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產業在過去一年里經歷種種變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深受矚目。最近,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對2024年新能源汽車發展進行預判,并且提出十大新趨勢。筆者在此梳理核心內容,以饗讀者。
第一,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家發展和全球地位將一步提升。
2024年可能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在全球地位進一步提升,和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的作用進一步鞏固的關鍵一年。
從全球來看,過去十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換道先行:我們先走了幾年,別人可能比我們慢了幾年。但是我們是不是新能源汽車的強國,是不是把先行的優勢變成了產業的發展優勢?目前還不能盲目下結論,所以2024年可能就是關鍵的一年,我們要繼續擴大規模,繼續提升競爭力,先行者才能變成領先者,所以2024年乃至2025年,應該是鞏固提升的關鍵年份。
如此一來,我們在全球的地位就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汽車行業很多新技術可能會在我們的市場率先應用。目前已經有這樣的趨勢:新技術在中國汽車產業率先應用,這是全球的風向標,新車型率先在中國投放,也是一個風向標。過去不是這樣的,過去都是別人的車賣了幾年之后到中國投放,別人的技術在西方國家驗證之后才能夠推廣到中國來,所以這兩個“率先”就是風向標,是代表性的標志。中國市場可能會來定義下一代汽車是什么,也就是說汽車的定義策源地更多是在中國,這個比重會越來越大。在2024年、2025年,中國不僅僅會保持量的領先,銷量會繼續在全球占比50%以上,另外,我們在技術和規則上也會保持領先。這就是從先行到鞏固產業優勢的關鍵一步。
第二,產業競爭格局進入深度重塑期。
從競爭來看,大格局應該遠未定型,但確實進入深度重塑期,也就是到了要定型還沒有定型的時候,所以明年應該是競爭更加激烈、競爭格局更加分化重塑的年份,明年包括后年實在太關鍵了:很多企業可能在這兩年就退出了,反之可能就迅速崛起了。2024、2025年從全球格局來看,在智能化上,中國和美國會成為兩個主角,智能汽車就是中美之間在PK。
從國內來看,也有很大的變化,有些地方可能就發展不起來了,有些地方利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快速崛起成為新的產業聚集區,有些地方汽車產量很大,但是新能源占比很低,就意味著它轉型壓力更大,因為油電比在加速調整,某區域的油電比也要加速,跟得上,起碼不能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才能稱之為汽車大省和汽車大市。新能源占地方汽車產業的比重是一個地方汽車產業轉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這個比例高了轉型就加速了,或者說走在成功的道路上,而我們也看到很多地方面臨著壓力。因此區域的產業布局一定是在分化,過去的領先者不一定再繼續領先,新的力量在崛起。
企業競爭,明年一定是大浪淘沙的關鍵時期,行業洗牌應該會加速,對很多企業來說,是成長的機會,對另一些企業來說,明年日子就更加難過,這就是市場。所以新能源汽車行業是制造業中市場化競爭非常激烈的一個行業,這里面容不得投機取巧,所以要全面提升競爭力才是企業的發展之道。
第三,企業發展環境將會呈現更加內卷的特征。
從競爭環境來看,汽車行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行業,2024年、2025年的發展環境呈現更加內卷的特征,更不容易。有的行業還有喘息的機會,累了喘一喘,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只能越跑越快,它不給你提供停下來、慢下來、喘口氣的機會,這就是我們行業的競爭環境,比的是看誰比誰跑得快,看誰比誰能夠抗壓,所以不容易。這個行業能夠出一些企業真的是可敬可嘆的,這就是中國市場的特點,我們把它叫內卷2.0,不是不卷了,是進入了新的卷的模式。
去年中國市場新車型會密集發布。2023年哪個國家一年能推出超過1000種新車型?這證明我們的市場足夠大,也證明競爭足夠激烈。同時,一個新車型的生命周期在加速縮短,過去一輛車賣10年,現在一輛車能賣2年算是很好的了,單車銷售規模已經不再是企業重要的目標,企業的目標就是看推新的速度。
4年一款新車這是燃油車時代的常態,現在汽車產業遵行摩爾定律,就是18個月必須更新一次,這是芯片行業的基本規律,一年半一定要有個新東西出來,汽車產業也差不多了也進入了“摩爾時代”,12~18個月必須推出新的汽車產品投放,拼的是創新的速度。因此產品迭代的速度會加快,于企業來講,創新的頻度必須跟得上。這種卷不僅僅是停留在商業層面的內卷,商業層面內卷就是看誰會賣車、誰愿降價;現在這種內卷是在競爭力層面的卷,看誰更能創新,高頻創新,這是汽車“摩爾時代”很重要的特征。
第四,產業發展以存量結構調整優化為主。
從產業結構來看,一個產業一定有一個結構性的特征。過去我們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結構特征就是以增量為主,新能源整車上增量、電池上增量,就是以投資為主的增量,支撐了規模化的發展。但明年、后年,不能一直是這樣的投資態勢,所以我們覺得明年、后年可能進入存量結構調整的階段,有一定的增量。那么存量怎么辦?存量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第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產能要更多地電動化了。過去傳統燃油的產能怎么辦?燃油的產能不能丟掉,它背后是就業、是投資,所以要利用好傳統的燃油產能,這是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把它盤活,產業發展不能只破不立。
第二個突出問題是,過去電動的產能也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過去爬坡上量的時候有很多電動產能,單一主體產能的規模經濟性不夠,因此可能需要被調整、被重組,碎片化的產能要向集中化發展才有規模效益。
第五,新能源汽車市場仍會保持高速增長。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2024年會是多少?如果按照新能源汽車增速30%~40%來講,1300萬輛是不是不可能。當然有機構說1100萬輛,1100萬輛是不是保守一點?從不同的車型算了算,比如從細分市場算一算,最上量的車是10萬~15萬的車,這是新能源汽車明年的重點。前些年我們都是兩頭跑,10萬以下賣得快,高端車30萬以上賣得快,但這兩個市場不是我們的主力市場,過去幾年10萬~15萬的市場都是以油車為主,但這個市場是汽車的主力,這兩年電動化開始向這個領域進軍了。明后年,10萬~15萬的市場是電動車可能突破爆發的重點。
多元路線開始崛起,過去主要靠純電,這兩年增程、插電式PHEV開始崛起了,市場結構更加合理了,有純電發揮優勢的領域,有PHEV發揮優勢的領域,所以這樣一種多元的路線,再加上主力市場的電動化開始了。汽車市場是典型橄欖型的市場,兩頭不大,而我們電動化是從兩頭開始,最大的一塊就是10萬~15萬,這一塊中間區域開始崛起了,所以明年還是值得期待的。
第六,新能源汽車國際化將成為一大亮點。
明年海外好多生產工廠建成,國際化是兩條路徑,一個是貿易出口;一個就是在當地投資、在當地生產、在當地銷售,這是主要模式,就像大眾本田在中國建工廠、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一樣,貿易不是主要的,但是早期靠貿易。所以明年我們的國際化亮點應該在海外生產、海外銷售比重越來越大,再加上出口早期有一個爬坡的過程,所以國際化還會保持貿易+海外生產的模式,都會是快速增長的趨勢,慢慢由貿易為主變成海外投資本地化發展為主,這是國際化的基本規律。
第七,商用車新能源化智能化將同步加速轉型。
乘用車已經是一個良性的自轉軌道,自驅動了,也不可逆了。商用車是電動化的下半場,中國是商用車大國,保有量3000多萬輛,是碳排放的主體。從“雙碳”和企業自身發展來講,商用車的電動化、新能源化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在乘用車進入自轉自驅動發展的軌道之后,要把電動化的重點放在商用車上來,解決它的綠色化或者新能源化問題。
另外,商用車和乘用車有一個不同,它是“后電動化”的,這個后電動化就趕上了乘用車的智能化。因此,乘用車是先電動化、后智能化,商用車現在表現出的特征是“兩化”同步,就是既做好電動化,同時也趕上了智能化。因為在它的場景里有智能化的剛需,由兩個司機變成一個司機,由一個司機變成完全自動駕駛,對乘用車來講那叫好玩,對商用車來講就是降成本,所以它有強烈的智能化的需求,所以它是“兩化”同步。
第八,電池、芯片、操作系統等標志性領域有望進一步突破。
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這幾個領域在2024年會持續進行技術突破,一些標志性的技術應該會密集應用在汽車上,所以創新的速度會加速,標志性的產品、標志性的技術會不斷涌現。比如電池,一些新的電池會量產上車了,當然全固態的應該還有一段時間,明年大家一定會再做一些混合電池,有固態、有液態;另外一些標志性的產品,比如大圓柱電池會規模化地量產上車,磷酸鐵鋰也不斷演進,車企會把新技術電池上車當成差異化發展的重點。
除了電池之外大家更關注的就是充電,1秒鐘1公里的充電技術會規模化地應用,就是高壓充電,800V的高壓充電,1秒鐘可以充滿1公里,800V的車慢慢會成為標配,車能不能適配高壓,這是一個基本要求。明后年,高壓車會迎來放量發展,或者技術加速普及。除了純電之外新型的混動技術,車企都很關心混動。新型混動技術是創新的一個重點,一般的純電車企一定會關注混動路線的配套。
國產芯片會加速上車,2024、2025年是國產芯片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有的企業已經提出來,2025年要做全國產化,所以國產芯片加速上車是明后兩年汽車半導體領域一個非常亮麗的特點,包括國產的操作系統。所以電池、芯片、操作系統,這些標志性的技術和產品會進一步突破。
第九,智能駕駛應用路線逐步清晰。
明年是智能化相對清晰的一年,這兩年還是探索期。智能化,過去兩年是做單車智能,還是做車路協同,還是做智能網聯,大家也探索了很多年。明后兩年智能駕駛的應用路線會逐步清晰,單車智能會快速發展,它叫功能疊加的發展模式。今年做泊車,明年可能行泊一體,可能再加上L3車道跟隨,再加上輔助駕駛,不斷加上一些智能化的模塊,這是單車智能的發展模式,最終到有一天走向L4。所以它進入不斷加功能、不斷升級的快速的發展軌道,大量的智能模塊會上車,當然有些企業會推出一些高階自動駕駛,這個不矛盾。主力市場就是不斷加功能,有些企業會繼續向高階自動駕駛。
車路協同、智能網聯、車城協同,這個路線也會不斷清晰。比如智能網聯已經清晰了,車必須聯網。未來的新車,起碼乘用車聯網率明年、后年就是100%,新車必須網聯,都會有聯網的通訊模塊。另外,車路云車路協同的試點會進一步擴大,用網聯、用道路來解決汽車的賦能問題。網聯和車路云會繼續進行試點示范走向產業化。所以,智能駕駛的應用路線由探索期轉向清晰化發展。
第十,汽車與ICT、能源與產業融合速度加快。
明年又是一個跨界大年,汽車行業變得越來越跨界,和ICT信息通訊行業、能源行業的融合會進入到深度融合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能源行業看來,汽車是能源的一個負荷、一個組成部分。但在ICT行業看來,汽車就是一個大終端。在汽車行業看來,必須打通與能源的鏈接,必須大量應用ICT行業的軟件、硬件的新技術實現自己的發展。所以從汽車角度,這是最大的創新集成器,新技術都要用到身上。跳出汽車來發展汽車,從融合的角度來推動產業之間相互的鏈接、相互的賦能,是汽車行業或者說中國產業發展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這個現象在汽車行業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本文轉自:汽車與配件AP -編輯部
演講稿來源: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623瀏覽量
100119 -
汽車產業
+關注
關注
1文章
195瀏覽量
1287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