夠解決的痛點問題就是企業有自主研發的國產設備。如果國內沒有一家廠商能夠做到跟國外類似的性能時,實際上對用戶來講是非常無奈的,但是凌光紅外用了兩年的時間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和國外的設備進行對比的實驗中,凌光紅外的設備也是直接勝出。當時測試人員的一句話也讓侯達之記憶猶新:從你們的例子上看,感覺國產設備成功替代是有希望、有可能的。而侯達之想做的也不僅僅是國產替代,而是國產超越。他認為國產超越是對科研人員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因為替代是為了產生更優越的性能。
節目的最后,侯達之分享了他對企業未來的愿景,他希望把現有的產品做好、做穩定。第二就是除了迭代現有的產品設備,把其他兩款設備研發出來。并且在三到五年中間要把這三款設備都完全國產化。他認為只要堅定一個目標,就可以成功。當成功面對市場時,他也希望凌光紅外至少會成為大中華區最大的供應商,這也是企業明確的中期目標。而侯達之認為長期目標除了賺錢,更重要的是大家能不能一起找到新的檢測手段,能從原理上超越所有,這樣才可以真的領先。他認為只有一直努力,企業才會變成真正偉大的企業!
審核編輯 黃宇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714瀏覽量
222663 -
成像系統
+關注
關注
2文章
198瀏覽量
1397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