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種計算應運而生,云計算、霧計算、霾計算、邊緣計算、認知計算等。這些計算的出現,與各個行業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技術發展需求。
霧是更貼近地面的云
以霧計算為例,霧計算起初是由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斯特爾佛教授(Prof. Stolfo)提出,靈感來自霧的朦朧這一形象的比喻來阻擋黑客入侵。而讓霧計算得到廣泛傳播和應用的是一家美國思科公司,思科公司把霧計算重新定義和運用,成為了一種面向物聯網的分布式計算基礎設施,將計算能力和數據分析應用擴展至網絡“邊緣”,它使客戶能夠在本地分析和管理數據,從而通過聯接獲得即時的見解。
在霧計算模式中,數據、(數據)處理和應用程序集中在網絡邊緣的設備中,而不是幾乎全部保存在云中,它是云計算的延伸概念。
霧計算并非由性能強大的服務器組成,而是由性能較弱、更為分散的各類功能計算機組成,滲入工廠、汽車、電器、街燈及人們物質生活中的各類用品。對于思科來說,運用大量高端的網絡設施連接更多的計算機和數據中心,從而形成一個霧計算產業生態鏈,不得不說科思率先嗅到了商業的味道。
緊接著思科在霧計算上布局
思科推出了15款新產品,打造旗下的物聯網整合系統,試圖成為“霧計算”推動者。
思科的物聯網采用的方法是以一系列的產品組合、參考架構以及諸如Rockwell Automation和通用電氣等一類的生態系統為中心的系統。
思科推出的物聯網里涵括大量的基礎設施設備。同時還加入了分析工具、應用管理以及所謂的“霧計算”。
思科的物聯網系統和產品針對的是網絡連接、霧計算、分析、安全、管理及自動化和應用的實現。
緊接著微軟、英特爾、ARM、戴爾等幾大科技公司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加入了這個概念陣營,并成立了非盈利性組織OpenFog Consortium (開放霧聯盟),旨在推廣和加快開放霧計算的普及,促進物聯網發展。
該組織現已發現多個需使用邊緣計算來實現物聯網應用的案例,包括智能建筑、無人機運送服務、實時地下影像、交通擁堵管理、以及視頻監控等。該組織在2017年2 月公布了其霧計算參考體系結構的執行概要。
霧計算在物聯網承擔著重要角色
霧計算已逐漸開始于智能城市、聯網汽車、無人機等其他領域嶄露頭角,它仍需要一個通用的、可互操作的平臺來推進此項數字革命的進步。
霧計算具有多個特點和屬性:低延時和位置感知,更為廣泛的地理分布,適應移動性的應用,支持更多的邊緣節點。這些特征使得移動業務部署更加方便,滿足更廣泛的節點接入。
霧計算所采用的架構更呈分布式,更接近網絡邊緣。霧計算將數據、數據處理和應用程序集中在網絡邊緣的設備中,數據的存儲及處理更依賴本地設備,而非服務器。霧計算是新一代的分布式計算,符合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征。
未來將是萬物互聯的時代,隨著物聯網行業技術標準的完善以及關鍵技術上的不斷突破,數據大爆炸時代將越走越近。物聯網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將所有的電子設備,移動終端,家用電器等發生互聯,這些設備具有數量大、分布廣等特點,而霧計算正好可以解決該問題。
以自動駕駛為例,細胞網絡將配備有激光探測與測量系統(激光雷達)、圖像處理系統、及其他自動駕駛設備的車輛與其他載具、行人、智能基礎設施、以及各類云端服務彼此聯系在一起,來共同實現車內娛樂、預見性維護、遠程診斷等一系列服務。
霧計算能夠為車聯網的服務菜單中的信息娛樂,安全,交通保障等服務。智能交通燈特別需要對移動性和位置信息的計算,計算量不大,反對時延要求高。實時計算非常重要,所以每個交通燈自己都有計算能力,從而自行完成智能指揮。對于像幫助車輛避開高速公路碰撞事故這樣關鍵性的任務決定,這種對時間要求較高的任務最好還是應在網絡邊緣的平臺進行處理,顯然只有霧計算最適合。
物聯網這一概念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Kevin 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首次提出,經歷了早些時間虛無縹緲的設想,如今已在人們生活中嶄露頭角。通過霧計算的聯合,相信物聯網的發展定會云開霧散,迎來科技創新的新曙光。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3文章
44923瀏覽量
377012 -
霧計算
+關注
關注
1文章
51瀏覽量
13433
原文標題:解密物聯網技術——霧計算
文章出處:【微信號:GeWu-IOT,微信公眾號:物聯網資本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