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北約16個成員國以及芬蘭和瑞典共同發起一項名為“聯盟太空持續監視”的新倡議,試圖利用商業空間技術,建立由國家和商業衛星組成的星鏈。該倡議旨在整合資源,提升北約監視和偵察能力,為北約軍事任務和行動提供必要支持。
提升關鍵能力
上述倡議將集成北約各國商業太空系統在地理情報方面的最新進展,整合空間系統、數據搜集技術和各國現有太空監視系統,打造一個由光電、紅外和合成孔徑雷達等主要遙感偵察衛星組成的代號“天鷹座”的虛擬星座,提升北約在太空領域的關鍵能力。
據報道,“天鷹座”將基本囊括美歐主要軍民兩用太空資產,偵察獲取的大量圖像情報,將提供給北約指揮機構和盟友使用。盧森堡將出資1650萬歐元(約合1760萬美元)組建一個“專家小組”負責推進項目,整合各國太空系統和數據資源。
至于是否成立實體機構,北約高層未置可否。外界猜測,北約設置實體機構的可能性很大,地址可能選在盧森堡或北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
繼續“拉伙入群”
北約高官表示,該倡議是多國防長根據現實威脅和挑戰討論而來,但分析認為,美國是組建該群的主要推動者。目前北約太空資產兩大管理中心,分別是位于德國拉姆施泰因基地的太空中心和位于法國圖盧茲的太空卓越中心。前者負責協調太空資源,通過共享潛在威脅信息保護盟軍安全;后者負責建立機制、提供培訓等。
北約沒有選擇在已有太空中心基礎上擴大業務范圍,而是“另起爐灶”,反映出北約在統合政府、軍方和民間航天資源發展防務力量方面,并非“鐵板一塊”。比如,在此輪倡議磋商過程中,德國作為歐洲商業衛星資源最雄厚的國家,并不在倡議國家內;主張航天防務“獨立自主”的法國對倡議熱情很高,希望借助北約資源減輕本國“太空戰場態勢感知”項目成本;“脫歐”后的英國,試圖通過該倡議強化北約“二把手”地位,利用歐洲資源提升聯合部隊態勢感知能力;其他天基資源相對有限的國家,期望搭乘“順風車”,“組團”實現自己的太空抱負。
搶占“高新疆域”
從北約近期有關動向看,“聯盟太空持續監視”倡議是北約加強太空領域軍備建設、搶占“高新疆域”的又一舉措。今年1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訪問日韓,雙方就建設共同安全的太空監視體系達成合作意向。同月,美、英、法、德、澳等國在聯合太空作戰年會上探討推進太空安全合作和信息共享事宜,北約太空監視觸角已延伸至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地區。目前,美國以探月為名主導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已擴大至10個國家。美國聯合加拿大開展的“全球哨兵”“黑色天空”等太空演習,將成為北約未來太空演習的“模板”。外媒稱,“聯盟太空持續監視”倡議將成為北約版“星鏈”的序幕。
目前,北約內部由美國控制的衛星數量占70%,上述倡議落地后,美軍方“壟斷”的軍用和民用衛星數量將超過1400顆。這意味著,美國無需追加過多資金,就能使超過20萬名航天專業領域人士為其工作。需要指出的是,過多民用衛星投入防務領域,很可能在戰時招致連帶攻擊。
-
衛星
+關注
關注
18文章
1722瀏覽量
67339 -
太空
+關注
關注
0文章
61瀏覽量
10272
原文標題:北約版“星鏈”呼之欲出
文章出處:【微信號:CloudBrain-TT,微信公眾號:云腦智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