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美元的小米,即將兌現自己的價值?
“2018年5月小米香港IPO,國內CDR正在接觸中信。”
16日中午,***發布消息,確認小米五月赴港IPO。
但對小米而言,大家關注的重點并不是where(在哪上市)和when(什么時候),而是估值到底是多少?
《今天小米千億美元估值都嫌低》、《雷軍千億估值夢碎?小米融資材料疑曝光680億仍被看高》的背后,是各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以及莫衷一是的態度。
現在,答案即將揭曉。
極客小米or小米百貨
大而全的公司,估值往往不如專注某一領域的行業領袖。這是股票市場的常態。對小米估值的不確定,很大原因也是因為此。
小米究竟應該屬于通訊制造業?家電行業?互聯網行業或者其他?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界定。
八年前,雷軍走上顛覆式創業的道路,“我能不能為非常在乎性能、體驗的20到30歲的理工科男生做一款手機,讓他們發自內心喜歡這個東西?”小米因此誕生。
那時的小米,配合著“雷布斯”黑衣牛仔的身影,全方位向蘋果致敬。做一個好用便宜的手機,則是致敬的核心。從小米一代的互聯網化發展,到定價1999的破冰價格;從最新最高端的配置,到全盤深度定制的操作系統;從完全網絡化的銷售體系到配件手辦的二次開發,“雷布斯”的小米,給中國手機市場搞出了新意思,也創造了新趨勢。
這個時候的小米,是純粹的,是極客式的。
2014年,小米手機4發布后,雷軍有了新的思考,“下一步如何走?同行都在學小米,我們還有優勢嗎?公司大了,隊伍不好帶,我們如何保持創業精神?”
轉變由此開始。
“華米”品牌的誕生,宣布了“小米百貨”的正式落地。然后,小米有了電視、有了空氣凈化器、有了掃地機器人、有了智能門鎖、有了凈水器……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小米因此擴張的生態鏈的年銷售額突破200億,相較2016年增長100%。數字的背后,則是雷軍的更大雄心。他表示:小米平臺聯網設備已超過8500萬臺,日活設備超過1000萬臺,合作伙伴超400家,已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平臺。而小米的下一步是全面開放生態鏈和小米開發者計劃,將生態鏈延展到更多領域。
“小米是手機公司,也是移動互聯網公司,更是新零售公司。”這是雷軍給自己的定義。
但市場對小米到底算什么還是有點模糊。
有句話大概是說,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話說清楚自己,而且讓人聽得懂,你就不要指望投資人會聽你接下來的故事。就要走到港交所的雷軍,似乎還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虧損or盈利
對于估值,爭議的核心還包括小米的盈利能力能否支撐千億,甚至2000億的規模。
相關數據顯示,小米2015年營收780億元人民幣(約合125億美元),較2014年的743億元人民幣只增長了5%(如果加上人民幣貶值因素,按照美元計算則同比增幅僅為3%);2016年,小米市場遭遇滑鐵盧,并未公布當年的出貨量。
拒絕透露數字,這在小米高調的市場運作中是罕見的,業界因此有了“數字很難看”的流言,雷軍也表示:2016年并未達到2015年的出貨量,并以一句“小米需要總結,放下包袱再出發”間接承認了業績不怎么漂亮是事實。
因此,“雷布斯”2017年初也有了類似的總結:“前幾年我們沖得太快,創造了現代商業史上的成長奇跡,但也提前透支了一部分成長性。所以,我們必須放慢腳步、認真補課,而且早補要比晚補好,文火慢補要比急火猛藥好。”
時間到了2018年2月,雷軍在小米年會上高調表示:2017年是小米人極不平凡的一年。這是小米“逆轉之年”,“跨越之年”,更是小米新征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關鍵一年。“2017年10月,我們提前實現年初提出的營收過千億目標。跨過千億門檻,小米用了7年。”
▲港媒稱小米2017年凈利達95億港幣
雷軍在小米2018年會的最后深情表示,這被看作小米上市的通告。據知情人士透露,小米2017年銷售額應該在180多億美元,接近190億美元。
“辭職”or轉型
2018年開年,雷軍是否“辭職”是外界最關心的小米話題。
作為“金山系”創始人,雷軍在2004年賣掉卓越后,開始了個人投資生涯,先后投資了UC、YY等公司,嘗到甜頭后,為了更好地管理投資,雷軍還創辦了順為基金。
公開數據顯示,雷軍擔任法人的企業有15家,擔任股東的有51家,擔任高管的有128家,加起來共涉及152家公司,涵蓋手機、支付、金融、電子商務、貿易、投資、傳媒等多個行業。
3月13日,獵豹移動發布消息稱,雷軍向該公司董事會遞送辭呈,不再擔任董事長和董事職務,僅保留移動顧問的職位。最新消息顯示,小米旗下的“小米支付”,法人也發生變更,雷軍雖仍是董事長,但公司法人已經變為小米聯合創始人洪峰。而小米科技不再持有小米支付,由美卓軟件設計(北京)有限公司出資1億元接盤。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支付之前,雷軍已辭去了包含YY在內的37家雷軍系、金山系公司董事長的職位。
針對雷軍的密集辭職,有業內人士推測,因交易所審核小米IPO申請時,需盤點雷軍的資產和關聯資產,此時雷軍選擇辭職,可以加快公司IPO的進度,省去很多中間程序。
這也被看作是小米可能爭取在A股上市的先兆,因為香港證交所對關聯企業審核沒有國內嚴格。
很多財經人士據此分析,雷軍可能已經選定A股作為第一次IPO的場所。而最新消息表明,小米最先登陸的將是港交所,這也為此后小米是否在A股、港股同時上市留下了懸念。
首富or紙面財富
此前,曾有輿論熱炒小米上市后,雷軍將成為中國首富。
消息源頭《時代周報》稱,雷軍持小米科技77.8%的股份,并由此換算雷軍的身家。實際上,小米科技只是小米旗下公司之一。小米采用的是VIE架構,外界并不知道真實的股權架構,但可以肯定的是,經過多輪融資后,雷軍持股的比例已大大稀釋。有分析稱,雷軍占有小米約30%股份。
“雷軍(持股)沒有想象的那么多,外界不必過分解讀。雷軍對于分享股權這件事情,其實是很慷慨的。早期創立之初,雷軍、創始人團隊、員工基本是‘三三開’。你看小米的前100號員工,其實很多都已實現財務自由了,只不過大家到現在都還是愿意跟著雷軍一起干。”接近雷軍的投行人士這樣表示。
對于小米的估值,有報道稱:真正入場的投行,和已經參加過相關Non-deal Roadshow的投資人對公司的估值普遍意見是在800億美元-900億美元左右,上市后的預期會在千億美元向上,可上下浮動200億美元。
超6000億人民幣的估值,按此估算,小米上市后,雷軍的財富將實現爆炸式增長。依據當前市值,中國互聯網業富豪前三甲分別是馬化騰、馬云、李彥宏,身家約為2820億元人民幣、2138億元、1367億元,小米上市后,雷軍有可能取代李彥宏,成為三甲之一。
“A+H”還是CDR
隨著雷軍大規模辭去關聯企業相關職務,小米在A、H兩股同時上市的呼聲越來越高。因BAT紛紛出走海外,一家完整孕育于中國的成熟互聯網企業,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成了眾多投資人的呼聲。
但據3月30日證監會發布的《關于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來看,小米H股、A股兩地同時上市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若干意見”解決了紅籌公司回歸A股市場的問題,放寬了盈利要求。但注冊地在內地的公司,仍然需要遵守現行的法律法規。
如此一來,小米A股同時上市便面臨法律門檻,因為內地法律并不支持企業同股不同權,這給VIE模式的小米在香港上市后回歸A股市場,設立了最大的障礙。
但與此同時,“若干意見”也給出了目前現階段解決方式:CDR,即存托憑證。CDR是在一國流通的代表外國公司有價證券的可轉讓憑證。按其發行或交易地點不同,被冠以不同的名稱,比如美國市場上的存托憑證就叫做ADR;中國市場上就叫做CDR。通俗來說,就是小米可以先在香港H股上市,然后找國內券商,在國內發行基于H股的存托交易憑證,曲線實現在國內上市的目的。
《證券時報》的消息顯示:監管從去年底開始就在論證,針對境外上市的企業在滬深交易所推出中國存托憑證,首批8家企業已經確定,BATJ都在其中,有可能會走特批的通道。不過,這8家不一定會今年都發。現在監管的方向已經比較明確,兩個交易所同步走都會推CDR。目前來看,CDR相對來說,更簡單也更有確定性。
雷軍已經不止一次對CDR政策提出支持,稱“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一項很好的政策創新。”但對于小米的IPO計劃和是否發行CDR,他拒絕發表評論。
4月16日,《香港經濟日報》報道稱,小米當前的估值介乎650億至700億美元之間,IPO時的估值希望達到900億至1100億美元,P/E(市盈率)達60倍,這只獨角獸將成為香港首批“同股不股權”的上市公司。
據悉,對于上市安排,小米已準備就緒,最快5月初提交申請在港上市,然后考慮以CDR(中國預托證券)在內地上市事宜。
小米官方對于IPO的任何消息均不予回應。但是,這場新的互聯網造富盛宴,已經吸引全部財經媒體的目光。
新的財富神話,即將誕生。
-
小米
+關注
關注
70文章
14387瀏覽量
144945 -
雷軍
+關注
關注
3文章
615瀏覽量
24949
原文標題:定了,小米上市
文章出處:【微信號:icunion,微信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聯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