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已經成為2018年最大趨勢之一。IDC數據顯示,2020年的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可達1275億美元,2015-2020年均復合增速約14.7%。本文推薦來自方正證券的工業互聯網研報,從政策、技術、產業三個維度出發,理清工業互聯網2018年大勢的邏輯,盤點國內主要參與者。
1月17日,廣東省建首個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2月24日工信部官網消息,成立工業互聯專項工作組;2月27日,發改委批復全國首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海爾COSMOPlat);兩會,馬化騰提交了《關于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 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建議》等八份書面建議。
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已經成為2018年最大趨勢之一。IDC數據顯示,2020年的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可達1275億美元,2015-2020年均復合增速約14.7%。
本文推薦來自方正證券的工業互聯網研報,從政策、技術、產業三個維度出發,理清工業互聯網2018年大勢的邏輯,盤點國內主要參與者。
政策:2018成開局之年
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拓展的核心載體,連接了工業全系統、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支撐工業智能化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
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對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一二三產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歷年工業互聯網核心政策
為此,我國先后出臺“中國制造 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深化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等系列政策文件,以充分發揮我國制造大國和互聯網大國的疊加、聚合、倍增效應。
其中,2017年發布的《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與《中國制造 2025》一脈相承,明確了我國工業物聯網三階段的戰略部署。
▲我國工業互聯網三步走戰略
《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三大體系(網絡、平臺、安全),兩類應用(大型企業集成創新和中小企業應用普及),三類支撐(產業、生態、國際化)的建設,即“323”行動。
工信部部長苗圩于 2018 工業互聯網峰會上表示,工信部將統籌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的“323”行動,2018年將是中國全面實施工業互聯網建設的開局之年,開啟三年(2018-2020年)起步行動。
▲“323”行動示意
方正證券認為,工業互聯網將是18年最大趨勢,相當于17年的人工智能和半導體,而覆蓋面更大。工業互聯網的建設,需要從供需兩端發力,致力于培養工業互聯網平臺,驗證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驗,鼓勵中小企業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百萬家企業上云),支持產研合作培育百萬工業APP。
▎十大關鍵技術
本節將簡單介紹數字雙胞胎(建模仿真技術)、信息物理系統(CPS)、邊緣計算、OT+IT網絡、TSN(時標網狀圖)、5G與IPV6(網絡層技術)、標識解析技術、霧計算、測試床、PON網絡(無源光網絡)十大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
1.數字雙胞胎
▲數字化雙胞胎圖解
數字化雙胞胎是指基于現實世界,利用數字化技術營造的與現實世界(物理模型)對稱的數字化鏡像(虛擬模型),是建模仿真技術發展的現代化產物。
數字化雙胞胎模型具有模塊化、自治性和連接性的特點。利用數字化雙胞胎模型,可以從測試、開發、工藝及運維等角度,打破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藩籬,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內生產、管理、連接的高度數字化及模塊化。
2.信息物理系統
▲信息物理系統的核心技術要素
信息物理系統(CPS )由NASA于1992年提出,正成為引領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技術體系。
CPS本質上是在信息空間和物理空間之間構建的基于數據自動流動的狀態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精準執行的閉環賦能體系。《中國制造 2025》中明確強調:“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CPS 已經成為支撐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業 、工業 4.0/智能制造和兩化融合的核心技術。
3.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五大價值
邊緣計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一側,采用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為一體的開放平臺,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務。
邊緣計算利用靠近數據源的邊緣地帶來完成運算,是在高帶寬、時間敏感型、物聯網集成這個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技術,是云計算在實際運用中的拓展。在工業領域,邊緣計算應用場景包括能源分析、物流規劃、工藝優化分析等。2016年11月30日,邊緣計算產業聯盟(ECC)成立
4.OT與IT網絡的融合
▲OT系統與IT系統的區別圖
OT即操作技術,是工廠內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操作專員為自動化控制系統提供支持,確保生產正常進行的專業技術,包括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數控機床、遠程終端單元、PLC編程、DCS組態等一系列軟硬件。IT即信息技術,是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總稱。
過去,OT系統相互獨立,形成信息孤島。OT系統與IT系統融合,可以簡化操作獲得更大的生產率,提高安全性與預測性維護以避免危險的環境,減少所需人力成本,提高經營決策精度和速度,提高客戶需求的響應速度和服務能力。但兩者融合后帶來的安全挑戰不能忽視。
5.TSN設定工業優先權
▲TSN 應用圖示
TSN(時標網狀圖/Gantt圖)脫胎自AVB(以太網音視頻橋接技術),目的是解決數據在以太網傳輸中的時序性、低延時和流量整形問題,其價值源自兩個方面:簡化收斂以及增加連接性。
TSN增加了各子任務之間的邏輯依賴關系,克服了甘特圖的缺點,利用帶時標的網狀圖表示各子任務的進度情況,以反映各子任務在進度上的依賴關系,成為工業控制網絡面向千兆接口的解決方案。
6.5G與IPV6
▲5G技術的應用
▲IPv4與IPv6的頭部數據包對比
5G(高速率、大容量和低時延的的第五代通信技術)與IPV6(即插即用、空間更大、傳輸更快、更安全的地址配置協議)為工業互聯網提供網絡層技術支撐。
7.工業標識解析技術
▲標識解析技術分類
標識解析技術本身并不是一個新技術,其最初的應用主要是解決生產者對所生產產品的管理;隨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的發展, 工業標識及標識解析技術實現“數據互通互聯”和“互相操作”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8.霧計算
▲霧計算示意圖(一種分布式計算)
2016年谷歌搜索引擎大會首次提出云計算的概念,從此云計算的發展進入了井噴時代。
隨著移動設備、嵌入式設備和傳感設備等智能設備的不斷創新和普及,移動數據呈現出瘋狂式的增長。將數據傳輸至遠程中心的云計算開始顯露出傳播時延、移動場景支持不足、無法滿足地理位置分布相關的感知環境的實時要求、數據傳輸對網絡帶寬提出更高要求、安全性和隱私性等問題。
為此,霧計算的概念被提出。這是一種依托于現今無處不在的IoT應用產生的一種新型計算模式,是一種分布式的計算模型,提供計算、網絡和存儲設備,讓基于云的服務可以離物聯網設備和傳感器更近,協助云計算解決部分其無法解決的數據計算需求,更具擴展性和可持續性。
9.測試床
▲測試床設備圖
我國離散制造業正逐步從批量化生產階段向個性化定制生產階段轉變。為此,一種面向個性化定制的測試床即軟件定義可重構智能制造驗證示范平臺被提出。
由此,生產制造系統能夠通過軟件定義的方式,針對產品設計和訂單的變化,自動調整加工、裝配環節的任務、工藝流程、路徑規劃與控制參數以及生產系統的結構和控制程序,大幅縮短生產系統軟硬件調整以及產品的交付周期,使其快速響應高度定制化產品規模化生產的需求,實現小批量甚至單件化定制產品的規模化、經濟型生產。
10.無源光網絡
▲PON 網絡服務路徑示意圖
PON(無源光網絡),是指ODN(光分配網)全部由光分路器等無源器件組成,不需租用機房和配備電源,是在所謂的“最后一公里”中缺少帶寬時的解決方案。PON的突出優點是消除了戶外的有源設備,所有的信號處理功能均在交換機和用戶宅內設備完成。
▎國內主要參與者
本節涉及16家國內工業互聯網主要參與者,對其業務進行簡單介紹。
1.阿里云ET工業大腦
▲阿里云ET工業大腦架構圖
2017 年 3 月 29 日云棲大會深圳峰會上,阿里云正式發布ET工業大腦,希望通過數據、算法對傳統的工業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
阿里云ET覆蓋智能供應鏈、智能研發、智能生產、智能營銷四大環節,其工業大腦平臺包含數據艙、應用艙和指揮艙3大模塊,分別實現數據知識圖譜的構建、業務智能算法平臺的構建以及生產可視化平臺的構建。據稱,阿里云ET工業大腦已經參與新能源、化工、環保、汽車、輕工業、重工業等不同制造領域。
2.三一重工樹根互聯
▲根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數據結構圖
樹根互聯孵化于三一集團,工業基因深厚,推出中國第一個工業互聯網賦能平臺(根云),向全行業提供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
據稱,通過與騰訊云的云計算能力相結合,根云目前已經接入高價值設備超過30萬臺,接入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元,參與了農業機械、節能環保、特種車輛、保險、租賃、紡織縫紉、新能源、食品加工等多類行業,逐步形成工業物聯網生態效應。
3.航天云網INDICS
▲航天云網 INDICS 平臺組成
航天云網 INDICS 隸屬于航天科工集團,是以工業大數據為驅動,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工業互聯網開放平臺,可以實現產品、機器、數據、人的全面互聯互通和綜合集成。
航天云網逐步形成了以智能制造、工業大數據等為核心的20種業務和產品,目前平臺用戶已經達128萬,基于平臺發布金額接近3500億元,整體成交額超過1400億元,已經完成了在貴州、四川、浙江、江蘇、廣東等10個國內區域落地。
4.海爾COSMOPlat
▲海爾COSMOPlat平臺打通7大業務環節
海爾COSMOPlat于2017年2月正式對外提供社會化服務,是首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COSMOPlat強調用戶、企業、資源三位一體,以期打造開放共贏的有機全生態。
COSMOPlat平臺能夠幫助其他不同領域的企業用最短周期完成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的轉型,為全球企業提供了可復制模板,其起草的大規模定制國際標準已被IEEE通過。目前,COSMOPlat 已成果復制到12個行業、11個區域和20個國家,服務全球3萬多家企業。
5.東方國信Cloudiip
▲東方國信云計算平臺
2017年,首屆中國工業互聯網“雙創”開發者大賽啟動儀式上,東方國信正式發布工業互聯網平臺Cloudiip。目前,Cloudiip 已經服務全球 35 個國家近萬家企業,覆蓋行業年產值超萬億元,每年幫助企業創效上百億元,減排千萬噸級。
6.明匠智能
▲明匠智能解決方案
明匠智能工廠系統是工業4.0時代中國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平臺由自主研發的 SCADA 數據采集板、工廠級 MES 系統以及智能手持終端三大模塊構成,將設備端智能聯網、數據采集與分析以及實時信息監控三位一體,實現智能化生產過程。
7.紅領模式與酷特智能
▲服裝生產傳統模式與酷特智能對比
山東紅領集團是國內領先的定制服裝公司。紅領花費十多年的時間,以3000人工廠作為試驗室,對傳統服裝制造業升級進行了艱苦的探索與實踐,成果探索出了以3D打印模式產業鏈為代表的“互聯網工業”的新模式,結合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與智能工廠實現產業鏈協同。
8.富士康BEACON
▲富士康 BEACON 平臺架構圖
2017年,富士康集團開發了 工業互聯網平臺BEACON,探索將數字技術與其 3C 設備、零件、通路等領域的專業優勢結合,向行業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公司轉型。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結合感測技術及分析決策系統,已實現智能機器間及人機連接的互聯互通。同時,依托全球最大的電子專業制造商富士康,BEACON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并透過數據分析、預測演算法等,實現了系統維護優化、機器自主學習、智能決策等應用,可有效幫助工業部門降低成本、節省能源,最終提升生產率。
9.浪潮 M81
▲浪潮工業互聯網平臺平臺架構
浪潮集團是以服務器、軟件為核心產品的解決方案服務商,于2017年正式推出M81工業互聯網平臺,采用雙模 IT 架構,以實現海量異構工業數據集成與數字化業務的融合創新。
目前,浪潮可向化工、鋼結構、煤炭、機械加工、糧食倉儲、醫藥等行業提供完整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已經成功進行煤炭、糧庫等多項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數字化業務智能創新系統的實踐。
10.中控工業supOS
▲supOS 如何挖掘工業數據價值
2017年南京第二屆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中控工業發布了面向未來的工業操作系統——supOS。
supOS集工業大數據全集成平臺、工業智能 APP 組態開發平臺、工業大數據分析平臺、工業人工智能引擎服務、工業智能 APPs 等五位一體的工業操作系統,可實現云(云互聯網平臺)、企(工廠互聯網平臺)、端(邊緣計算節點)三層統一架構,可實現管控一體化交互。
11.紫光UNIPower
▲紫光 UNIPower 四大平臺
2017年,紫光工業互聯網平臺UNIPower正式上線并提供服務,包括工業物聯網平臺、工業大數據平臺、工業應用使能平臺以及云基礎服務四大平臺。
UNIPower 基于自主開發,具備提供電子信息、注塑、鈑金、紡織、鋼鐵、化工等9大行業端到端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深入工業生產現場,進行調研、咨詢、設計、開發和集成交付等統一服務,以公有云服務、私有云服務和混合云方式交付。
12.徐工Xrea
▲徐工 Xrea 實現多行業賦能
Xrea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徐工自主研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上接應用、下接數據,支持多種協議和廣泛的終端接入,同時通過 SDKAPI 為開發者提供更加開放的開發環境,將產品的研發、制造、營銷全過程連接一體。
目前Xrea累計接入設備數量超45萬臺,覆蓋全球 20 多個國家,賦能裝備制造、新能源、軍工、農牧業、風電、光纜、核心零部件制造等多個行業領域。
13.寶信工業互聯網平臺
▲寶信工業互聯網三級架構
寶信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將寶信公司數字技術與寶鋼集團在冶金、石化、電力等領域的專業優勢結合,可實現企業內部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集成和融合。
目前,寶鋼集團已經基于寶信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現場設備數 據的采集和協議轉換,實現了企業OT層與IT層的打通,使數據得以在整個制造系統和IT系統之間高效流通。
14.漢得 SRM 云平臺
▲漢得 SRM 云平臺特點
漢得 SRM 云平臺聚焦工業企業的供應鏈管理(SRM),可以為行業企業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采購全生命周期協同管理服務,為核心企業提供從詢報價管理到訂單管理,從庫存管理到賬務管理,從供應商檔案管理到供應商考評管理,形成物流、信息流、單證流、上流和資金流五流合一的全面解決方案,讓核心企業與供應商真正實現互聯互通。
15.華為 OceanConnect IoT
▲華為 OceanConnect IoT 平臺
OceanConnect 是華為公司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打造的開放生態環境,圍繞著華為IoT聯接管理平臺提供了170多種開放 API 和系列化 Agent 幫助伙伴加速應用上線,簡化終端接入,保障網絡聯接,實現與上下游伙伴產品的無縫聯接,同時提供面向合作伙伴的一站式服務,包括各類技術支持、營銷支持和商業合作。
16.中國移動 OneNET
▲南京1001號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基于OneNET平臺向“制造+ 服務”轉型升級
OneNET 平臺是由中國移動打造的 PaaS 物聯網開放平臺。平臺能夠幫助開發者輕松實現設備接入與設備連接,快速完成產品開發部署,為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產品提供完善的物聯網解決方案。
▎總結
工業互聯網作為信息技術向實體產業深度滲透的產物,其基礎建設相對完善,關鍵技術路徑清晰,利潤空間龐大(根據阿里云的測算,中國制造業如果提升1%的良品率,每年可增加上萬億利潤)。而2018年,作為工業化聯網“323”計劃的開局之年,預計將是政策紅利頻出,平臺快速圈地,傳統廠商依托自家核心業務加速轉型的一年。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8瀏覽量
94269
原文標題:【深度】2018工業互聯網紅利爆發:政策戰略、關鍵技術、典型案例深度解讀!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4_0club,微信公眾號:工業4俱樂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