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汽車行業在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的雙重驅動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僅在國內市場穩固地位,更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和無限活力。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最新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實現飛躍,同比增長30.5%,總量高達279.3萬輛,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正加速駛向全球。
在近期舉辦的2024年度汽車制造業博覽會(BIAME)上,“汽車出海”成為行業熱議的焦點,整個產業鏈隨之轉型升級,呈現出高性價比、高效產出及低碳化等鮮明特征。
成本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國際競爭力基石
新能源汽車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新名片”,正引領行業邁向新的增長極。在國際市場上,中國新能源汽車憑借出色的性價比脫穎而出,成為眾多消費者的首選。這背后,離不開中國汽車產業在成本控制上的卓越表現。據輝創電子科技市場總監陳敏介紹,得益于國內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國車企在成本控制和產品定價上實現了精細平衡,使得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5月,中國汽車零部件類產品出口金額達88.1億美元,環比增長2.5%,同比增長1.8%,這一強勁增長態勢進一步印證了中國汽車供應鏈在全球市場的深厚影響力和緊密合作。
低碳化轉型:全產業鏈的綠色革命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中國汽車行業正積極投身綠色轉型大潮。麥肯錫報告指出,中國車企在原材料選擇上正逐步向低碳、環保方向轉變,電池等關鍵部件的綠色開采和加工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同時,消費者對綠色汽車的需求日益增長,推動車企在供應鏈各環節采取更為環保的生產方式。
陳敏表示,其所在企業正積極探索利用更環保的材料減少生產排放,并與車企共同開發低碳產品。然而,低碳工廠的建設和綠色原材料供應能力的提升仍需時間,且需克服諸多挑戰,如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解決回收材料的質量風險等。
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并駕齊驅:出海戰略的多元化
盡管新能源汽車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但燃油車在中國汽車出口中仍占據主導地位。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今年上半年傳統燃油車出口量達218.8萬輛,同比增長36.2%;而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為60.5萬輛,同比增長13.2%。這一數據表明,中國燃油車在國際市場上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尤其是在中東等地區。
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也在積極尋求突破,特別是在歐洲和東南亞市場取得了顯著成績。英國、西班牙、菲律賓和泰國等國家已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崔東樹秘書長表示,中國汽車產業鏈的強大韌性和全球競爭力的快速增長是中國汽車全球化的核心驅動力。展望未來,中國汽車工業將繼續朝著更高目標邁進,力爭在全球市場中占據更大份額。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623瀏覽量
100122 -
汽車
+關注
關注
13文章
3601瀏覽量
3765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2025年寄語:連接器及線纜行業如何破浪前行?
奧托立夫亮相2024中國汽車工業質量大會
汽車行業AI視覺檢測(下):創新驅動品質提升
![<b class='flag-5'>汽車行業</b>AI視覺檢測(下):創新驅動品質<b class='flag-5'>提升</b>](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F/E6/poYBAGLGUbCACFenAABTXFanQTU129.png)
汽車行業AI視覺檢測(上):創新驅動品質提升
![<b class='flag-5'>汽車行業</b>AI視覺檢測(上):創新驅動品質<b class='flag-5'>提升</b>](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F/E6/poYBAGLGUbCACFenAABTXFanQTU129.png)
中國汽車品牌乘用車出口量預計大幅增長
智能制造在汽車行業的應用
軟件與半導體技術重塑汽車行業:新思科技助力提升汽車智能化與可靠性
中國功率半導體全球影響力顯著增強
SAP賦能汽車行業:駛向數字化轉型的快車道
中國汽車論壇 | 芯聯集成用技術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
![<b class='flag-5'>中國汽車</b>論壇 | 芯聯集成用技術創新打造核心<b class='flag-5'>競爭力</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E/8C/wKgaomad02CALo2ZACGyQLFG8WY590.png)
IAR與芯科集成攜手,賦能中國汽車行業RISC-V MCU創新研發
Modbus轉Profibus網關在汽車行業的應用
![Modbus轉Profibus網關在<b class='flag-5'>汽車行業</b>的應用](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2/70/wKgZomZ5YhGAUaLLAA4haZMNAWY927.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