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英特爾一直被視為國產CPU廠商難以企及的高峰。自酷睿時代起,英特爾便一直壓制著AMD,如果不是受到美國反壟斷法的制約,英特爾或許早已將AMD擊敗。
英特爾之所以能在當時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關鍵在于其頂尖的制造工藝和設計能力。在設計層面,英特爾的CPU單核性能強勁,IPC(每時鐘周期指令數)高,因此在同主頻條件下能夠輕松擊敗AMD。而其制造工藝的優勢則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優勢,使得英特爾的CPU在功耗和性能上都優于AMD。
相比之下,AMD的單核性能相對較弱,盡管推出了多款6核、8核CPU,但由于單核性能的不足,其推土機、挖掘機等產品系列被酷睿系列牢牢壓制。英特爾憑借單核性能優勢,甚至創造了I3默秒全的神話。
然而,最近十年,英特爾的經營策略變得越發保守。在智能手機時代,英特爾錯過了這一風口,拒絕了喬布斯為蘋果手機設計芯片的邀請,最終喬布斯選擇了三星。在AI芯片領域,英特爾也未能把握住機遇,其商業嗅覺和反應速度不如英偉達,再次錯過了AI的風口。
即便是在英特爾的傳統領地——桌面和服務器CPU市場,英特爾也開始顯露出頹勢。隨著制造工藝被臺積電超越,英特爾的功耗優勢不復存在。同時,AMD的銳龍系列重回正軌,單核性能迅速提升,與英特爾的差距越來越小。為了應對功耗問題,英特爾推出了大小核方案,但在實際應用中,大小核調度問題頻發,大大降低了用戶體驗。特別是在玩游戲時,一些游戲必須關閉小核才能啟動,而一些游戲則只優化了4核或8核,英特爾集成的小核完全無用。
在桌面平臺上,大小核設計更是被視為失敗之舉。因為桌面平臺對性能和穩定性要求更高,而大小核設計則犧牲了這些關鍵要素。相比之下,AMD的純大核設計則更受用戶歡迎,如AMD的7840和8445等CPU,憑借8核16線程、尖端工藝和集顯性能,實現了性能和功耗的平衡。
除了大小核設計外,英特爾在13代和14代酷睿上的IPC提升也有限。為了提升性能,英特爾不得不加壓,但這導致了CPU在高負載下縮缸。雖然英特爾通過降壓減小了縮缸的概率,但性能也隨之縮水。這使得12代酷睿在DIY市場上依然大行其道,而13代和14代酷睿則相對失敗。
如今,英特爾的市值已經只有AMD的一半。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錯過智能手機時代和AI時代、制造工藝被臺積電超越、低功耗CPU業務未能成功以及SSD業務分散精力等。但就CPU而言,制造工藝和IPC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對于國產CPU而言,英特爾和AMD的成敗經驗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最重要的是要老老實實提升單核性能和制造工藝。在單核性能未上去之前,盲目堆核心數刷跑分是誤入歧途。只有不斷提升單核性能和制造工藝,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
amd
+關注
關注
25文章
5495瀏覽量
134628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0007瀏覽量
172325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902瀏覽量
21299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被曝工藝缺陷?英特爾13/14代酷睿CPU崩潰!官方回應:電壓異常
![被曝<b class='flag-5'>工藝</b>缺陷?<b class='flag-5'>英特爾</b>13/14代酷睿<b class='flag-5'>CPU</b>崩潰!官方回應:電壓異常](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F/EB/wKgaomameMmABwxrAAwPPS4W4u8483.png)
英特爾推出全新英特爾銳炫B系列顯卡
![<b class='flag-5'>英特爾</b>推出全新<b class='flag-5'>英特爾</b>銳炫B系列顯卡](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1/6A/wKgZPGdTsIeAQ_UwAAALhP4DZF0423.jpg)
AMD第三季度CPU出貨量激增,挑戰英特爾市場地位
英偉達計劃2025年推出基于Arm架構的消費級CPU,挑戰英特爾和AMD
英特爾向聯想交付首款18A工藝CPU樣品
英特爾錯失索尼PS6芯片大單,AMD勝出
CPU單核性能與多核性能的區別
龍芯中科胡偉武:3B6600 八核桌面 CPU 性能將達到英特爾中高端酷睿 12~13 代水平
英特爾開啟新時代:Intel 3制程節點引領性能與能效飛躍
借助英特爾? QAT從而顯著提升網絡和存儲應用的性能
![借助<b class='flag-5'>英特爾</b>? QAT從而顯著提升網絡和存儲應用的<b class='flag-5'>性能</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4/D0/wKgZomX3-7iAQNzFAAAZADk2DHo419.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