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一款四輪智能小車
此部分共分為五個小節,通過這個 Part 的學習,我們將了解機器人的概念和組成,對機器人的整體設計有一個明確的思路,然后通過機械結構、驅動系統、傳感系統、控制系統四大組成部分,展開介紹設計一款智能小車的基本思路。
通過這一講課程,我們希望大家腦海中能夠對智能小車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開發思路,未來我們再逐個擊破,把它一點一點做出來。
總體設計思路
從控制的角度來講,機器人可以劃分為圖中四大組成部分,分別是:傳感系統、執行機構、驅動系統和控制系統。
先來看執行機構,這是機器人要動起來的重要裝置,比如移動機器人是需要移動的,那如何帶動輪子旋轉或者轉彎呢,就是類似這樣的電機、舵機來執行運動的。但并不是所有運動部位都會安裝電機,比如一輛真實的汽車,一般只有一個電機或者發動機,那如何讓兩個輪子,甚至四個輪子都轉起來呢,這就需要一個完成動力分配的傳動系統,比如轉彎的時候動態調整左右兩個輪子的速度,這需要嚴密的機械設計,也就是差速器的功能。除了移動機器人,在一些工業機器人中,驅動機器人的關節電機、抓取物體的吸盤夾爪,也可以看做是執行機構。總之,執行機構就是執行運動的一套裝置。
為了讓執行機構準確的執行動作,還需要在執行機構前連接一套驅動系統,比如我們要讓機器人的電機按照1m/s的速度旋轉,如何動態的調整電壓、電流,來達到準確的運動目的呢,這就是由電機驅動器來實現的。如果是電動執行機構的話,其配套的驅動系統一般都是由驅動板卡+控制軟件組成,也是嵌入式系統應用的重要領域,我們在學校中學習的單片機、PID、數字電路等概念,都和這個部分緊密相連。驅動系統的選擇是根據執行機構來的,比如普通的直流電機,用類似這樣的電機驅動板就行,工業上常用的伺服電機,都會用到220V甚者380V電壓,就得用專業的伺服驅動器了,還有類似吸盤的氣壓驅動,外接鍵盤鼠標一樣的外設驅動,以及各種各樣的傳感器驅動,總之,驅動系統的職責就是保證機器人各種設備的正常運行。
機器人光動是不行的,還需要具備感知能力,這就得靠傳感系統了。傳感系統一般分為內部傳感和外部傳感,內部傳感是用來感知機器人自身狀態的,比如通過里程計計算自己輪子旋轉的速度,從而計算累積位移,通過陀螺儀感知機器人自身的角加速度,判斷轉彎時的狀態,通過加速度計,感知機器人在各個運動方向上的加速度,可以用來判斷運動趨勢或者上下坡,還有力傳感器,可以用來感知機器人自身與外部的相互作用力度,比如抓一個雞蛋,但又不至于抓破。
與內部傳感器相反,外部傳感器幫助機器人感知外部信息,類似人眼一樣,使用攝像頭來看到外部的彩色圖像,不過機器人可以通過多種外部傳感器超越人類的極限,比如可以使用紅外傳感器,在沒有光線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外部環境,類似夜視儀一樣,還可以利用激光雷達、聲納、超聲波等距離傳感器,感知在某個角度范圍內的障礙物距離,還有麥克風和喇叭,方便我們與機器人語音交流。
傳感系統是智能機器人的重要組成,很多機器人甚至裝備了幾十上百個傳感器,感知自身與環境的各種信息,比如自動駕駛汽車就是如此。
在這些系統的上層,就是機器人的大腦——控制系統了。控制系統一般也是硬件+軟件組成,硬件大多采用計算資源豐富的處理器,比如我們常用的筆記本電腦、樹莓派、英偉達板卡等;其中運行的軟件就是各種豐富的應用程序了,比如讓機器人建立未知環境的地圖,或者讓機器人運動到送餐地點,再或者是讓機器人識別人臉。
智能機器人的核心算法體現,都是在控制系統中完成,這也是我們未來做機器人軟件開發的主要位置。
機器人實例
機械結構設計
以上述機器人為例,直觀看上去,似乎這個小車并不復雜。
底盤是整個小車的底座,通過螺絲安裝了四個個車輪和配套的電機以及舵機,用來驅動小車運動。
底盤上第一層是電池,相對比較重,盡量放在下邊,可以讓小車的中心靠下,第二層則用來放置主要的傳感器和控制器板卡,這樣可以很好的隱藏兩層板的疊加同時讓板卡更加安全。
小車底盤的前端,為了安裝相機,我們要設計一個安裝的支架,一側用螺絲固定在底盤上,另外一側可以固定相機,最好還可以調節相機可視角度。
第三層則有一個LED顯示屏以及一些通孔,可以用來放置一些方便調試以及需要一定高度的傳感器如雷達等。
此外在車體兩側還放置了RGB燈帶,可以讓小車看起來更加炫酷。
這就是智能小車的機械結構啦,大家可以根據自己選擇的各種零部件尺寸。
接下來,我們把焦點放到小車的執行結構上,也就是這兩個電機和四個輪子,它們如何控制小車運動呢?
其實對于智能小車而言,常見的有三種形態運動方式,接下來一一介紹。
審核編輯 黃宇
-
智能小車
+關注
關注
87文章
549瀏覽量
81858 -
智能機器人
+關注
關注
17文章
872瀏覽量
8253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