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信息消費作為創新最活躍、增長最迅速、輻射最廣泛的新興消費領域之一,對提振新時期國民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7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 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國發〔2017〕40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著力打造信息消費升級版,推動在更高水平實現供需新平衡,不斷釋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深刻理解新時代信息消費的新特征
近年來,伴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更加深入,推動信息消費加速向新的階段躍遷,從“信息的消費”轉向“信息+消費”,由線上為主的消費向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消費形態轉變,消費主體不斷增加、邊界逐漸拓展、模式深刻調整。
(一)信息消費群體持續擴張
在網絡提速降費行動的持續推動下,我國網絡支撐能力不斷提升,資費水平穩步下降,促進信息消費群體持續擴大。截至2018年5月,固定寬帶用戶超3.7億,家庭寬帶普及率超過79%,較五年前實現翻番。移動互聯網用戶發展迅猛,總數突破13.3億,人口普及率達95.8%。4G用戶達10.9億戶,滲透率達73.0%,農村網民規模突破2億。新生代信息消費群體不斷壯大,80后、90后在網絡購物用戶中占比超過65%,成為網絡零售消費的中堅力量,帶動信息消費向個性化、品質化方向升級。
(二)信息消費邊界不斷拓展
信息消費產品由計算機、手機等產品向家庭居住、個人穿戴、醫療健康等新型智能硬件產品延伸拓展,產品共享化、智能化和應用場景多元化趨勢日益凸顯。目前,我國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產品的市場規模分別達到數十億、百億元級別。
在信息消費服務方面,線上線下融合業務創新活躍。網絡約車、上門服務、在線短租等新模式迅速崛起,移動電商、社交電商等新應用快速發展,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等民生類信息消費持續擴大,有效滿足了居民品質化、多層次消費需求。2017年,全國網上零售額7.18萬億元,同比增長32.2%。
(三)信息消費場景實現全覆蓋
移動寬帶網絡的廣泛覆蓋、智能終端的日益普及和移動支付的蓬勃發展,使得人們能夠實現基于移動終端實現全新場景消費,圍繞個人需求形成消費閉環。2017年,我國移動支付交易達375.5億筆,金額達202.9萬億元,培育出在線直播、短視頻等新興移動應用,大大增強了用戶粘性,激發了數據流量消費快速攀升,推動居民信息服務加速由話音業務向數據業務遷移。
(四)信息消費理念加速變革
一方面,共享模式快速興起。在“互聯網+”、“雙創”的推動下,共享單車、分時租賃、在線短租等共享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快速興起,顛覆了傳統消費方式,“使用而不購買”新消費觀念被廣泛接受。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4.9萬億元,同比增長47.2%,參與者總人數超過7億人。另一方面,付費習慣日漸成型。隨著支付手段的成熟、版權保護技術的完善以及對個性化服務的追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為優質個性的網絡資源付費。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網絡視頻用戶付費比例達到42.9%,付費意愿顯著增強。
二、充分認識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的重要意義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既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經之路,更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客觀要求。
信息消費有力推動供給體系質量變革。信息消費加速了信息技術產業供需互動和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持續加強,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加速向價值鏈高端邁進。2017年,軟件行業和互聯網行業增長分別為13.9%、20.8%,顯著高于其他行業。同時,信息消費廣泛滲透到商貿、交通、娛樂、餐飲、醫療等領域,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深度融合與創新,帶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壯大數字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信息消費發展帶動經濟運行效率變革。信息消費打破了供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促進消費與供給的精準匹配,有力提升了企業運營效率。例如,制造業企業借助互聯網可以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支持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不同的搭配構建產品。信息消費也將改善公共資源配置效率。遠程醫療、在線教育、智慧養老等新型信息服務的發展,有效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涉農電子商務、綜合信息服務等應用快速推廣,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有力推動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信息消費驅動經濟增長動力加速變革。一方面,信息消費成為擴內需的重要保障。信息消費的發展順應了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有效釋放了內需潛力。近年來,信息消費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在最終消費中的占比不斷擴大,對GDP增長貢獻穩步提升。另一方面,信息消費成為促進就業的重要手段。隨著消費主體快速擴張和移動電商、O2O、分享經濟等新模式的快速發展,信息消費為社會創造了更多、更便捷的就業機會。據統計,2017年我國信息消費直接貢獻新增就業崗位達到198萬個,間接新增就業崗位達到468萬個。
三、以創新供給推動信息消費進一步擴大和升級
目前,我國已經具備發展信息消費的堅實基礎和良好環境,信息消費發展勢頭強勁,呈現出諸多新的變化,但也面臨供給端創新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平臺治理亟待加強等很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下一步,我們將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按照《指導意見》要求,加速推動產業轉型和消費結構升級步伐,激發消費活力和潛力,持續壯大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夯實信息消費基礎
深入貫徹落實《指導意見》,推動出臺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各地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積極營造良好的政策發展環境。制定發布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建設方案和管理辦法,加快建設一批信息消費示范城市,鼓勵地方加大工作力度,激發信息消費發展動力,實現特色化發展。推動建立完善信息消費監測評價機制,動態監測信息消費發展態勢,及時反映信息消費各領域的變化情況。積極爭取財政支持,遴選出一批發展前景好、示范效應強的項目,形成各類新型信息消費應用,豐富數字內容和服務,改進提升用戶體驗。
(二)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創新發展能力
做好《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貫徹實施,大力推動開展企業上云,支持企業利用云計算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推動云計算在各行業的應用深入與普及,積極打造數字經濟環境下的競爭新優勢。加快關鍵急需標準制定,推進完善ITSS標準體系框架,引導企業提升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加快打造“互聯網+”環境下的綜合集成服務能力,發展“平臺+生態”、“線上+線下”、“產品+應用”的服務模式,增加中高端信息產品服務供給。加強對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等產業前沿研究,促進技術產品走向成熟。
(三)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持續優化消費環境
組織開展信息消費城市行、體驗周等各類活動,提高消費者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擴大信息消費覆蓋范圍和影響力。面向重點人群開展信息技能培訓,廣泛普及信息應用、網絡支付、風險甄別等相關知識,提升消費者信息技能。籌劃開展信息消費創業創新系列大賽,進一步激發信息消費領域“雙創”活力,推動內容創新、受眾創新、產品創新和傳播創新。依托中國信息消費推進聯盟,整合產學研用各界資源,促進業界交流協作,編寫發布信息消費白皮書、年度發展報告、信息發展指數等系列研究成果,持續優化信息消費發展環境。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50瀏覽量
137877 -
移動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文章
599瀏覽量
34127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3文章
225瀏覽量
32562
原文標題:信軟司史惠康: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 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
文章出處:【微信號:gwnews,微信公眾號:機智云物聯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