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我想弄清楚?!薄庾永?/p>
2019 年 1 月 20 日,在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上,騰訊和 Science 雜志共同推出了一份《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
圖 | Science 編輯 Tim Appenzeller 在會上介紹 《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圖源:QQ看點)
Science 編輯部歷年都會評選年度 科技突破,2019 年時他們從過去幾年的十大突破里選出了 20 余項較為重大的項目分享給騰訊旗下QQ 看點的團隊。QQ 看點方面則將這些設計成了一份問卷,向 10 萬余位青少年進行興趣調研,最終選出 10 大看點,推出了這份《青少年科學看點》白皮書。
這 10 個主題涵蓋了宏觀的宇宙,也囊括了微觀的生物和分子,并且刨去了復雜冗長的科學理論,以結論為導向,直觀且易懂。這也就意味著,只要用戶對科學有著一定的興趣,甚至是抱著滿腔好奇心的用戶,都能夠詳盡地了解這十項技術。
除了《青少年科學榜單外》,圍繞青少年科普,騰訊還在會上宣布推出“騰訊青少年科普創作計劃”,將以“企鵝號”為運營創作平臺,通過分成機制、流量支持和權威標簽認證等方式,鼓勵具備專業知識的青少年參與創作科普內容,通過 QQ 看點、QQ 瀏覽器、天天快報等信息流平臺、微視、yoo 等短視頻平臺以及騰訊視頻進行分享,讓科學知識持續惠及更多人。
QQ 看點之所以能成為此次榜單的調研平臺,并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從后臺數據來看,QQ 看點的年輕用戶群體們對科學有著濃厚的向往之情。在 2019 年 1 月(QQ 看點)的熱門科技列表之中,《人類收到 15 億光年外太空訊號!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的閱讀數突破了 90 萬,用戶互動數量更是突破了 1 萬次。
圖丨 2019 年科技文章閱讀榜單(來源:QQ 看點)
當然,每一次點擊背后都有其更深遠的意義,信息時代的人們不僅關注數字,更愿意把眼光聚焦在那些用拇指“穿越”而來的年輕人身上。
緣何科學選中了 QQ 看點?
QQ 看點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資訊產品,它依附于 QQ 聊天軟件之中,通過 QQ 的消息界面即可進入。QQ 看點定時會更新內容,并以文章標題的形式展示,當用戶點擊進入時就會看到完整的資訊內容。
這種交互方法和 QQ 軟件的聊天功能極為相似,同時它也賦予了 QQ 看點強大的社交功能,允許用戶能夠將自己喜歡的內容在同一時間推薦給好友列表中的朋友,也能夠在 QQ 看點中看到好友所推薦的內容。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強大的社交功能讓資訊擺脫了以往一人看一人享的模式,也讓這些看訊息的人不再孤單。他們之間可以第一時間分享自己的觀點和心得,反哺了作為 QQ 看點入口的 QQ 聊天。
社交功能也是對算法的補足。即使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能通過數據和算法了解人們的需求,但是除了冰冷的機器,年輕人也十分需要靈魂交織的
另一方面,QQ 看點懂得抓住精準內容,因此他們深挖深受該群體所忠愛的游戲、二次元、明星、體育等消息,取而代之的 QQ 看點沒有大范圍橫向擴充內容,導致內容深度不足,亦或者是過于生硬晦澀難懂。
QQ 看點由很多垂直頻道組合而成,通過在主頁面的點擊,可以直接跳轉至子頻道。現在能將科技和科學分成兩個頻道的資訊產品實屬難得,然而該產品就擁有走進實驗室的“科普”頻道,也有走出實驗的“科技”頻道。
此外,QQ 看點也有專屬的獨家內容,比如 2018 年 9 月入駐 QQ 看點的少女偶像團體養成節目《蜜蜂少女隊》和《香蜜沉沉燼如霜》播出期間,主創羅云熙空降 QQ 看點與用戶互動等等。
2018 年 5 月 16 日,騰訊發布騰訊發布 2018 年第一季度財報,首次披露了 QQ 看點的用戶規模,財報顯示,“QQ 看點(QQ 的內置新聞信息流服務)的日活躍賬戶超過 8000 萬”。而截至 2018 年 9 月 DAU 已經超過 1 億,95 后、00 后的比重約占 7 成。資訊類產品經理常說的“年輕用戶粘性低、不好抓”,就這樣被 QQ 看點突破了。
QQ 看點非常了解年輕用戶對資訊的需求,他們心里明白,并非所有 95 后都是嬉皮主義。相反,這些躍動的新鮮血液非常關注科技圈,是十足的進步主義份子。對于 Science 這樣的頂尖科學雜志來說,這是他們最想要得到的消息。
曾有一份調查顯示,Science 雜志的讀者普遍在 35 到 45 歲的區間內,許多千禧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甚至連 Science 的盛名都沒有聽說過。并不是他們不想看,只是這些為傳播科研的工作者們沒有找到一個適合拓展年輕群體的出口罷了。
由此一來,QQ 看點和 Science 之間形成了互補。后者在中國的年輕市場中,得到了極大程度地品牌影響力,前者則通過算法和社交,在滿足年輕人對科學內容的需求同時,讓這些內容以極為靈活的形態展現。
圈子文化是否有助于傳播科學?
年輕人都有圈子文化,或是偶像團體的“飯圈”,也有可能是游戲團體的“刀圈”、“擼圈”、“風暴圈”。這些圈子的構成是潛移默化和難以避免的,再加上 QQ 與生俱來的社交列表,更是促進了圈子文化的誕生以及加強了內容在圈子文化的傳播。那么,這樣的圈子對于 Science 來說,是否是好事呢?
E·M·Rogers(傳播學宗師,代表作《A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 A Biographical Approach》,中文譯名《傳播學史》)在 1962 年提出了“創新——采用理論”,在 1971 年加以改進之后,又提出了“創新決策過程理論”。1983 年,他發表了論文《創新的擴散》,對之前的理論進行了完善。在該論文中,他給出了這樣一個定論:
“早期用戶就是愿意嘗試新生事物,并愿意承擔相應風險。這群人不但能包容技術初期的缺點,也會利用各種傳播和交流形式來勸說其他人了解該技術?!?/p>
Rogers 的創新擴散理論有 5 個指標,只要多半滿足,那么這一新生事物就一定會被傳播,它們分別是:相對優勢、兼容性、復雜性、可實驗性和可觀察性。
相對優勢是指新生事物較舊事物之間的差距,它與傳播力度呈正相關?!肚嗌倌昕茖W看點榜單》所包含的內容,均是由 Science 雜志篩選出來的頂尖突破技術,必然擁有極高的相對優勢。
兼容性是指創新與潛在需求的匹配度,同樣呈正相關。QQ 看點通過大數據分析將 Science 所給出的內容以年輕人的需求為指標進行篩選,提高了內容的兼容性。
復雜性是指創新是否易于被用戶所理解,呈負相關。上文提到,《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中的內容并不是像寫在 Science 中那樣復雜難懂,相反它更直觀,易于沒有相關學科基礎的人快速理解。因此,這樣的內容展出降低了復雜性。
可實驗性是指創新的復制能力,呈正相關。鑒于 Science 雜志的內容往往取材于實驗室之中,可實驗性極低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的可觀察性很好理解,依然是正相關。在信息時代,人們除了擁有文字,還可以在資訊產品中看到圖片、音頻、視頻,甚至能點擊跳轉鏈接,直接進入相關的 Flash 或者 H5 等等,可觀察性得以提高。
綜上,年輕人的圈子文化不僅不會造成信息閉塞,反倒是會因為 QQ 看點而加強內容的傳播性,進而驗證了上文提出的“Science 和 QQ 看點之間相互獲益”的觀點。
科學是怎樣煉成的?
人是復雜的群居動物,被了解世界和被世界了解這兩種感情所包圍。任何一位科學家都想在 Nature 、Science 這樣的雜志上發表文章,不過他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得到社會范圍內的認可。
不僅如此,科技也是社會前進的動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科技和科學,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產出。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77瀏覽量
240297 -
騰訊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66瀏覽量
49604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438瀏覽量
133087
原文標題:騰訊QQ看點與《科學》雜志聯動,推出《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年輕人的好奇心竟然如此旺盛!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