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到底應該怎么賣?
照道理來說,在過往時代這簡直不能被稱為問題。
因為那時整個汽車的銷售體系都過于單一,除了指定的經銷商之外,就是二級銷售商。但事情——因為新造車的誕生而發生改變。
新造車需要提供的是一整套屬于自己的經銷渠道,以方便快速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
但問題是,從零開始造車所牽扯資金的范圍太大。畢竟研發要錢,制造要錢、傳播要錢、甚至進行系統的產品可靠性測試也要錢。
融資看起來每筆都幾十億、上百億,但用起來是真不經花。
所以,應省盡省并不是什么被看不起的事兒。事實上,這才是明智的選擇。而在經銷商渠道上,商超模式也成為了新造車、甚至老廠牌推出新能源品牌時的首選。
這股風潮由特斯拉帶起,并迅速蔓延至幾乎所有品牌。體量輕、成本低、人流量大、曝光度高,基本解決了一個全新品牌在銷售、甚至傳播端的各個功能兼顧問題。當然,這樣的模式,也同樣沖擊著原本的汽車品牌經銷商業態。
畢竟,走進商場就能看到那些設計更入時,科技都是“宇宙第一”的新勢力品牌,誰又樂意專程跑到郊區的4S店專區,花上大半天看車試駕?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在于,電氣化減少了以往內燃機汽車的大量零配件,也降低了保養需求和成本。因而也不再需要前店后車間的傳統經銷形態,來為用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養維護。
相愛相侵,經銷店與直營
情況似乎是這么個情況,新的趨勢總能找到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但問題是,擁有旺盛生命力的前提不能只是少花錢,更重要的是要多賺錢。事實上,似乎所有人都沒有從這個事情中賺到什么錢。
比如,受到了新造車商超模式沖擊的傳統經銷商門店,50.3%在今年上半年(下半年數據還未公布)呈虧損狀態,能盈利的只有35.2%,持平占比是14.5%。簡單點說,盈利不到一半。
這似乎是個很合理的狀態,畢竟商超的優勢擺在那里。但一個很有趣的點在于,似乎商超也并沒有把所有的優勢轉化為收入。
原因是銷售規模跟不上。
按照11月新造車企業的銷售規模來看,除了排名前三的理想、小鵬超過了兩萬輛(分別為41030輛和20041輛),絕大多數的新造車品牌,銷量都在兩萬輛以下一萬輛出頭。
如果再結合售價和毛利率的比例,看那些運營維持龐大直營店網絡所需要的成本,大家的成績似乎都不好。
以蔚來與理想為例。
目前他們的線下門店共有420家與337家,而根據本田中國的測算,一家線下直營店一年的平均運營成本為400萬元左右。顯然,不論是單月1萬輛,還是單月4萬輛的銷量成績,都很難覆蓋這樣的規模與成本。而這,僅僅只是新造車的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項成本而已。
因此,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互相侵入對方的領域。
根據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寶馬、Stellantis和大眾汽車集團(針對純電動車型)等傳統汽車制造商,已經或計劃在歐洲開始施行直營模式改革,沃爾沃也計劃年底在英國推出代理銷售的直營模式。
與此同時,依靠直營店起家的新造車們則開始打造自己的傳統經銷商模式。
最具代表的是特斯拉從去年開始關閉數家體驗中心,并逐漸增加4S店在自身經銷網絡渠道中的比重。同樣的,還有依靠G6挽回了頹勢的小鵬,也在著手打造自己的經銷店。
其實雙方的選擇都很正確。
一方面,傳統的豪強品牌已經有了足夠的品牌知名度與受眾基礎。他們想到的擴大市場份額的高效辦法,就是將車放在更容易觸達人群的地方。另一方面,新造車的輕資產劣勢,讓人們很難相信他們能長久存在。而重資產的4S店,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樣的直觀感受,最終幫助企業更好成長。
當然,所謂的渠道撕裂與多元化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直營店與經銷店之間的競爭。
線上,嶄新的賽道
拓展更多渠道,是無論新造車還是老豪強都需要做的事情。尤其是善用媒體的力量。
最近,一個相當老牌的汽車垂直媒體開始打造一套屬于線下的汽車空間站。這在以往的汽車媒體生存狀態中,幾乎很難見到。
將原本存在于文字、圖片、視頻上的汽車產品,甚至三電模型搬到線下,用更為專業的角度進行肉眼3D展示。同時還有多款產品的現場對比試駕來完成與經銷商的對接,引導消費。從直觀上來說,這樣做其實是愈加發揮出媒體優勢。
不僅僅是專業度和直觀角度,這種通過體驗跨品牌的第三方體驗中心,將原本自身的優勢更加擴大。
同樣的,對于急于展示技術、展示產品優越性的新造車廠牌來說,利用比以往更垂直、更直接的媒體新業態來擴展自身的推廣渠道和銷售模式,顯然是彎道超老前輩們的最好推廣手段。
當然更直觀的方法,是用電商平臺賣車。
比如,小鵬、吉利、領克、哪吒與京東汽車合作,以獲取更多的線上購車用戶資源。還有天貓、拼多多也同樣開始賣車,這顯然與如今的汽車消費習慣有了更明顯的關聯。
《2022 中國汽車消費趨勢調查報告》顯示,50% 以上車主會選擇線上購買新能源汽車。而根據今年京東618數據顯示,京東汽車整車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 128%,其中新能源汽車品類同比增長 200%。
這是比城市展廳看車、線上下定更重要的一個拓展方向。首先它們的銷售模式雖然相同,但核心跳出了品牌方自己的官方平臺,就是從私域平臺轉向了公域平臺。
這樣做的好處是,無需額外推出全新渠道,利用現有渠道做增量。
對于急著想把每個月銷量達到1萬,或突破過2萬的新造車們而言,采用什么經銷模式已經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因為他們不僅要活用現有模式,快速且盡可能多的鋪展與人群觸達,更需要節約每一分錢,保持財務狀況良好。
當然,網絡平臺也有一些隱患。
價格與價值
在更多時候,汽車銷售、尤其是新造車銷售統計其實是一門玄學——產量、訂單量、大定量、交付量、銷量等多個概念輪番使用,才能讓企業在報表上長期立于不敗之地。
當然這樣做的難點在于,不論如何調整話術,最終這些產品都必須被賣出去。延緩技能的確有用,但沒啥大用。
畢竟傳統的經銷商可以直接祭出“壓貨”模式,讓廠商過個好年。直營店如何讓新勢力過大年?通過網絡消化那些在報表、戰績表上“被售出”的產品,無疑是最合適的方法。
但如何在不同的渠道堅持相同的價格與折扣福利,就是新勢力面臨的最大問題。
不同渠道的車源數量不同,庫存壓力不同,泄壓方法不同,銷售價格必然不同。而不同價直接會讓消費者購車時遲疑,遲疑則會導致產品銷售速度降低,停滯甚至倒退。
價格與價值
過往的單一經銷商時代,這種問題往往會在廠家的區域性價格保護體系下抵消。但渠道多元化的時代,如何消弭已經成為全新課題。
同時,過大的價格折扣不僅打擊消費欲望,又會傷害品牌定位,尤其是那些高端品牌,引發新產品的定價陷阱。
還有,如果購買價格和里程都很低的二手車,二手車主能否繼承原本一手車主的福利,更是個世紀難題——對于新能源車主而言,這比低價車本身更值得關注。
結尾
毫無疑問,對于任何廠家與消費者,不斷擴充的銷售渠道,歸根結底就是提高買車便利性,帶來更好的售價與折扣。
同時,也讓那些依靠融資生存的新品牌有一個更安全的生存環境。
但這樣的變化,也會導致更多的買賣風險,不僅會對品牌造成的隱形傷害,也讓消費者在后續用車過程中缺失部分福利。
這些都是急需完善的。完善得好,則能一生二、二生四良性裂變。完善不好——本就根基不牢的新勢力非死即傷。
-
新能源
+關注
關注
26文章
5602瀏覽量
107959 -
特斯拉
+關注
關注
66文章
6332瀏覽量
126819
原文標題:汽車到底應該怎么賣?|撕裂2023
文章出處:【微信號:autocarweekly,微信公眾號:autocarweekly】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