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選出250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39項,授予10名外國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的高校團隊。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曉華團隊:
蹚出寬禁帶半導體技術創新之路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馬曉華牽頭的“高能效超寬帶氮化鎵功率放大器關鍵技術及在5G通信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有效解決了氮化鎵功率放大器在高效率、寬帶寬、線性度等方面的問題,形成了全鏈條自主可控的氮化鎵射頻功放技術體系,實現了全球最大規模的5G通信產業化應用。
成績的背后,凝聚著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寬禁帶半導體團隊數十年的研發心血。多年來,這支擁有30多名教授、副教授,30多名青年教師,以及150多名碩博研究生的科研團隊,瞄準寬禁帶半導體前沿技術,勇擔強“芯”使命,深化產學研用合作,推動我國寬禁帶半導體技術研究邁向國際先進行列,為我國寬禁帶半導體的發展樹起了新的里程碑。
瞄準國家重大戰略,會聚高水平創新團隊——
20多年來,寬禁帶半導體團隊主動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持續深耕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和器件領域,努力突破“卡脖子”技術,走出了一條“頂天立地”的科技創新之路。
團隊聚力建設國內一流寬禁帶半導體領域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立老中青“傳幫帶”機制,形成“華山領軍教授—特聘教授—菁英教授—準聘副教授”多層次人才培育網絡,幫助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團隊帶頭人郝躍院士發起設立“芯緣科創基金”,鼓勵“從0到1”突破,激勵青年人才科研創新。
團隊瞄準新一代半導體射頻器件、功率器件、探測傳感器件等重大關鍵技術,致力于攻克頻率、功率、效率、可靠性等亟待解決的關鍵科技問題,已經實現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氮化鎵器件效率持續刷新世界紀錄,近5年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8項,帶動我國第三代半導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近兩年來,團隊多名成員先后入選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人才支持計劃。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
“發絲上建高樓”的半導體制造人才,是當前全球高科技領域較量的制高點。
為了打造符合時代和行業發展需求的高水平育人體系,寬禁帶半導體教師團隊緊跟行業發展前景,及時增設“納米電子學基礎”等前沿課程13門、新增新實驗35個,組織開展青年教師示范觀摩課、教學質量提升研討會、華山學者引領計劃、一流課程傳承與發展等研討會,力圖將團隊人才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新勢能。
團隊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幫助“芯”青年厚植家國情懷,傳承“芯”火希望。2017年,在學院黨委號召下,微電子學院一群學生組成紅色朝陽班,由郝躍擔任班主任,形成特色鮮明的黨建導學思政工作體系。微電子學院院長鄭雪峰說:“要讓學生對于解決材料、器件、工藝等基礎性問題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他們深入探索專業知識的興趣和主動性?!?/p>
基于此,他們建設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庫,修訂融合思政元素的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構建以興趣為導向的“1+3+10”的網格導學體系和“五位一體”的育人活動體系等,在探索全過程思政育人方面拓寬載體、豐富內容、強化師資,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日常生活各個環節,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協同突破共性難題——
晶圓加工、氧化、光刻、刻蝕、薄膜沉積……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寬禁帶半導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身穿超凈服的師生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作為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中心對標國際一流科研機構,整體規劃建設2.2萬平方米實驗大樓和2800平方米超凈實驗室,高標準搭建“材料—器件—分測”研究工藝線,建成全國高校內唯一兼容4至6英寸的寬禁帶半導體技術創新平臺。
“依托這個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半導體設計、制備、測試等全流程的工藝實踐,將一些創新的想法落地。”微電子學院教授祝杰杰說,整個研究與產業應用結合得非常緊密,這些創新性成果能夠顯著提升產品應用性能。
為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寬禁帶半導體團隊積極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需求對接,共同探索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升級發展中的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技術問題。同時,積極與龍頭企業開展全鏈條合作,協同開展行業共性技術攻關。
團隊還與企業在師資培養、課程設置、教材開發及工具培訓等方面深入合作,構建起校企深度融合、產教協同育人體系。目前,寬禁帶半導體團隊年均畢業本碩博學生近千名,是國內高校集成電路領域人才培養規模最大、培養質量一流的人才基地。
審核編輯 黃宇
-
寬禁帶半導體
+關注
關注
0文章
92瀏覽量
812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