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是福特在華重振的最后機遇,也將是一張最難答的考卷。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內部人士在日前爆料時用這樣文藝的一句來形容陳安寧回歸福特。
不過這個爆料略晚,很快福特汽車便在10月24日的晨間發出公告,宣布重新調整全球戰略和中國布局,福特中國將從福特亞太區域獨立,直接向總部匯報;曾效力福特十多年、曾在奇瑞等其他車企執掌的知名經理人陳安寧將加盟福特,出任福特汽車公司集團副總裁、福特汽車中國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至此,福特中國市場與北美市場并列成為公司的兩大核心市場,而羅冠宏離職后由福特亞太區總裁傅禮德(Peter Fleet)兼任的福特中國總裁一職,真正有了可以全力投身進去的職業經理人。
陳安寧履新福特中國首席執行官
福特,作為第一次汽車工業革命的締造者,在中國這個最重要的汽車市場經歷了五味雜陳的歲月,如今的狀態難言理想,亟待從沉疴弊病中解脫出來。那么這一次,陳安寧回歸的福特,勝算又有幾何?
重逢在“深秋時節”
福特本次聲明有三大要點,宣告全球戰略的大幅調整。
其一,福特中國的“升格”。福特汽車公司重新定位其全球業務,中國市場與北美市場并列成為公司的兩大核心市場。福特中國升級為獨立運營的業務單元;升級后的福特中國將直接向全球總部匯報。其二,陳安寧執掌福特中國。11月1日起,其出任福特汽車公司集團副總裁、福特汽車中國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負責領導中國業務的振興和發展。其三,福特亞太改組。傅禮德,現任福特汽車公司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將負責建立一個全新的國際市場業務單元。
業界最為關注的當然是前兩點,福特中國從亞太框架下獨立和陳安寧回歸福特。這一次,福特中國居于整個福特全球戰略的核心位置。
正如福特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韓愷特(Jim Hackett)的評價:“為了企業的長期成功,中國市場將與北美市場并列成為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核心業務單元。今天宣布的一系列戰略舉措是我們對中國市場最新的承諾。此舉同時也將加速福特重新定義在中國、和國際市場的業務,提升公司在這些地區的業務表現。”福特中國,將和福特北美一樣重要。
北美大本營對福特代表什么?八九成的營收和利潤皆來自于此。2017年福特全球稅前利潤為84.37億美元,其中75.11億美元為北美業務所貢獻。涵蓋長安福特在內的中國合資公司交給總部利潤為9.16億美元。當然,福特在華業務最好的年景是2015-2016年,中國合資公司交給總部15億美元左右,而長安福特總利潤為170到180億元人民幣。如今福特中國已經和福特北美并列為核心,顯示出福特悉心經營中國市場的決心。
福特北美是利潤支柱,福特中國如今一樣重要
根據福特中國的公告,陳安寧的職責范圍包括:領導福特汽車在大中華地區的業務,包括進口產品、合資公司等;他也將落實福特全球戰略并領導福特汽車在華的未來發展,可謂不折不扣的掌門人。
如果回顧陳安寧的履歷,眾所周知早已和福特有著深深的緣分。陳安寧在1993年加入福特汽車,共效力超15年之久,負責過新嘉年華全球項目。其后在2009年加入奇瑞汽車,先后擔任過奇瑞汽車副總經理兼工程研究總院院長、奇瑞捷豹路虎董事長、觀致汽車董事長、奇瑞汽車常務執行副總裁、奇瑞汽車總經理,直至今年9月30日以家庭和個人原因名義卸任。
陳安寧向來是汽車媒體的焦點人物
福特中國太需要真正的掌舵者了。從2010年10月,韓瑞麒(Joe Hin-richs)接替葛致諾(Robert J.Graziano)兼任福特中國董事長兼CEO開始,蕭達偉(David Schoch)、羅禮祥(John Lawler),再到蕭達偉、傅禮德(Peter Fleet)、羅冠宏輪番上陣,任期短的只有三個月。終于,福特等到了曾經熟悉的陳安寧。
這種“回歸”和“重逢”,卻是不太理想的背景畫面,而并非是羅曼蒂克的氛圍。無論是福特全球業績還是中國整體車市,都進入了一種“不振”的狀態。而福特在華表現則尤其低迷。
數據顯示,福特全球銷量在2012、2014和2017年都出現小幅下滑,目前停留在每年660萬輛的水準上。中國車市則在“金九”遭遇兩位數暴跌,乘用車累計三個月連降,可能遇到26年來首次整年銷量同比下降。在福特方面,長安福特9月份新車批發銷量32,857輛,相較于去年同期的83,104輛驟跌60.4%;1-9月,長安福特累計售車308,559輛,同比下降45.5%。福特中國9月零售銷量同比下滑43%至64,383輛,累計銷量同比跌落31%至585,171輛。
原本重逢最佳應是花好月圓之令,但陳安寧回歸福特卻遇到大盤漸涼的深秋時節。顯然,等待他的并非只有鮮花和掌聲,還有重重考驗和難關。
考卷翻開新一頁
“絕對是好事。”福特內部人士這樣評價福特中國的獨立。而陳安寧的回歸無疑給這個崗位在實際上的空缺得到了填補。
福特顯然是在對之前在華業務的弊病進行對癥下藥。《每日汽車》曾經為福特在華“把脈診斷”,在《給比爾·福特的一封信》中特別提到了福特在全球尤其是中國為何發展失利的原因。
在福特的區域板塊劃分中,最初中國區屬于“亞太、中東與非洲”區域,與北美、歐洲、南美并行;但隨著亞太市場的崛起(主要還是依靠中國市場,以及泰國產能),亞太區被獨立出來,成為除了北美之外又一個能夠穩定盈利的板塊,而中東與非洲區域業績一直不佳。
2012-2018長安福特銷量占比
亞太區的總體強勢、全球總部對中國的不夠重視,導致福特全球布局頗為倚重亞太區高管。較之福特亞太區的大權在握、長安福特的實際業務操作,福特中國能夠針對本土市場把控的環節少之又少,研發、制造、質量、市場、售后……幾乎都是空白。
較之福特中國的本土員工,福特亞太和福特中國的派遣員工,占據了太多關鍵職位,而這批人多數心理是匆忙“鍍金”幾年便離去,并未一心發展中國業務,而且對中國市場的理解也不夠透徹。再加上福特同長安之間的溝通與博弈,導致了2015年15·15計劃結束后,未再向中國市場投放足夠重磅的新車,部分所謂新品也不能很好地契合中國市場需求,甚至出現質量問題。正巧中國車市又逐漸從藍海轉紅、增速放緩,自主品牌又從入門市場襲擊合資公司,福特在華銷量遭受重挫,便不再難以理解。
作為對比,同樣是美國車企的通用汽車2013年將通用中國從通用國際運營部獨立出來,避開了福特中國本地化進程無法充分放手的弊端。如今福特步通用后塵,正是切中了肯綮。對福特頗為熟悉、在構建國際化體系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陳安寧,也的確是“能夠觸及的人選”中最合適者。那么,福特是否在中國便“前程無憂”了呢?
實際上,福特中國從亞太區獨立出來、陳安寧填補空白,只能算是走出了正確的第一步,新考卷僅僅翻開了一頁,諸多難題還在后面等待解答。
福特中國長期以來缺少在研發、生產、銷售方面的管控實權,接下來該如何落到實處去整改?
福特在華業務,顯然核心是聚焦在合資公司身上。目前長安福特仍然是長安50%、福特亞太35%、福特中國15%股比。如果需要由更理解中國市場的福特中國來管理合資公司,則在股權比例上需要進行調整。盡管這是看起來簡單的數字,但操作層面卻需要總部下定決心,否則福特中國無法真正掌握研發和生產。而截至本文發稿,福特方面對股權變更的回復仍然是“福特對目前在中國的合作伙伴關系滿意,并將繼續與合作伙伴攜手合作,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012-2018長安汽車和長安福特業績
在營銷團隊層面,目前在福特中國、全國銷售服務機構NDSD等部門,以李宏鵬、毛京波為代表的一批前北京奔馳高管有著自己的打法和企業文化思路。陳安寧在福特、奇瑞的經歷則是另一種履歷印記,同福特舊屬、前北奔高管等需要經歷磨合方能形成統一的合力。
宏觀市場和競爭態勢亦并非有利。一方面中國車市正在走緩,從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并非“治病”良機,很可能調整之機就被強敵拉開差距;另一方面,自主正在崛起,德系日系又隨著中國和德日兩國在政治經濟上的靠攏而愈加表現“相對強勢”,福特面臨的壓力會更大。
前不久,《每日汽車》得到獨家爆料稱,福特打算增持長安福特股權。盡管旋即福特和長安福特方面“辟謠”,但實際上增持意向不公布或者最終不能落地,并不等于從未存在,盡管《每日汽車》自身便不看好增持結果。這種意向反映了福特的焦慮——面對業績、股價表現不佳時候窮思竭慮尋求提振方案,但長遠方案卻并不應該如此短視。
福特,能否成為陳安寧職業生涯之福?陳安寧,又能否給福特帶來在中國市場的安寧?這張考卷是滿滿的難題,不過好在至少已經翻開了第一頁,后面的下筆答題,也絕不是陳安寧一個人的任務。
-
福特
+關注
關注
0文章
386瀏覽量
24614 -
汽車工業
+關注
關注
2文章
118瀏覽量
29945
原文標題:聚焦| 陳安寧執掌獨立的福特中國,翻身一戰勝算幾何?
文章出處:【微信號:e700_org,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