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業內有資深人士在互聯網上發表一篇題為“MCU市場研究報告”的文章,文章列出了國內現有的40余家MCU企業,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兆易創新、中穎電子、華大半導體、靈動微電子和東軟載波(原海爾集成電路)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很少被聽說的企業,而一些從事MCU業務的企業并不在這個名單中。報告透露,接近半數企業獲得了ARM Cortex-M內核的授權,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具備開發和生產當今市場主流MCU的能力。
40余家企業中,并沒有多少主營MCU的上市公司。目前,能夠看到的有兆易創新、中穎電子和東軟載波三家。其他廠家,比如華大半導體、大唐微電子、同方微電子和貝嶺股份,多是大型集成電路上市公司,MCU只是其產品線中一個很小的分支(當然智能卡業務除外)。
中穎電子2017年的財報顯示,2016年銷售額達到5.18億元,同比增加25.8%。從營收結構上看,家電及機電MCU約占60%,其他4個產品線分別占10%。MCU業務的銷售額估計達到3億元。中穎電子的發展重點是8位MCU和小家電應用。
兆易創新最新的年報顯示,2017年實現營收20.3億元,同比增長36.32%,其中MCU業務收入金額約為3.4億元。中穎電子和兆易創新的年報數據,與研究機構“中國MCU市場觀察”一文中的數據基本吻合。研究機構表示表示,2017年中穎、兆易創新和東軟載波(包括集團內部交易)已經有5000萬美元的銷售額。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產32位通用MCU的領頭羊,兆易創新MCU產品線已發展為19個系列、300余種芯片,可以覆蓋廣闊的市場應用。目前,其最新的ARM Cortex M4系列也已經推出。
總體看國產MCU,不論是市場份額還是技術先進性,都無法和國外企業相比。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目前占據的主流市場還停留在8位MCU,占比50%左右。16/32位MCU占比分別為20%左右。這意味著,國內MCU應用領域多集中在低端電子產品,中高端電子產品市場還在外企手里。
40余家MCU企業中,生產32位通用型MCU的企業屈指可數。我們看到,除了兆易創新、靈動微電子之外,其他企業,比如華大半導體、航順和致象爾微電子等,只有若干種通用MCU芯片。
技術上,多數國產MCU企業還是依靠ST的生態環境,甚至很多企業產品定義的編號也與ST類似。比如,STM32F103是最流行的32位ARM M3 MCU,現有大約20款產品。國內某企業生產4款常用的產品,與ST的管腳兼容。這樣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進入市場,尤其在市場缺貨和價格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但是,這樣的做法,會面對芯片硬件和支撐軟件等領域的侵占知識產權風險。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演進,政府也會更加重視這個問題,外企打擊盜版的意識和決心也會越來越大。
生態環境建設上,多數國產MCU企業還停留在開發板、燒寫器和基礎固件庫上,至于開發環境(IDE)、RTOS和中間件,依舊依靠第三方更高層應用的支撐,比如物聯網、專業算法庫、行業應用以及大學計劃。值得稱贊的是,宏晶電子和兆易創新支持舉辦了一些高校電子大賽,推動國家人才培養發展。雖然靈動微電子支持華為lite OS物聯網操作系統、IAR和Keil ARM IDE,但是與MCU外企大廠依舊相距甚遠。
-
mcu
+關注
關注
146文章
17317瀏覽量
352639 -
意法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1文章
3153瀏覽量
108940
原文標題:國產單片機為何與意法半導體(ST)等大廠相差甚遠?
文章出處:【微信號:icxinwenshe,微信公眾號:芯聞社】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