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背景
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及人口激增帶來的水資源需求持續增長,地下水資源開采過度的問題日益嚴重。這不僅導致了地下水資源枯竭,還引發了海水倒灌、咸水入侵、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態災害問題。同時,氣候變化加劇了干旱現象,使得對地下水的有效管理和保護變得刻不容緩。
據《自然》期刊發布的全球性地下水位研究發現,進入21世紀,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大于0.5?米?/年),尤其是在擁有廣闊農田的干旱地區。過去40年中,世界30%的區域含水層的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地下水位普遍加速加深,突顯出迫切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地下水枯竭問題。
行業痛點
1、傳統的人為取樣監測的手段無法實現實時監控,數據更新滯后且準確性低,同時頻繁前往現場的成本也高,導致地下水監測工作效率極差。
2、沒有形成完善的應急預警機制,出現水位下降或水污染等情況往往無法及時知曉,往往需要人工排查巡檢,存在嚴重的滯后性與模糊性。
3、缺乏一個統一的數據分析平臺來指導決策制定,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等部門壁壘未完全打通,在數據互聯互通方面還存在短板。
解決方案
對此,物通博聯提供地下水在線監測預警系統解決方案。地下水監測井一般在野外,內部包含水位計、流量計、水溫計、水質監測儀等傳感器,通過接入物通博聯水利水文網關(RTU)并通過5G/4G無線網絡遠程傳輸到水行政主管部門平臺中,可以實現對水位、水量、水溫、水質等多種參數的實時在線監測、超限預警、智能管理等功能,為地下水監測管理提供高效、精準、可靠的工作手段。
基于平臺實現可視化數據展示與數據分析,能夠為研究地下水變化規律以及災害防治等工作提供數據支持,管理部門借助宏觀調控手段確保地下水的正常開采與環保治理,能搞全面保障地下水安全與水資源合理利用。
系統功能
1、數據實時采集:實時采集監測站點的地下水位、水量、水質、水溫等數據,將數據對接到水利、生態環境、資源管理等部門平臺,實現數據實時共享。
2、報警自動上報:設定預警規則,在采集到異常數據時系統能自動發出預警信息,通過微信、短信、郵件等通知管理部門,快速定位診斷及時采取措施。
3、設備地圖管理:GIS電子地圖實時顯示各個監測井的位置分布、數量類型、工作狀態、報警個數等信息,并實現對設備信息的添加、刪除、查詢等功能。
4、數據自動補發:網關具備斷點續傳功能,當網絡異常時將數據報文暫存到本地,在通信恢復后從斷點自動補發應發全部數據,保障數據完整性與可靠性。
5、持續工作機制:網關可接入太陽能供電,保障長時間數據采集工作,實現全天候7*24小時無間斷監控,能夠減少前往現場更換設備的頻率,減輕工作量。
6、數據智能分析:基于水位、水質等可視化數據報表,管理部門能夠構建多尺度、長時間的地下水數據分析模型,綜合判斷地下水的安全狀況,制定合理決策。
系統功能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水資源條件的不斷變化,地下水治理工作也隨之變化,對于信息化系統的實時性、準確性提出更多要求。通過建立地下水在線監測與動態調控的信息化系統,能夠直觀掌握地下水分布特征與存量,為地下水資源的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提供可靠幫助,更好的支撐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審核編輯 黃宇
-
數據采集
+關注
關注
39文章
6251瀏覽量
114039 -
在線監測
+關注
關注
1文章
648瀏覽量
2655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