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深圳舉行的2018中國科幻大會上,劉慈欣的出現,讓科幻迷們為之傾倒。他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一個世界級水準,奧巴馬、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小米創始人雷軍等都成了他的粉絲,他所著《三體》《流浪地球》在內的多部作品還被爭相購買影視版權。
劉慈欣帶動了中國科幻文學創作和閱讀的熱潮。與之相輔相成的另一個趨勢是,中國的科幻影視產業也正在崛起。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提出,僅2018年上半年,中國科幻產業產值就已接近100億元。
科幻產業將迎來“黃金十年”嗎?哪種前沿技術最具有想象力?在本次大會期間,劉慈欣接受南方+采訪。
中國可能會成為第二個科幻影視大國
記者:有人預言中國科幻即將進入“黃金十年”,您如何看待中國科幻產業發展的現狀?前景如何?
劉慈欣:中國科幻產業的前景可以分為兩部分來談,一部分是科幻文學,包括小說創作、出版等;另一部分是科幻影視。
就科幻文學而言,我個人認為它的前景并不明朗。除了《三體》這樣的科幻作品,目前國內還缺乏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科幻作家的群體也很小,真正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全國不過二三十人。受眾群體很小,長期閱讀科幻文學的讀者數量不多。科幻創作整體情況和十年二十年前沒有很大區別。
科幻影視方面,我倒是很樂觀。在未來的五到十年,中國科幻影視即將迎來大的發展,雖然中間會有曲折、挫折,但它肯定會成為繁榮的產業。中國可能會成為繼好萊塢之后的第二個科幻影視大國。
科幻影視的發展首先是市場需要,美國大片的成功說明我們需要這樣的影視,也說明我們有巨大的觀眾基礎。再者,我們的科幻影視發展建立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基礎上,它為科幻影視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像中國這樣快速發展的大國,科幻影視也肯定會繁榮起來。
科幻作品影視化的繁榮對科幻文學將有一種帶動作用,引起人們對科幻文學的興趣,培養更多的科幻讀者,兩者相輔相成。
記者:有人提出,目前中國影視行業對于科幻題材又愛又怕,有“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您怎么看?
劉慈欣:科幻影視的投入一般比較大,中國影視體系對國產高成本科幻電影的經驗比較少,觀眾會有怎樣的反饋還是一個謎,因此這類項目的風險比較大。盡管如此,目前國產科幻片創作者們正在努力,也必須經過市場的考驗。2019年可能會有一批成品和觀眾見面。
人工智能發展到所謂的“威脅”,還隔著很多技術障礙
記者: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取得巨大突破。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引發一些“人工智能威脅論”。對此您如何看待?
劉慈欣:人工智能是人類第一次制造出一個在智力上和自己相當,甚至比自己強的它者,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是最具有想象力的技術。
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的挑戰,是從前從來沒有過的。但人工智能是否會超越人的智慧、智力,造成威脅,現在看來很不確定,而且還很遙遠。某種程度上,“人工智能威脅論”可能是媒體輿論夸大的。從人工智能發展到強人工智能,成為所謂的“威脅”,其中隔著很多技術障礙。
記者:有人說,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不僅讓我們失去工作,還會給我們失去人存在的意義,您有何想法?
劉慈欣:如果人工智能一旦到來,全面取代我們的生活,我們是無力應付的。大多數人只是弱小的個體,沒有辦法抗拒時代的潮流。我們寄希望于整個社會產生能夠適應人工智能的體制,改變人類政治、經濟中很多根本的東西,比如分配制度、工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主要依靠這些來應對人工智能。芬蘭已經在進行這樣的社會實驗。
科幻創作是社會發展的晴雨表
記者:科幻的發展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嗎?
劉慈欣:科幻作品首先不是直接反映現實,而是超現實。它不像主流文學,直接反映社會。不過科幻和社會進步有直接關系。
在處于快速現代化進程、并且現代化達到一定規模的國家,科幻文學往往容易發展起來。在一些落后國家,即使產生很多優秀科幻作品,但很難得到承認。比如我見過越南、埃及、菲律賓一些優秀的科幻作品,但卻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除非到了美國,用他們的語境進行寫作。從這一角度來說,科幻創作是社會發展的晴雨表。
記者:有人對一些中國科幻作品的“家國情懷”進行批評。您對此怎么看?
劉慈欣:科幻在之前的時候一直被當做工具使用,后來發生了一些變化。梁啟超也寫科幻,但往往是空想,沒有實現的途徑。
魯迅先生后來對科幻提出新的定義:把科幻做成向國民普及科學的手段和方式。這是科幻第二個工具化的開始,這種對科幻的“工具化”到了上世紀50年代達到頂峰。在那之前,科幻就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
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我國科幻才被當做文學,而不是工具。今天的科幻文學是大眾文學當中的一種,我們不妨賦予它各種功能。但它的最終使命在中國被過分強調。我想說的是,科幻就是文學中的一部分,科幻的目的就是科幻本身。
堅定的世界觀對于作家而言,并不是好事
記者:作為一名科幻作家,您有堅定的世界觀嗎?
劉慈欣:每個作家的創作都可能有核心觀點,但是我有意使自己的世界觀處于飄忽不定的狀態。
擁有堅定的世界觀對于作家而言,并不是好事。尤其是科幻作家,面對宇宙的探索,如果給出堅定的答案,寫出來的作品就缺乏活力,顯得刻板。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性是恒定不變的,您對此怎么看?
劉慈欣:我認為人性不是恒定的,而是一直在適應環境的變化。未來技術所造就的環境,會極大的改變人性。當人和機器真正地結合,當機器在生物學上和人聯系起來,人本身的生物屬性被改變時,人性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深圳是中國最具創新色彩的城市
記者: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曾說,最好的科幻作品都是對于人類未來的警示和寓言。您認為,科幻作家是處于對人類未來的真正恐懼而創作,還是純粹為了好看?
劉慈欣:我個人而言,就是為了好看。大眾文學創作要求矛盾沖突,但科幻文學是小眾文學,光明的未來在里面并沒有,所以它不可能成為主流。
在警示未來方面,科幻可能是走在科學前面。但這并不是它寫作的初衷和目的。我熱愛科幻文學,但我從來不會把它提升到那種不切實際的高度。不要夸大它的作用。
記者:您對于深圳科技創新的印象如何?您認為深圳在科幻產業化發展方面,具有哪些優勢?
劉慈欣:深圳是中國最具創新色彩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輕的、具有科幻色彩、未來感的城市。現在中國的科幻中心,包括產業中心、科幻活動、讀者群、作家群體開始向深圳、上海等城市轉移,深圳有可能會很快成為中國的科幻之城。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83瀏覽量
240302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76瀏覽量
97737
原文標題:劉慈欣:深圳是中國最具創新色彩的城市
文章出處:【微信號:mfg2025,微信公眾號:智能制造】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