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 言 :
原話:”我最無法理解的就是,為什么有人在設計上會選用觸點上鍍銀?銀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很快就跟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黑色的氧化銀,觸點很快就失效了。難道設計者連這點最基本的化學常識都沒有嗎?”
我們初步留言回復如下 :
鍍銀是沒辦法的辦法! 也是很好的辦法!
1.過度密集的接點(太小) 必須仰賴極低的電阻才能避免升溫
銀自然成為不二選擇
2. 銀軟可以在配插的時候彌補車削件或沖床銅板件之間的”不光滑”
使用鍍銀接點的插頭 一定要有定期汰除觀念
這也就是為甚么國外會有很多外觀看來不錯的插頭被剪除后被棄置
就是因為接點有氧化 進行預防性的定期汰除
鍍銀是行業慣例,但是隨著我們的深入研究開展之后
我們可能被”銀針試毒”的刻板印象所左右,存在不少知識盲區。
所以整理了這一篇來討論:
鍍銀為何在連接器行業當中“不可或缺”
參考資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329327/answer/152693119為什么所有的插頭上的金屬片都使用銀而不使用銅?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4747984刀郎電子連接器可靠性理論及評估方法
以下羅列常見的錯誤觀念:
1.銅不容易氧化
2.銀很容易氧化嗎?
3.銀氧化有多種產物?
4.銀氧化后的電阻高
5.硫化銀可能比氧化銀更容易存在
以下展開說明:
電鍍目的:
由改變固體表面特性從而改變外觀,提高耐蝕性,抗磨性,增強硬度,提供特殊的光、電、磁、熱等表面性質。
(例如:鍍鎳會帶有微磁性)
電子連接器當中的端子都要作表面處理,廣義的電鍍包含了酸洗/打底層金屬/電鍍最終表面材質
主要原因:
1.保護端子簧片基材不受腐蝕;
2.優化端子表面的性能,建立和保持端子間的接觸接口,特別是膜層控制。
讓金屬對金屬的接觸更好-防止腐蝕。多數連接器簧片是銅合金制作的,通常會在使用環境中腐蝕,如氧化、硫化等。端子電鍍就是讓簧片與環境隔離,防止腐蝕的發生。
因此電鍍的材料,要考慮:
1.不會腐蝕
2.電性能良好
3.即使腐蝕要能形成保護層
銀作為接觸鍍層的優點:
銀也是軟的,與金差不多。因為硫化物不容易被破壞,所以摩擦腐蝕在鍍銀上比較少見。銀有優異的導電及熱傳導性,在高電流下不會熔解,是用在高電流端子表面處理的極好的材料。
在所有的金屬中,銀具有最高的導電率和導熱率,這可以產生極低的接觸電阻值(在高的正壓力下,可以達到0.1 - 1 mΩ)。透過降低電阻起到減少發熱的效果,從而可以在相同導體上放大電流量。
因此銀鍍層多用于高電流強電傳輸的可分離界面,也有用在一些低電流的應用中。
銀也有很好的可焊性,即使銀有些變色也不影響其可焊性。
但如果變色的程度過高,則可能需要更多的助焊劑。
銀氧化物的種類
氧化銀Ag?O
反應化學式可以表示為:4Ag+O?→2Ag?O
這個方程式表明當銀與氧氣反應時,會生成銀氧化物(氧化銀),每兩個銀原子反應產生一分子Ag?O。
但是銀會更容易與硫、氯發生反應形成硫化膜。
因此銀暴露在含硫大氣中時,表面會優先形成硫化銀薄膜層。
而硫化膜是半導體,會形成“二極管”的特征。
硫化銀(Ag?S)
生活環境中少量的硫主要來源是溶解在水中的硫化氫(H?S)氣體,或者是極少量的溶解在水中的硫化碳化物(COS)。硫化氫的源頭來自于有機物腐爛、燃燒過程、火山活動以及造紙廠、污水處理廠和高硫包裝材料等。
如果在有硫化氫的環境中使用或儲存未受保護的銀鍍層,那么銀被硫化的可能性會變得很大。
但是伴隨著工商業發達空氣中的二氧化硫(SO?)濃度上升,二氧化硫(SO?)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時,有可能產生硫化銀-尤其是在含有大量二氧化硫的工業區域或燃燒燃料的過程中。
硫化銀反應如下:
二氧化硫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硫氧化物:
二氧化硫氧化物與空氣中的水再反應形成硫酸:
硫酸(H?SO?)是一種強酸,它更容易與銀金屬反應,導致硫化銀的形成
2SO?+O?→2SO?
SO?+H?O→H?SO?
H?SO?+Ag→Ag?SO?
Ag?SO?+H?S→Ag?S+H?SO?
硫化銀(Ag?S)通常是一種半導體材料,其電阻率比起純銀來說會高得多,但是相比其他導體的氧化卻顯得略好。
常見的銀氧化物 有三種
圖片來自于網絡著作權利屬于原作者所有
銀鍍層表面上產生的腐蝕膜主要是硫化銀(Ag2S),以及非常少量的氯化銀(AgCl)。在大多數應用的環境中,銀腐蝕膜的增長是線性的,硫化銀的膜在足夠的正壓力作用下會呈現半導電狀態。
而銀具有高的摩擦系數(高插入力)/較差的磨損特性(耐久性差)。
如果導體基材氧化物(例如銅)混入硫化銀膜層中,則可能會出現接觸電阻問題。所以需要先電鍍打鎳底以隔離基材,若不使用鎳底則應使用較厚的鍍銀層。
在許多應用中,銀表面發生了變色,甚至有厚度約為一千埃的氧化膜存在的情況下,銀鍍層的端子表面仍然保持低且穩定的接觸電阻。
如果銀變色或氧化的質量和情況沒有太嚴重,并在連接器設計中考慮了擦拭距離和足夠的正壓力,銀氧化通常不會導致接觸性能問題。薄膜層甚至可以使得插拔耐久性和插入力得到改進。
銀表面膜可以有多種顏色,黃色/棕褐色/藍色/黑色 都有可能。
但在接觸接口上出現這種腐蝕的外觀-一般人會質疑接觸性能并懷疑質量。
氯化銀(AgCl)
在變色的銀鍍層表面檢測到氯化銀(AgCl)機率很少。
銀對氯離子非常敏感,并且會反應生成氯化銀。氯化物可能來自溶解的氯化氫(HCl)氣體或其他含有氯的顆粒物(例如NaCl)等。要破壞掉銀鍍層表面的氯化銀膜層(絕緣)的難度相對要高一些(相對于硫化銀的破壞水平)。
在大多數實際現場應用環境中,銀鍍層的氧化膜層主要以硫化銀為主,偶爾會含有少量氯化銀。
銀加速氧化/損傷的潛在因素-水
銀在腐蝕環境中的氧化是需要水存在的。這種水分會使腐蝕性元素溶解,導致金屬銀的分解。銀表面的水膜可以由濕度產生的,也可以是以凝結的形式形成。
也就是我們常會說潮濕環境比較不適合鍍銀的原因
另外還有:氯氣 二氧化氮 臭氧/紫外線照射都是加速氧化的原因
連接器常見導體與氧化物電阻值
氧化亞銅 危害更勝硫化銀
純銅雖然是泛用的低電阻導體
-在開始一段時間內金屬-金屬接觸的電阻比較低,
但是裸銅在空氣中容易生成電阻率很高的氧化亞銅
純銅的電阻率為0.0175×10-6Ω.m
氧化亞銅的電阻率驟增為5×108Ω.m
但是由于氧氣的存在,持續的氧化過程會使接觸電阻迅速增大,會導致搭接面過熱,容易引發火災等安全事故,相較之下端子鍍銀或者鍍錫的中長期預后會更好! 因此所以如果是純銅搭接,在搭接前需要提前打磨接觸面上氧化層,以保證夠低的接觸電阻。
鍍銀允許較大電流
關于端子溫升的允許值
在GB 14048.1-2012 低壓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 第1部分:總則規范了裸銅端子,其溫升極限為60K,鍍錫端子為65K,鍍銀或鍍鎳端子為70K。
(*溫度單位K是絕對溫度 ,每變化1K相當于變化1℃,計算起點不同)
圖片來自于網絡著作權利屬于原作者所有
關于導體載流量與溫升的關系是:
電流p與溫升成正相關。p為次方,p值取決于導體的表面散熱系數,特定導體允許溫升值越高,說明導體允許流過的電流越大。
相同規格的裸銅、銅鍍錫、銅鍍銀端子的載流能力對比如下表。
銅鍍銀后其“允許通過的電流”相對于裸銅增加了近20%,所以在不改變導體規格的前提下,僅僅通過改變鍍層,就可以提升“一定的載流能力”。
換言之:
按照GB14048.1溫升要求,同樣規格的端子表面鍍銀可以在更高的溫度下運行更大電流。
雖然銅鍍銀在含硫環境甚至在大氣中含硫微量硫氣體的情況下,隨著時間變化會生成導電性差的硫化銀,但是只要在未發生硫化前搭接,其搭接面接觸電阻不會受到硫化銀的影響。只有儲存時間過長已經變色的鍍銀端子,才需要在與銅排連接前對端子進行處理。
鍍金、鍍錫或鍍鎳好嗎?
鍍錫
可以避免由于硫化產生的變色現象,但是其“允許載流能力”比鍍銀降低了。
鍍鎳
其“允許載流能力”與鍍銀相同,由于不好上錫,只有在鍍銀不適用的場合(含硫氣體環境)時才會采用鍍鎳,而且由于硬度高對于搭接時螺栓的緊固力矩要求更高,整體操作成本可能反而增加。
鍍金
鍍金是電連接器非常常見的另一種方式
鍍銀和鍍金都有其各自的優點,選擇取決于特定的應用需求和成本考慮。
鍍銀鍍金優劣對比
Q
為甚么大多選擇鍍銀?
WHY
連接件的性能基本上由其表面上發生的現象+外界污染因素共同決定
如:表面污染、氧化、二次氧化、硫化物的形成、腐蝕等。
這些表面的污染增加了接觸電阻并且對連接可靠性有害。
因此,實現可靠連接的前提是:
保證接觸面的接觸電阻處于較低水平且長期穩定。
1.選擇鍍層
2.確認鍍層氧化物有較好的預后
3.考慮搭配不同鍍層厚度、工藝、清潔方式
可以在實際應用上獲得相對較好的性能
錫、鎳和銀(在不含硫的環境)的氧化物隨時間生長的厚度較低,且溫度影響不大,尤其是銀的氧化物對接觸無明顯影響,所以從材料性能看,銀鍍層無疑是最優的選擇
例如:在銅母線或者銅端子上鍍上低電阻材料(銀、錫等)
在初期:
可以明顯降低接觸電阻避免升溫
而使用后期:
銀鍍層的氧化則會形成硫化銀相對于裸銅氧化的電阻更低,可以保證長期接觸電阻穩定。
-
電子連接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4瀏覽量
11073
原文標題:電子連接器鍍銀的優缺點?
文章出處:【微信號:wiring-world,微信公眾號:線束世界】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