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下午,華為正式發布2023年年報!
總體財務數據方面,2023年,華為實現營收7042億元(人民幣,下同),凈利潤870億元人民幣。而過去的2022年華為全球營收為6423億元,凈利潤為356億元,以此計算,2023年華為營收同比增長9.6%,凈利潤同比大增144%。
華為新聞稿中提及,ICT基礎設施業務保持穩健,終端業務表現符合預期,云計算和數字能源業務實現了良好增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開始進入規模交付階段。華為重視研究與創新,2023年研發投入達到1,647億元人民幣,占全年收入的23.4%,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11,100億元人民幣。
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2023年集團整體經營情況符合預期,過去幾年,華為經歷了重重考驗,也在挑戰中不斷成長。正是客戶、伙伴和社會各界的信任與支持,幫助了華為生存與發展。”
從近5年財務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經歷2021、2022年的艱難發展,2023年華為在銷售收入、營業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等各項關鍵指標中,均有明顯的強烈回彈!這預示著,華為已擺脫陰影,全面回歸!
面向未來,胡厚崑強調:“2024年,新的征程已經開啟,我們將堅持開放創新,繁榮生態,以質取勝,為客戶和社會創造更大價值!感謝每一位同行者,前行的路上,我們一起創造不凡,攜手共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暴增128%!增速最快!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智駕傳感器及部件出貨量超300萬套!余承東:2024將扭虧為盈!
具體來看,2023年,華為ICT基礎設施業務實現銷售收入3,6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終端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5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3%;云計算業務實現銷售收入5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9%;數字能源業務實現銷售收入5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實現銷售收入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8.1%。
目前,華為主要業務分為ICT基礎設施業務、終端業務、華為云計算、數字能源、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海思等6大板塊。
據年報介紹,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主要面向車企客戶提供智能汽車零部件及配件、智能駕駛軟件和相關服務等,一般采用直銷模式。其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智駕關鍵傳感器零部件,均是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自研重點。
此前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董事長余承東介紹,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是目前華為主要業務中,唯一出現巨額虧損的業務:
“華為車BU過去一年虧100億元,后來虧80億元,去年虧了60億元,今年大概能夠實現扭虧為盈,得益于我們和合作伙伴打造的高端車型的大賣。今年前三個月,自選車業務實現扭虧為盈;華為車BU業務,接近盈虧平衡的邊緣,我預計從4月份開始,往后應該能實現扭虧為盈,實現良性的正向的發展。”
本次,華為2023年報顯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實現銷售收入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8.1%,增長速度是所有業務中最迅猛的,可見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已經逐漸發力,走上發展正軌。
華為年報中認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未來可期:
堅定不移地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累計研發投入超過300億人民幣,研發團隊規模達到7,000人。 以高品質產品服務好客戶和伙伴,業務已進入高速增長期,部件發貨量超過300萬套,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車控、智能車云、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網關、AR HUD、智能大燈、T-Box等產品與解決方案。……2023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共賦能7款戰略合作車型上市,獲得了消費者的高度認可,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是用戶的兩大買點,未來可期。
自從華為踏入造車行業以來,先后實行過三種模式的運營。分別是零部件模式、HI模式以及華為智選模式,其中的零部件模式、Hi模式都歸口華為車BU主導:
標準零部件模式指華為為車企提供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零部件以及車輛內部的TMS電源管理、TMS熱管理零部件等。 Huawei Inside模式(HI)指車企采用華為旗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HI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激光雷達等超過30個以上智能化部件的全自研技術。極狐阿爾法S?HI版、阿維塔11等即為HI模式。 智選模式指華為為車企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含產品定義、產品設計、用戶體驗設計、產品工藝設計等,還幫助車企定義該產品,但車的機械、底盤件和調校等部分仍由車企來主導。問界系列汽車即是智選模式。
車BU業務是華為智選車的核心競爭力來源,為了做好車BU業務,華為自研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4D成像毫米波雷達)等智能汽車核心傳感器,并深入研究攝像頭、雷達多傳感器融合感知算法。
2023年11月,華為和長安汽車正式簽署協議,華為將剝離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獨立成立一家新公司,長安汽車將入股。新公司將引入更多主機廠,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新公司或將對國產智能汽車零部件供應鏈格局造成較大沖擊。
全面智能化戰略,怕再被卡脖子,投研并用,華為大力布局眾多關鍵傳感器賽道
華為2023年報中,關鍵業務重點提及全面智能化戰略等進展。
全面智能化(All Intelligence)戰略于2023年9月由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正式提出,這個戰略將是未來10年華為發展的重點方向,也預示著華為研判的未來科技產業發展的趨勢。 華為全面智能化戰略的第一步是“讓所有對象可聯接”,萬物互聯,感知先行,華為的全面智能化戰略將傳感器這個小小的器件再次推上了浪尖。全面智能化的世界,數以億計的傳感器需求空間展現,屬于傳感器的黃金時代開始!
作為信息技術的基礎、物理世界連接數字世界的橋梁,全面智能化戰略的關鍵,華為一直以來重視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和自研儲備,多條關鍵傳感器賽道均有華為身影——自研技術規避“卡脖子”風險! 譬如,市場上,華為一直采購不到先進的超聲波指紋傳感器用于旗艦手機中,備受消費者詬病。 2024年3月,華為研發的超聲波指紋傳感器方案曝光,據相關消息顯示,華為自研超聲波指紋傳感器預計會在2024年末到2025年中量產發布,按華為旗艦手機發布規律展望,P80 系列手機有望搭載自研超聲波指紋傳感器,帶來更好的指紋解鎖體驗。相關信息參看《華為新傳感器專利曝光!最快年底落地》 在被美國制裁過程中,華為一度采購不到先進的CMOS圖像傳感器,2023年10月份,媒體曝出華為正在自研全新的CMOS圖像傳感器,并且涉及從晶圓制造到芯片設計全流程。相關信息參看《從晶圓開始,這個傳感器又要自研了!》 由于傳感器的重要性以及規避“卡脖子”等風險,多年以來,華為通過投資、自研并用的方式,大力布局了多條關鍵傳感器賽道。
早在2016年,就有傳聞華為以20億美金的價格,欲收購消費電子MEMS陀螺儀供應大廠應美盛(InvenSense),但最終未能達成。 2018年,華為在法國東南部城市格勒諾布爾設立在法國的第五家研發中心,主攻傳感器和軟件研發。 2019年9月,華為發布了首款光纖傳感產品OptiXsense EF3000,進軍光纖傳感賽道,成為其企業光網絡服務的重要一環。相關信息參看《華為發布兩款光纖傳感器產品!》 2019年10月,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高峰論壇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明確表示,華為要造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智能汽車核心傳感器。 此后,在2020年12月,華為正式發布車規級高性能激光雷達產品——96線中長距激光雷達;2022年3月,在2022華為全屋智能及全場景新品春季發布會上,華為發布了首款毫米波AI超感傳感器。2023年12月,華為再次發布業界領先的192線量產激光雷達。 除了在光纖傳感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傳感領域的自研外,華為還大力投資了多家傳感器上下游企業,包括了激光器、CMOS圖像傳感器、TOF傳感器、MEMS陀螺儀、旋變傳感器等多條賽道(可上下滑動查看):
縱慧芯光:提供高功率以及高頻率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VCSEL)解決方案,生產VCSEL芯片、器件及模組等產品,可應用在3D感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自動駕駛、生物醫療傳感器和高速光通信等領域。同時,縱慧芯光也是華為手機ToF光源的主要供應商。2020年6月獲華為哈勃投資。
思特威:主營方向是CMOS圖像傳感器集成電路芯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芯片主要用于安防監控,汽車車載和人工智能等領域。2020年8月獲華為哈勃投資。
炬光科技:主要從事激光行業上游的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元器件、激光光學元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擁有車規級汽車應用(激光雷達)核心能力,正在拓展面向智能駕駛激光雷達(LiDAR)、智能艙內駕駛員監控系統(DMS)等汽車創新應用場景的車規級核心能力。2020年9月獲華為哈勃投資。
南京芯視界:芯視界在單光子直接ToF(SPAD dToF)技術和應用落地上處于領先地位,是全球率先研究單光子dToF三維成像技術的先驅之一。公司擁有芯片級的光電轉換器件設計和單光子檢測成像技術,主營基于單光子探測的一維和三維ToF傳感芯片。芯片產品廣泛應用于掃地機、無人機和手機等諸多消費類電子領域,以及AR/VR、智能家居和自動駕駛激光雷達等應用。2020年9月獲華為哈勃投資。
長光華芯:長光華芯也是研發VCSEL的企業,已推出距離傳感器、結構光(SL)、飛行時間(ToF)三大類產品,標準產品的波長包含808 nm、850 nm、940 nm等,是全球少數幾家研發和量產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芯片的公司。2019年4月獲華為哈勃投資。
聚芯微電子:擁有智能音頻、3D視覺、光學傳感和觸覺感知等多條產品線布局。其中用于3D成像的飛行時間(Time-of-Flight)傳感器采用了背照式(BSI)技術,具有高精度、小像素尺寸、高分辨率、低功耗、全集成等特點,打破歐美國際廠商的壟斷,可廣泛應用于人工智能、人臉識別、自動駕駛、AR/VR、3D建模、動作捕捉、機器視覺等領域,在手機、安防、汽車等主流市場擁有光明的商業落地前景。
睿芯微電子:睿芯微電子擁有全球領先的超低噪聲芯片技術、光譜圖像傳感器芯片技術和音頻芯片技術,芯片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通訊,安防, 支付和音頻市場
曼光信息:是光電應用軟件研發商。公司業務面向5G、光通信、光電傳感、光計算、工業物聯網、國防安全等領域,主要涵蓋電磁場仿真與測量兩大業務。
中電儀器:主要從事微波/毫米波、光電、通信、基礎通用類測量儀器以及自動測試系統、微波毫米波部件等產品的研制、開發和批量生產,并為軍、民用電子元器件、組件、整機和系統的研制、生產提供檢測與應用,具有較強的研發、生產、測試和試驗驗證能力,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深迪半導體:主營業務為MEMS陀螺儀系列慣性傳感器芯片,為消費電子及汽車電子市場提供商用MEMS陀螺儀芯片,以及為客戶提供全面的應用解決方案。2021年8月獲華為哈勃投資。
華旋傳感:是一家專業致力于車用旋變傳感器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主要應用在新能源汽車主驅系統、智能轉向、剎車系統以及機器人領域。2022年12月獲華為哈勃投資。
結語
2023年,華為的各項財務數據有了強勁的回升,這意味著華為已經逐漸擺脫了陰影,2024年,將是華為全面進擊的一年!
在華為的年報中,以及過去一年的戰略里,華為強調全面智能化戰略,而全面智能化戰略的第一步是“讓所有對象可聯接”,萬物互聯,感知先行,傳感器將在全面智能化時代中扮演產業基石的重要角色。
無論是服務于全面智能化戰略,還是為了規避“卡脖子”風險,華為都重視關鍵領域傳感器技術的研發和技術儲備,在智駕領域,華為自研激光雷達、毫米波傳感器等;在消費電子領域,華為自研CMOS圖像傳感器、超聲波指紋傳感器等;在光通信領域,華為自研光纖傳感器……
2024年,華為將帶給全球科技產業什么驚喜?
審核編輯 黃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3文章
51395瀏覽量
756609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3瀏覽量
25300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