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麥姆斯咨詢報道,近期,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的一個研究項目開發(fā)出一種智能手機配件,可以對人眼的瞳孔進行成像,以篩查各種神經系統疾病。這項研究成果以“Racially fair pupillometry measurements for RGB smartphone cameras using the far red spectrum”為題發(fā)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
跟蹤人眼瞳孔大小在某些特定期間的變化可以表明受試者的神經系統功能,但眾所周知,對于眼睛顏色和膚色較深的人來說,跟蹤瞳孔大小的變化會更加困難,因為傳統的彩色(RGB)相機很難將瞳孔與周圍的深色虹膜區(qū)分開來。并且,普通的瞳孔計(pupillometers)也非常昂貴。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研發(fā)的新裝置實現了無論眼睛顏色和膚色如何都可以有效地工作,并且適合與智能手機攝像頭一起使用,有可能顯著擴大用于健康篩查的人眼瞳孔測量設備的用戶范圍。
研究人員在其論文中評論道:“準確瞳孔測量的關鍵是捕獲可以清楚地區(qū)分瞳孔與虹膜的圖像。然而,在可見光下區(qū)分瞳孔和虹膜很困難,特別是對于虹膜較深的人來說。”
近紅外相機可以進行瞳孔測量,但在除高端機型之外的智能手機上很少見,而大多數手機都內置濾光片,去除可見光譜以外的光線,以提高攝影的圖像質量。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解決方案是使用可見光譜內經過過濾的遠紅光(far red)波長,即使使用智能手機內置的RGB攝像頭,也能顯著區(qū)分瞳孔和虹膜。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數字健康技術實驗室Edward Wang表示:“瞳孔測量設備設計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它依賴于可見光測量,最終只適用于膚色和眼睛顏色較淺的人群。我們通過專注于如何讓這項醫(yī)療檢測服務惠及所有人,同時保持解決方案簡單且成本低廉,最終目標是為未來公平獲得遠程、負擔得起的醫(yī)療保健服務鋪平道路。”
該原型裝置包含LED和長波通(longpass filter)濾光片,以確保圖像僅包含630至700納米的目標光譜,并通過機器學習模型分析圖像數據來評估瞳孔大小的相對變化和縮小百分比。這項研究對12名具有不同眼睛顏色的志愿者進行的試驗,并對比了原型裝置與標準臨床瞳孔計的實驗結果。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下一步研究工作將包括添加眼球追蹤功能來記錄和解釋眼球運動,并實現在家庭環(huán)境中進行大規(guī)模神經系統篩查。Billion Labs是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家孵化公司,致力于開發(fā)圍繞智能手機的傳感器配件和健康監(jiān)測解決方案,Billion Labs將完善上述原型裝置并將其商業(yè)化。
Billion Labs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技術官(CTO)、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Colin Barry評論道:“我們實現了一種廉價的瞳孔測量解決方案,可以提供相關的神經系統篩查功能,無論智能手機的價格、品牌或型號如何都可以采用該方案。”
審核編輯:黃飛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3文章
51406瀏覽量
756624 -
智能手機
+關注
關注
66文章
18550瀏覽量
181061 -
攝像頭
+關注
關注
60文章
4865瀏覽量
96316 -
神經系統
+關注
關注
0文章
84瀏覽量
13013
原文標題:智能手機的瞳孔測量配件可用于神經系統篩查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芯片在智能手機中扮演什么角色?
探索智能手機上的生成式AI
SOC芯片在智能手機中的應用
IOT邊緣計算網關:物聯網的“神經系統”
![IOT邊緣計算網關:物聯網的“<b class='flag-5'>神經系統</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8/CC/wKgaombzhyOAQt5uAAPVgT1WpFg102.png)
CYC8PROTO-063-BLE是否可以通過智能手機上的標準設置應用程序建立連接?
OLED技術在智能手機領域持續(xù)高漲
美光引領LPDDR5X創(chuàng)新,助力智能手機提升AI體驗
如何使用標準BLE將CYBT-213043-02網狀代理連接到智能手機?
神經元的分類包括哪些
神經元的基本作用是什么信息
神經元與神經網絡的區(qū)別與聯系
上海大學:研發(fā)電化學生物傳感器檢測神經系統疾病生物標志物
![上海大學:研發(fā)電化學生物傳感器檢測<b class='flag-5'>神經系統</b>疾病生物標志物](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5/21/wKgZomZ-fyWAcNVRAAAp8DR_oCI576.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